為什么你的文案不夠吸引人?因為沒有沖突性!
穿衣講究色彩分明,寫文案也一樣,沒有沖突性的故事,就像一杯平淡的白開水,讀起來索然無味。
葉茂中曾說過:一流營銷制造沖突,二流營銷發現沖突,三流營銷尋找沖突。
李奧貝納也曾提出過文案創意應找到產品固有的刺激性,這里的刺激性就是“沖突”,就是那些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的事情。
(一)
文案要有沖突性,需帶給受眾某種刺激
文案的沖突性,指的是文案能夠帶給受眾某種刺激,或顛覆受眾認知,或觸動某種情緒,使其產生記憶。
這種“沖突性”表現為:第一,你的文案是否能區別于競爭對手,讓受眾感受到你的獨一無二;第二,你的文案是否制造了消費者心理層面沖突,是否能打破消費者的“習以為常”,引發共鳴。
就像聽說了很多年的一句話:“我知道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的,但是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廣告必須要做,但是效果無法衡量,這就是沖突。
(二)
沒有沖突性的文案很難讓人記住
作為一個文案,需要明白的是,廣告不是藝術,也不是純創作,更是一種商業行為。
即便是江小白的表達瓶文案,也是為了更好地為銷量服務。
廣告在營銷執行過程中,需要以文字來販賣產品的利益點,從而為廣告主創造商業價值。
就像農夫山泉的廣告文案:“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一句話直截了當點明了農夫山泉采用的是天然的優質水源,解決了消費者追求水的口感,但又擔心水質不健康的沖突。
因此,廣告要想觸達受眾G點,文案必須簡單直接,解決消費者的沖突,甚至制造沖突。
(三)
只有有效的洞察才能制造沖突
為什么有的文案能一針見血說出受眾痛點,而有的文案讓人毫無印象?
關鍵在于是否對人性有足夠深的洞察。
虛榮、嫉妒、自私、自戀、自卑、貪婪、吝嗇、虛偽、惰性、懦弱……這些是人與生俱來的性格特性。
而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理性,右腦感性。
我們在日常接受信息和消費的過程中,就是不斷解決沖突的過程。
例如家庭和事業的沖突,美食和健身的沖突,男女生思維差異的沖突等等。
沖突之所以產生,根源在于人性的復雜化和多樣性。人性不變,這些沖突就永遠存在。
營銷的本質就是洞察需求,從消費者中發現這些沖突,并解決他們的沖突。
海瀾之家的廣告語:“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就是洞察到男性不常逛街的痛點而提出的核心戰略。
男人是不喜歡逛街的,他們逛街的頻率和時長都遠遠低于女人,但是需要日常的著裝,這就是沖突。
品牌很好地發現了男性消費者這個沖突,告訴他們“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就夠了,解決了他們的沖突,從而使廣告語深入人心。
OPPO的廣告語“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也是源于對用戶痛點的深刻洞察。
OPPO首先洞察到年輕人喜歡玩手機,但是手機充電慢,耗電快的痛點。輕薄的手機雖然好看,但是因為電池板不夠厚,經常導致電池不耐用,這就是沖突。
通過解決消費者這個沖突,將產品力和解決消費者沖突的完美結合,讓這句廣告語獲得了廣泛傳播。
因此,厲害的文案往往來自于對消費者的深刻洞察,它必須是解決沖突的方案,也是受眾可以感知到的戰略。
(四)
如何撰寫有沖突性的文案?
1.利用詞義制造矛盾
把兩者具有沖突、不一致的觀點或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往往能制造戲劇化的效果。
比如這句:“生活不止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把“茍且”和“詩和遠方”進行對比,讓人內心產生巨大的沖擊,恨不得立馬出去旅行。
又比如iPod廣告語“把1000首喜愛的歌曲裝到口袋里!”
1000首歌對比小小的口袋,讓人直觀感受到iPod的體積小,容量大的優勢。這樣具象化的描述要比空洞的“容量更大”、“體積更小”更能觸達消費者的內心,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還有keep的slogan:“自律給我自由”
“自律”和“自由”是兩個看似矛盾的詞,但通過組合在一起,讓文案具有張力和沖突性。
如果詞義本身不具備矛盾性,也可以采用“內容差異暗示”,這種手法在電影和電視中比較常見,比如《泰坦尼克號》的災難場面和幾位樂師演奏的對比。
而運用到文案中,最典型的就是陌陌的系列廣告:「就這樣活著吧」
海報文案正話反說,采用了典型的“內容差異”進行暗示的方法,側面暗示受眾應該活出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
所以,嘗試利用有對比性的詞語或者有內容差異的文字,往往能讓文案產生張力,帶給人想象沖擊。
2.打破常規,顛覆受眾認知
臺灣一家琴行的經典廣告語:“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改變了家長對學琴的觀念。它解決了家長擔心孩子變壞的沖突,因而這則廣告在臺灣廣泛流傳。
戴比爾斯鉆石:“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
人們向往愛情,但又擔心愛情不牢固,這是永恒的沖突。戴比爾斯鉆石這句廣告讓人相信,鉆石是愛情永恒的象征。
還有滋源洗頭水廣告:“洗了一輩子頭發,你洗過頭皮嗎?”
以往人們洗頭只關注頭發,而滋源提出“洗頭皮”這一概念,制造了“頭皮好,頭發才好”的新沖突。成功的改變了競爭的賽道,把消費者都吸引到“頭皮”的新賽道,讓滋源成為賽道前的頭部品牌。
3.調動受眾情緒,觸達情緒觸點
現在微信訂閱號的文章越來越多,如何迅速吸引讀者的注意是一大難題。
對于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標題相當于敲門磚,得標題者,得閱讀量。
而標題是否有足夠的沖擊性,決定了受眾會不會點擊。
標題切忌“平淡是真”,必須激發起讀者的情緒觸點,挖掘社會大眾的沖突,甚至制造沖突。
為什么咪蒙的文章總能點燃大眾情緒,因為她很會制造沖突。
我們可以發現,在咪蒙文章標題關鍵詞中,出現最高的詞頻Top5分別為:“喜歡”、“孩子”、“男人”、“男朋友”、“老公”。
因為咪蒙的粉絲中,女性占比遠超于男性。可見咪蒙選標題的原則,以取悅受眾為主。
咪蒙準確抓住了女性讀者更偏感性的心理特征,勾起讀者的恐懼感與獵奇心。
她的文章以金錢物質、性愛、暴力為主題的字眼隨處可見,極具煽動性。
《致賤人》、《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傻逼甲方》、《有趣,才是一輩子的春藥》、《現在為什么流行睡丑逼了?!》、《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等文章更是引發網友熱議。
之所以能引發裂變式傳播,因為她深諳人性,懂得調動受眾情緒,利用金錢、物質、顏值、重男輕女等話題制造沖突性。
咪蒙曾在2015年的一篇寫作教學文章里說道:“你的觀點能顛覆常識。”“學新聞的都知道,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你看了《烏合之眾》就會知道,任何時代的意見領袖,都是特別偏激的。偏激的觀點才具有煽動性。”
這里強調的就是文案對受眾情緒的煽動性。
有沖擊性的文案需要擊中讀者內心需求,滿足受眾某個觸點,給他一種:“是啊!我就是需要這種感覺!”的感官刺激。
例如滴滴出行的文案:“真正喜歡你的人,24小時都有空;想送你的人,東南西北都順路。”
這句扎心的文字說出了大部分人的心聲,能讓人內心產生觸動和共鳴。
(五)
寫在最后
想要文案更有吸引力和沖擊力,離不開對人性的洞察以及與讀者進行溝通。
當你洞察了人性,懂得了傳播法則,就能寫出更有感染力的文案。
但與此同時,文案也是有邏輯和方法的。
通過掌握一定的寫作手法塑造文案的沖突性,能加強文案的感染力,從而更吸引人。
4A廣告文案原創,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4A廣告文案(ID:AAAAIdea)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