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哈哈哈”成為一種社交暗語
“我跟你說,巴拉巴拉巴拉”
“哈哈”
“今天的巴拉巴拉好好笑”
“哈哈哈”
“你看那個李佳琦直播網速變遷史了嗎?”
“我笑死哈哈哈哈哈哈紅紅火火哈哈哈”
三種語境,三種心情;三種回答,三層意義;「哈哈」、「哈哈哈」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之間的差距,可不僅僅是哈×2與哈×n的差距,更大程度上,前者通常是隔著屏幕面無表情操作的一次活躍氣氛的接話,即我也許并沒有在笑;而后者說不定已經在對話框的另一端捧著手機笑昏了過去。
這個猜想沒有事實可依靠,卻被大多數年輕人默認并遵守著,在自己的小本子上默默記下這一條“社交潛規則”,下一次跟別人聊天時便一眼認出,不由感嘆一句:啊!理論照進現實,我積攢的社交經驗終于有了用處。當代年輕人為自己的日常交流規范畫了一個又一個圈,連帶有輕松氣質的“哈哈哈”也沒放過。
「呵呵」時代轉向「哈哈」時代
「哈哈」從何而來?從「呵呵」的衰敗和退出中清新脫俗地來。在「哈哈」這個象聲詞還沒有被冠上任何隱性信息的幾年前,「呵呵」開始被大家嫌棄、看扁。被創造之初,「呵呵」單純地指代相對輕度的笑聲,意為含蓄又純樸的笑聲,使用起來也并無顧慮。后來新的用戶一大波地生長、開始發聲,不同的思維造就不同的認知,察覺到這個詞的“不合時宜”以后,果斷放棄轉用更為爽朗大氣的「哈哈」。
而網友們不喜歡「呵呵」的理由也異常簡單,當你“呵呵”時,你的神態表現為正在冷笑,這種冷笑通常代表蔑視與做作,缺乏真誠;而當你“哈哈”時,神態表現為眉目舒展、張嘴大笑,看起來足夠愉悅。這種在網絡環境下,將臆想出來的情緒附加在文字本身上的做法,促成「呵呵」這個詞發生功能轉變,大家開始不太敢再發“呵呵”,它也被迫被安在惡毒的場合使用,表示攻擊力。
這個發展走向,應該讓原本很多熱衷于發“呵呵”的中年人也沒有想到,并且至今,中年人們依舊執著于用“呵呵”,來堅守自己的方寸聊天世界,不為趨勢所擾。
讓中年人們更沒想到的是,如今的「哈哈哈」也走上了相同的路。“哈哈哈”是偽裝式開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才是真正開心,這又都是誰提出來的鬼理論?
不過仔細一想,過去的每個場景里,自己又好像的確在這樣“認為”別人,又再被別人這樣“認為”,彼此都陷入一種認定的社交規則中去。
當你打下「哈哈哈」時,意味著什么
假若只是在單人模式中,即非對話情況下,表達“哈哈哈”其實并不會衍生出太多猜想,無非是開心。當放在人與人的交流溝通情景下,“怎么哈”、“要哈幾下”,意義便完全不一樣。歸根到底,這便是一種圍繞“人的交際”的復雜性所展開的社會反應和群體語境塑造。
先來模擬一下所有可能性,當兩方在對話時 ,A拋出一個梗,B回“哈哈哈”時,說(哈哈哈)的人和聽到(哈哈哈)的人各自都是何種心態?
說出的人即B的心態如下:
第一種,哈哈哈=嗯/哦/我知道了我只是為了緩和氣氛禮貌性地笑一下我并沒有在笑
第二種,哈哈哈=有一點好笑有點逗所以呢我在等著你繼續往下講
第三種,哈哈哈=我已經不想再理你了難道我話題終止的不夠明顯嗎我勸你下一秒消失
聽到的人即A的心理反應如下:
第一種,“ta是不是覺得我無聊啊那我要速速岔開這個話題”
第二種,“ta真愛笑啊!我真有趣啊!繼續講下去”
第三種,“也太敷衍了吧這還怎么繼續下去啊勞資罷工”
第四種,“啊啊啊啊ta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我真的搞不懂不如我先去知乎上發個求助帖”
然而這只是將橫向和豎向因素列出來而已,要想延續接下來的對話,便要雙項疊加,將B的3種反應和A的4種反應交疊作用,最終碰撞出12種可能性來,這也只是一個「哈哈哈」所引發的命題,但卻足夠稱得上是一件難搞的小事情。
你以為發“哈哈哈”不太嚴謹,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就沒事了嗎?不,依舊躲不過歧義。
在知乎的一個帖子里,有一位男生問到,“怎樣判斷女生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是真的在笑還是在敷衍”,獲得瀏覽量209w,贊同1.3k,評論300多條,這樣的話題在人們心目中依舊需要被討論,恰恰折射了因為虛擬網絡帶來的一些原先根本沒必要存在的社交困境。
值得松一口氣的是大家對此的態度,評論中有幾個回答挺清奇亮眼。(前方將有大量哈哈哈哈哈哈哈出現,請謹慎點開)
“人家為了敷衍你發幾個哈不就行了,為什么還會發那么一長串哈呢?
是的,就是為了不讓你看出人家是在敷衍你…”
“怎么的,毀了呵呵還嫌不夠,還要毀哈哈
接下倆是不是還有 嘿嘿 嘻嘻 哇哇 耶耶 呼呼?
有沒有人在乎一下我們老年人的感受 網絡詞語不會用呀?
是不是敵對勢力企圖從語氣詞開始顛覆漢語 以至于抹殺我大中華泱泱幾千年的文化基礎?
這是巨大的陰謀 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 ”
“哈!
哈哈。
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
都是不一樣的心情好嗎!你收到的是哪個!”
“現在聊天真是難。呵呵是敷衍。哈哈是敷衍。去洗澡是敷衍。睡覺了是敷衍。現在我加重語氣發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還!說!我!是!敷!衍!!!!!
你們可真難伺候。”
“不用判斷,小哥切記,做菜中,交流是主食,笑料即佐料、添加劑。萬不可本末倒置。完”
最后一個評論,堪稱驚醒夢中人。
“
「社交潛規則」下的社交圖鑒
從源頭上來看,正是因為網絡交流的方式,進行對話的彼此難以直接接觸,共享一片空氣,不能通過面部表情、說話時的神態、動作舉止來得到情緒反饋,這時候,單薄的幾個字放在不同的人眼里,便有了不同的解讀和情緒。而這種對于對方的解讀,會反推對方開始審時奪度地學會說些“更好聽的話”,「哈哈」取代「呵呵」是因為這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取代「哈哈」也是這樣。
各種明著的暗著的社交規則被大家圈定,再經過聊天過程中的實踐和證實,最終促成一個源源不斷的社交生態圈更新,促成沖浪文化下的一個個新語境。
如今「哈哈哈」的真實性遭人懷疑,便又衍生出了「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嗝~」、「哈哈哈哈嘎嘎嘎嘎~」、「我笑到我室友起床打我」、「我笑到床榻」之類的更加生動具體化的表達,力求把我此時此刻的爆笑一刻完完全全復制成動態化的文字,才能堪堪證明我是真的在笑,不是假笑,不是偽裝。此時不禁感嘆一句,好優美的中國話~
網絡的發展促成流行語的發展,這些新語境確實充滿不一樣的活力和樂趣,才能促使人們愛上新的,去用新的,孜孜不倦,這是默認的「社交潛規則」影響社交環境的積極一面。
但「社交潛規則」之于每一個網上沖浪者的后續影響呢?拿「哈哈哈」舉例來講,就像婚姻需要儀式感一樣,在人與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交情景中,用“哈哈哈”來緩和、維護氣氛,是不是也恰恰是對于一次交流抱有尊重的表現?假如這時再被對方認為是“一種敷衍”,勢必會倒逼大家在關系維護這一塊將投入更多的熱情和心思,心里想著要怎么才能不被看作是敷衍。這時的潛規則開始反向束縛,遂要求越高壓力越大,在一定意義上,「哈哈哈」也是這種思想主導下的產物。
在目前狀況下,網上社交的難度甚至不比現實社交低,社恐一族因為恐懼社交才躲在網絡中,但回避到底能不能真正回避?社交這件事到底是變復雜了,還是變簡單了?在對話框前是否也開始戰戰兢兢,思前想后,在收到消息時是否會根據內容發散想東想西,開始不必要的猜測。真誠的討論被拋在腦后,卻來思考我到底應該回幾個“哈”,社交裹挾。
從以前的黯然神傷扯花瓣兒“他愛我他不愛我”,變成了現如今的“打五個以上的哈才是真的開心”,交流雖然一直以來都不是一件輕輕松松的事情,但至少也不該因為這些無意義猜測,讓交流變得更難懂。氛圍很重要,但真誠的對話才是聊天的本質,就像上面最后一條評論點出的那樣。
最后的最后,復雜性充斥于社交中,它仍需要每個人去用力經營和感知。
不如先在這里分享一個滿是無所謂的問答:
問:“一個女孩子,80后,東北人,喜歡說嘎嘎和嘎,是什么意思”
答:“是個鴨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真的在笑)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