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時代的步伐?六句話說透企業轉型的原理級知識
相信大家小時候在寫作文或是看書時,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句話:“踏著時代的步伐”。可能小時候感觸不深,但是現在我們回到企業經營上來,你會發現,能夠“踏上時代的步伐”實在是太難了!尤其是在當下,時代一不小心就把你落后面了。反過來,一旦踏到了,企業邁向更大成功的幾率將大大提高。
其實,談到趨勢、談到行情,現在的很多企業家都陷入深深的焦慮狀態之中。焦慮的背后是對不確定性的焦慮,但只要掌握原理級知識、對事物的本質規律有基本的認識,我們想,這樣的焦慮將會大大降低。這就是所謂,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
在全新一代競爭課程《從戰略定位到戰略落地》第三期,本人為學員全景地拉開了關于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企業家必須記住并深刻理解以下六句關于企業轉型背后的原理級知識,以期更好地幫助企業踏上時代的步伐、踩準行業的趨勢、減少焦慮。
1. 技術發展決定生產和組織方式
2. 人類發展是時間征服空間的歷史
3. 商業競爭本質是資源配置的效率
4. 社會演進本質是分化,分化就是貼標簽
5. 認知是交易的起點,認知即交易、交易即關系
6. 理解進化,進化是這個時代永不停止的旋律
01
技術發展
決定生產和組織方式
科技的發展,決定生產和組織方式!這個道理很淺顯,但是大家一聽就懂。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很多的外部變化,都是來自于技術的進步。所以當技術大爆炸時,它會催生了一系列社會變革。比如說工業革命催生的直接結果是什么?就是西方的民主化進程,變成議會制、變成君主立憲制、變成共和制等,這直接改變了整個國家的組織方式。
那回到現代企業經營層面,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渠道為什么存在分化和攔截呢?為什么社群會興起?本質是互聯網的技術拉斷拉近了距離。本質上是因為科技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所以渠道才產生了去中心化趨勢,才會分化。對于個體企業來說,在這個技術導致的變革過程中,企業的組織必須要發生根本性變化,包括組織的認知、組織的心智等等,以及生產方式都要更新。
而新的生產方式的核心就是對新的生產工具的應用。因為人類的進步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工具,而工具改變人類進化。這個新工具就是技術不斷發展的結晶,而這個工具出來的時候,你一無所知,那肯定是要落后挨打的。
所以企業家第一個就必須要深刻理解“技術發展決定生產和組織方式”這句話,并且要及時趕上這個時代技術的變化。
02
人類發展
是時間征服空間的歷史
很多事情為什么我們找不到問題的原點?其實很多時候是沒有關鍵洞察,即我們常說的沒有找到定義級洞察,其原因就在于尺度沒有拉開。許多問題必須要站在大尺度來看,要拉開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來看。
觀點一: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部時間征服空間的歷史。
人類學家項飚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部時間征服空間的歷史!”另外他還提到一個詞,那就是“附近的消失”。附近意味著什么?附近意味著個人與世界的真實連接,透過附近的概念,個人能夠將自己的情感完成投射,并切實地收到反饋。
過去在農耕社會,人們是以人的行為來描述時間,是用肉體去感知附近的。人們描述時間的長短常說“一袋煙”的時間,“一盞茶”的功夫。而到了工業社會,對于時間的描述,最大的標志就是時鐘,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薩爾瓦多·達利就是以專門畫時鐘而著名。時鐘最大的意義,就是把時間抽離出來,規范人的行為。
而在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時間不再是線性的了,而是邁向碎片化。人們是通過數據去感知附近的,尤其計較時間的及時性,一天不再是24小時,而是86400秒。并且這些碎片單個看就是完整時間。
觀點二:附近的消失。
人類學家項飆說到這樣的觀點,附近的消失。附近為什么會消失?附近是怎么消失的?
附近消失的背后是,隨著人對時間的主動性喪失,技術和制度的發展殺死了距離,推著現代人不斷去追求“即刻性”、“快”,于是“附近”就消失了。這正如張小龍所言,從前一個人世界的大小,是由他的行走半徑來決定的,現在一個人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獲得的信息的寬廣度來決定的。
這就是所謂的時間征服空間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人們是靠“附近”來構造愛的關系,而現在則是靠生物關系(血緣)、理性計算(標簽)構造愛的關系。
這也直接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巨大變化:
一是社會變得原子化、個體化,松散而微小。個人的力量、個人的情感表達不容忽視。
二是信任和意義系統的高度集中化。品牌的本質就是信任和意義系統。比如說你在街邊攤上買東西,為什么你敢用支付寶、微信來進行線上交易?這不是相信街邊攤老板,而是因為相信支付寶及微信這些大平臺。所以說,未來信任和意義系統將會不斷高度集中。
03
商業競爭本質
是資源配置的效率
從生意的角度來看,商業競爭的本質就是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必須要通過資源重新的配置來重新解決好商業模式問題。
為什么現在家居企業很難做?第一個市場問題,關鍵就是效率低。一般一個貨物到消費者手上,需要經歷5-6次搬運,從公司廠房到分公司、到經銷商、到分銷商、再到終端門店,再到顧客家中。尤其是對于大件的貨物,這個漫長而繁瑣的貨物搬運過程,必將大大降低了效率。
所以現在很多泛家居行業頭部企業都在做一個事情:就是通過與物流公司的合作,建立各大區貨物中心倉,同時借助軟件,實現經銷商平臺化運營。即所有的小經銷商全部到平臺上按需求下單,由公司就近分配中心倉調貨,同時統一打造服務團隊,讓經銷商回歸到只管賣貨的角色,其它一概不管。如此一來,企業至少能夠減少一次貨物搬運。如果按過去五次搬運的話,則提升了20%的效率。
所以說,所謂企業經營,一是對外部機會的尋找;二是就是資源配置的效率。通過減少中間環節,加快效率驅動,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高質量發展,幫助企業在商戰中占據優勢位置。
04
社會演進本質是分化
分化就是貼標簽
分化原理,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基本規律。以前就是一個單細胞生物,后來通過不斷地分化與進化,才構建出現在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
比如說,在早期的農業社會,一開始大家喝的水,可能都是井里的水、河里的水,但隨著不斷的演變與發展,你會發現市場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水。礦物質水、純凈水、蒸餾水、富氧水、蘇打水、弱堿性水等等。
這就是一個不斷分化的過程,而在這分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詞語。你會看到,人們為了統一及規范認知,會進行各種分類。分類就是通過詞語或者符號來不斷地貼標簽。所以說,在人類社會文明中,分化是什么?分化就是標簽。
回過頭來,對照現實商業活動,各種各樣的品牌不也正是在不斷創造或是搶占各類標簽嗎?寶馬強調的是坐,奔馳搶占的是駕駛,而沃爾沃則是安全。事實上,企業通過標簽,能夠快速地說清楚我能做什么,這將極大地降低客戶的認知成本。
當然,你選擇了什么樣的賽道,就決定了什么樣的規模。如安全的賽道肯定不如“坐”或是“駕駛”的規模。這背后,也就預示著沃爾沃的“安全”的賽道無法與寶馬、奔馳的賽道來得開闊。
05
認知是交易的起點
認知即交易,交易即關系
顧客交互的要素是什么,就是認知、交易、關系三個層面。
第一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認知是交易的起點,無認知無交易;第二個,在傳統工業社會,認知與交易是分離的。認知是時間,交易是空間。而現代移動互聯網社會是將時間和空間拉到了一條軸上面,實現了認知即交易。實際上就是實現了三位一體,互聯網、社群和線下,這三個空間是可以同時進行交易的。
顧客價值交互鏈
所以,所謂的分流本質就在這里:過去就是線下,后來有互聯網,而現在互聯網也不好做,所以就進入了社群這個關系,這個就是高質量的流量關系。事實上,一切的要素都是未來推進認知的遞進。
那么,線下、互聯網、社群三者的區別是什么?
互聯網有兩種職能,一方面是解決認知的問題,一方面是解決銷售的問題,它們實際上是可以同步進行的。而單純的線下是什么?線下就是交易和體驗,這兩個是可以往前不斷去拓展的。那社群是什么?社群是基于關系長期保持的這種粘性和互動,以高質量關系為群體的發展。
實際上,線下和互聯網本質上都是流量的邏輯,而到了社群這個層面,它實際上是高質量的流量邏輯,那就是人的邏輯。社群可以實現認知與交易同時進行。
那總體來講,就是要在交易和關系層面深度突破。過去我們在線下,它僅僅是體驗和展示的效果,它的關系是很弱的。
認知和關系的問題是,認知越深,關系越大。基于關系這個層面,消費者的第一認知,實際上就是消費者個人偏好對你這個品牌更強。
掌握好三位一體,認知即交易,交易即關系,打通互聯網、社群、線下三個空間,實現無縫銜接,低成本轉換。
06
理解進化
進化是時代永不停止的旋律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進化和競爭,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不斷競爭與的過程。說的再簡單,就是對環境的是適應能力,就是自然環境發生了變異,你能不能抵抗這種變異,你能夠抵抗得住,你就贏了。
從生物學來看,當初為什么是古猿猴進化成人類呢?因為自然環境的變異迫使它為了能夠更好地生存,讓它要能夠直立行走,就必須能夠直立行走。同樣為了便于散熱,要它蛻變掉長體毛,它就變成了淺毛發。尾巴也是如此,逐步能夠直立行走,人類完全可以用雙臂來保持平衡。
《變量2》里面最有感觸的一句話:海里的水多,我們就當魚,待在水里;海水退潮了,我們就上岸去,把自己進化成兩棲動物。
事實上,對于企業而言也是如此。必須要理解進化這個詞,理解新陳代謝。在大歷史的長河里,進化一詞冷酷無情,卻又永遠是解釋歷史真相最佳選擇!
尤其是面臨著如今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企業必須進化,不斷嘗試新方法實現突圍生存,拿上新武器、穿上新軍裝,持續進化。
實踐往往先于理論,管理學尤其如此。正如我們這些年一直強調的,管理就是實踐,實踐就是最好的老師。
以上關于企業經營的六大認知,都是本人這十余年在品牌營銷實踐過程中,一點一滴摸索總結出的實踐經驗,所以感觸尤為深刻,并通過方法論的知識輸出,給予企業家在經營的實踐過程中提供最普世的經驗,讓企業踏上時代的步伐,少走或不走彎路。這就是我們開設《從戰略定位到戰略落地》的初心!
長按二維碼關注,一起洞察品牌戰略本質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