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年院線佳片,哪些電影真正到達觀眾的內心?
作者:御寒,首發:刺猬公社
原標題:十年,我們在外國電影中發揮想象,在國產電影中認清現實
導語:從2010到2019,我們在外國電影中享受奇思和妙想,在國產電影中認清殘酷的現實。
再過幾天天,我們就要告別2019,迎來2020。
這一次跨年的特殊點在于,當時鐘從12月31日晚上的23:59,指向1月1日的0點,我們就從2010年代,跨越到20年代。中國和世界的電影產業,也將要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
年關之際,國內外的各大雜志、機構和網站都陸續評選出了2019年度十佳影片,也對過去十年的電影產業作了盤點。微博電影組織了“我的2019十佳電影”投票,豆瓣于近日發布了2010年代電影佳片榜,《時代周刊》也發布了2019年度和10年代的“十佳電影”。
踩在跨時代的門檻上往回看,那些前仆后繼的電影人,到底給即將過去的十年留下了多少寶藏?
一、一年一度的院線十佳
12月9日,微博電影發起了“我的2019十佳電影”投票,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響應。同名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目前共吸引超過3億閱讀量和11萬討論。
投票選取了從2018.12.1到2019.11.30期間在中國內地院線公映,大V推薦度大于等于70%,且大V評委打分人數大于等于30的電影,一共有36部華語片和32部外語片。參與投票者需選擇10部影片,并進行排序。
刺猬公社選擇了參與投票的10位大V影評人,統計了他們的投票,制作成下表(排名分先后):
制圖人:刺猬公社 御寒
刺猬公社統計后發現,在所有被提及的27部電影中,華語電影有13部,外語電影有14部。其中,外語電影包括《龍貓》《千與千尋》和《海上鋼琴師》三部復刻經典電影。
《少年的你》是唯一一部進入全部10位影評人“年度十佳”的電影,11月29日上映的《利刃出鞘》進入了8位影評人的榜單。年度票房冠軍《哪吒之魔童降世》進入了6位影評人的榜單,年初大熱的《流浪地球》僅被2位影評人提及,年度外語電影票房冠軍《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僅被提及一次。
從名次來看,《少年的你》的排名在第一到第九名不等,《利刃出鞘》雖然被提及的次數多,但是均排在下位圈。《羅馬》是綜合排名最高的,排在了2位影評人的榜首,4位影評人的榜單第二,以及1位影評人的榜單第三。
《羅馬》是由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的劇情片,通過一個在中產家庭工作的年輕女傭的故事,展現了1970年年代墨西哥城的社區變遷。該片在第91屆奧斯卡上獲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兩項重量級大獎,并于2019年5月1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從票房來看,27部電影中,共有11部電影票房未過億。綜合排名最高的電影《羅馬》是其中票房最低的,僅有509萬,《平原上的夏洛克》和《過春天》也未過千萬。
圖源:豆瓣《羅馬》
“今日影評talk”在投票微博中如此解釋自己的選擇:“《少年的你》《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國》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時代典范,《地久天長》《平原上的夏洛克》《四個春天》也從不同維度代表著中國電影的藝術水準,《何以為家》《利刃出鞘》《綠皮書》則是引進影片中的佼佼者。”
和影評人相比,微博CEO@來去之間的投票結果要“接地氣”得多:《綠皮書》《網絡謎蹤》《利刃出鞘》《少年的你》《流浪地球》《調音師》《哪吒之魔童降世》《蜘蛛俠:平行宇宙》《阿麗塔:戰斗天使》《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這10部電影大多數是合家歡的“爆米花電影”,更貼合大多數觀眾在選擇院線電影時的取向,在票房和觀感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從電影本身的藝術表現和綜合口碑來看,會略遜于《羅馬》《過春天》《狗十三》等小眾電影。
青年導演白雪也參與了投票,但在她的“年度十佳”中,并沒有自己的作品《過春天》。
《過春天》是白雪導演的處女作,講述了一個少女的青春期“冒險”故事,于2019年3月上映。雖然票房表現不佳,但是7.7分的豆瓣評分讓《過春天》成為近年最受好評的青春電影,白雪也憑借此片入圍了第1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新導演獎。
在她的微博下,一位網友開玩笑地評論道:“居然沒有《過春天》,差評!”
二、國際佳片“雖遲但到”
將目光從內地院線放到國際影壇,“年度十佳”的可選擇范圍更大,也變得更加困難。
從11月開始,《紐約時報》《時代周刊》《衛報》等知名媒體就按照慣例,綜合了專業媒體人評定和各大獎項排行,陸續推出了年度十佳電影的榜單。各大影視媒體的影評人,也紛紛根據個人口味和愛好,選出了自己在2019年最欣賞的佳片。
刺猬公社選取了6家權威雜志、報紙和機構以及4位知名影評人的榜單,制作成下表(排名不分先后):
制圖人:刺猬公社 御寒
刺猬公社在統計后發現,10個榜單共涉及48部電影,其中有30部都只出現一次,尤其是四位影評人的榜單,大多是主觀意識較強的個人選擇。而《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婚姻故事》和《小婦人》分別出現了9次、9次、7次和6次,屬于公認的年度佳片。
榜單除了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主流國家的電影之外,還有少數來自土耳其、俄羅斯、墨西哥、韓國的小眾電影。類型除了典型的劇情片以外,還包括了記錄片、動畫片等。
從出品方來看,好萊塢為首的影視巨頭依然位于主導地位,同時,以Netflix為代表的流媒體力量也占到了一席之地。《愛爾蘭人》《婚姻故事》《民主的邊緣》《我叫多麥特》和《大西洋》,都是由Netflix出品的佳作。
對中國觀眾來說,榜單里大多數電影的名字都很陌生,部分冷門電影甚至在豆瓣上都沒有條目。截至目前,48部電影中僅有4部曾在內地上映。原定于10月25日在中國上映的《好萊塢往事》,則在上映前一周確定撤檔。
不過,每年年底的各大電影榜單,往往被看作是奧斯卡的前哨。在今年的榜單中,很多電影都是這一屆奧斯卡的奪獎熱門。按照往年的經驗,頒獎典禮之后,相當一部分入圍和獲獎影片將會登陸院線。
2020年1月13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將揭曉正式提名,頒獎典禮將于2月9日舉行。相信在2020年3月到5月之間,2019年的年度佳片就會陸續進入國內電影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48部電影中,還有兩部國產電影的名字:《地久天長》受到了《衛報》首席影評人的青睞,《江湖兒女》則進入了美國電影專業類雜志《電影評論》的榜單。
圖源:豆瓣《地久天長》
《地久天長》是由王小帥執導的劇情片,于2019年3月2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導演王小帥入圍了主競賽單元的金熊獎,主演王景春、詠梅包攬了最佳男、女演員銀熊獎。在2019年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上,《地久天長》獲得了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項大獎。
《江湖兒女》是由賈樟柯執導的犯罪愛情電影,于2018年9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曾入圍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另外,著名電影媒體網站indieWIRE邀請全球304位影評人進行調研,評選出了2019年度25部最佳影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和《大象席地而坐》位列其中。
該類榜單的評選,大多帶有評選者強烈的主觀情緒,想以此說明國產電影在國際影壇上的成績,恐怕并不充分。但至少可以說明,國產電影通往國際影壇的道路是打開的,優秀的作品一定會被看到。
三、下一個十年會更好
再將時間軸拉長到十年,對比整個10年代的最佳影片,似乎能得到更有意思的結果。
12月14日,豆瓣電影基于豆瓣用戶的標記數據,發布了2010年代電影佳片榜,盤點了近10年來豆瓣電影華語片20佳和豆瓣電影外語片20佳。
制圖人:刺猬公社 御寒
整體來看,外語片的評分比華語片高出0.3到0.5分,這既符合豆瓣的用戶畫像和評分風格,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國產電影水平和國際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語片20佳中,韓國是除美國以外入選電影最多的國家,共有《熔爐》《素媛》《辯護人》三部電影進榜。這三部作品是韓國最擅長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也是最經常被中國影評人和觀眾談及的韓國電影。
近年來,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成為國產電影的努力目標。在華語片20佳中,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榮登榜首,2019年上映的《少年的你》躋身前十,另外《二十二》《心迷宮》《紅海行動》《驢得水》《鋼的琴》《賽德克·巴萊》等都是和現實主義相關的作品。
和亞洲電影相比,入選的好萊塢電影會顯得更夢幻一點。《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瘋狂動物城》《尋夢環游記》四部電影,代表了這十年間好萊塢電影愈發驚艷的想象力。高速發展的電影工業水平,則將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變成了電影中的現實。
從2010到2019,我們在外國電影中享受奇思和妙想,在國產電影中認清殘酷的現實。
這個現象同樣發生在中國以外。
11月,和豆瓣對標的美國評論網站MetaCritic更新了2010年代50部最佳影片的排名。該榜單按照網站評分的高低生成,排名前十的電影分別是《少年時代》《月光男孩》《羅馬》《海邊的曼徹斯特》《為奴十二年》《地心引力》《寄生蟲》《卡羅爾》《社交網絡》和《我不是你的黑鬼》。
同時,《時代周刊》所評選的2010年代十佳電影如下:《羅馬》《迷失Z城》《月光男孩》《塞爾瑪》《疾速追殺》《不死鳥》《愛在午夜降臨前》《憂郁癥》《忘夢洞》《在某處》。
MetaCritic和《時代周刊》所評選出來的電影,和豆瓣電影外語片20佳沒有任何重復。總共18部電影中,大多數都不靠電腦特效來吸睛,而都是反映了生活細節、滲透到人性深處的共鳴型電影。
和中國觀眾一樣,他們也更容易被取材于現實、貼近日常生活的電影所打動。
圖源:豆瓣《海邊的曼徹斯特》
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快餐化,電影也陷入了“口碑和票房難以兼得”的怪圈。人們習慣把電影分成“賺錢”電影和“沖奧”電影,并選擇各自喜歡的類型。
10月初,知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在接受《帝國》采訪時稱:“漫威電影不是電影(cinema),而更像是主題公園或者游樂園……盡管這些影片制作精良,演員表演也可圈可點,但我還是難以下咽,因為這些漫威電影,沒有能真正傳達真情實感和心靈交匯。”
此番言論在好萊塢和全世界都掀起了軒然大波,驚動了電影界中的諸多大咖,引起了人們對當今的電影工業的大討論。
次月,馬丁·斯科塞斯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解釋了自己的言論。對于他這樣的學院派電影人來說,“電影是關于真相的——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但對于更多的資本家和消費者來說,電影正在變成一種由市場主導的商品。
他在文中痛心疾首地說:“我擔心,擁有經濟支配地位的一方,令另一方變得更加邊緣化,甚至貶低它們的存在。”
從電影的熱度、票房、觀感等物質層面來說,以漫威電影為首的電影有它的存在理由和成功之處。而這十年間的電影榜單也告訴大家,那些揭示了“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真相”的電影,才能夠真正到達觀眾的內心。
這個效應或許很難在短短一年中顯現出來。但當我們回望2010到2019之間的10年,甚至是眺望2019到未來的100年,就會看清那些永遠閃爍在歷史長河中的亮光,到底屬于誰。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