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的下一個風口會是互聯網直播嗎?
導論:本文正如標題所明示,一定會讓大家給演唱會線上直播帶上“粉絲經濟”、“互聯網+”、“內容O2O”的高帽子。的確,從14年開始,演唱會直播市場逐漸開始日益火爆,用粉絲互動創造盈利之玩法的模式,已經作為一種迅速圈錢的方式備受視頻及音樂大咖們的青睞,到底互聯網直播真的會顛覆傳統演唱會嗎?今天,我們就來“通盤”思考一下演唱會互聯網直播的方法論。
我們先通過網絡直播(演唱會直播是網絡直播的一種模式而已)來進行消費者心理分析:
第一點:是為了滿足群體對深度內容消費的需求;
興趣愛好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并且為了興趣愛好我們更有意愿進行“深度消費”,尤其是在80/90群體中,后者尤甚;傳統視頻平臺的內容并不能滿足這些人群的“內容需求”,而網絡直播平臺上多元化的主播、網紅、內容使得這些80/90群體更能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內容,這就是為什么網絡直播這么火爆的原因,直至痛點,滿足需求,豈能不火。
第二點:滿足目標群體好奇探索心理的需求;
我們每個人都有好奇心,但相比80/90后,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更重些,這就是為什么真人秀直播火爆熒屏的原因,滿足及迎合群體需求,或是用別人的生活來拓展自己的現狀,希望去探索、希望去了解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
以上分析,我們可以了解網絡直播如此火爆的原因。那么,作為網絡直播的一種模式,演唱會網絡直播也真的可以如此這般嗎?
國內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演唱會直播,是2014年8月樂視直播汪峰鳥巢演唱會為開端,算是開啟了國內“現場演出+付費直播”的演唱會O2O模式。
在分析因素之前,先對國內的演唱會視頻直播環境做綜合考量分析:
演唱會視頻直播兩大陣營。收費的樂視Vs免費的騰訊視頻
鄧紫棋巡演北京演唱會,樂視音樂不僅又一次證明了作為中國最大音樂直播平臺的行業領導地位,同時也給音樂行業推行付費直播模式帶來了巨大動力,而樂視多屏生態的實力也再一次展現出強大的力量。
騰訊公布的數據為例:其29場在線演唱會累計在線觀看人數達1880萬,而這還不包括用戶后來再次點播的數據。而這些演唱會總播放量約3億,單場直播量約219萬,相當于坐滿了27個鳥巢。
對比數據中可得如下結論:
1)受眾影響上騰訊視頻的規模完勝樂視音樂,但前景很不明朗,騰訊視頻的Live Music以廣告收入為主要盈利方式,騰訊視頻公司也意識到這不會是長久之計;
2)在直播演唱會的盈利模式上,樂視音樂無疑走在行業的前列,尤其在建設終端生態體系的戰略控制,還真不是騰訊視頻所比擬的。至于免費視頻領域的其他跟隨者,無疑都在利用自身經營的各自優勢,試圖在音樂領域革新浪潮中分羹罷了。
在淺談國內視頻直播兩大陣容后,讓我們對演唱會直播作義深度分析:
第一,市場需求倒逼產業革新。
在國內市場,一直以來音樂需求都是被壓抑的,所謂的被壓抑就是消費者所習慣的幾種方式是買唱片、看現場。音樂服務太匱乏,基本沒有選擇。這和音樂領域產業傳統價值鏈密切相關。一切根源在于業界習慣了按照生產環節去做消費,而不是真正按照需求去滿足消費。前者是傳統思維的代表,后者則是互聯網思維的概念,后者就是用變革用戶體驗,最終引發產業裂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汪峰視頻直播的成功,以及后來的李志、鳳凰傳奇等。
表象是視頻網站在直播很多的演唱會,但它的終極訴求并不是在直播演唱會本身,而是通過新的體驗帶給歌迷更多新的服務。線上演唱會的直播不像是項目,應該是基于產品的一種服務,基于音樂消費和互聯網技術的服務。
第二,用戶體驗需求有待挖掘。
傳統音樂制作產業鏈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終端消費者所謂的流失,一方面因為成本越來越高,體現在演唱會的門票越來越高,真正能去現場的是最鐵的粉絲,自然無所謂了;而此舉勢必會攔截一大批準歌迷,這是目前演唱會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對于承接的演出商,越末端風險越高。原本計劃的幾十次的演唱會,可能由于多種原因而流產大部分,如果讓我們來探究其變化的根源,我們認為,在互聯網滲透或是顛覆了這么多傳統行業,音樂產業自身也在試圖通過互聯網來尋求變化,互聯網在音樂產業里提供了一個出口, 串聯起來則會把音樂產業的產值擴大。
第三,選擇決定效果。
視頻網站方在決定是否對現場演唱會進行直播運作時,通常會綜合考慮兩類藝人。在眾多召開實體演唱會的歌手群體中,視頻網站往往青睞于兩大類:其一是擁有龐大粉絲隊伍的偶像歌手,其二是具備經典實力型唱將歌手;這也和國內的視頻網站類企業的發展定位密切相關。
首先是以樂視為首的收費視頻出口,樂視作為演唱會線上直播國內運作的領導者,在技術輸出、音樂直播等方面可以輸出高質量的綜合解決方案,但苦于目前任然在探究演唱會直播的盈利模式;資源嫁接與整合是樂視音樂考量的重點,畢竟國內市場即懂拍攝又懂音樂的雙料人才在培養體制中,就是空白,短時間難以根治。
而已騰訊視頻為首的(優酷等)免費演唱會直播平臺,雖然在觀演數量上明顯高于前者,但短期以廣告位主的收入模式,也很難支撐行業的前景;在加上現階段,如何廣而告之的感染“粉絲”增加其線上演唱會直播的粘性,對演唱主角而言,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所以,無論是視頻網站,還是演出商在進行線上直播考量時,都是兼顧主角的角色及綜合定位。
偶像歌手:能實現更大的互動盈利方式,但在擴大市場上存在難度;
唱將歌手:粉絲雖然絕對值不高、互動性較差,但其粉絲人群結構分布廣,可以利用關系鏈擴大市場;
第四,互動決定收益。
演唱會現場直播絕非把演唱會“搬運”到網上那么簡單,為互聯網用戶創造全新的互動體驗才是關鍵。
2015年樂視與內地組合羽泉合作,密集的營銷活動持續了近1個半月,也互動了一個月;操作是通過提前曲目征集、海報評選、經典橋段評選、合唱選拔等互動方式開發,在線上演唱會直播中增加了多項互動,最終實現了線上門票9萬張的銷量,正所謂,互動創造收益。
事實證明,在培養高品質互聯網音樂用戶這件事上,樂視音樂已經卓有成效。 對于樂視音樂的樂迷而言,新的互聯網付費模式+互動模式,也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及消費的習慣。 而在這次鄧紫棋演唱會直播中,會員免費觀看+非會員付費觀看的新模式所創造的驚人數字,也讓業界又一次看到了樂視音樂在付費直播商業模式上的創造力。
我們來參考一下數據,就一切明了了:
1)多屏生態:樂視超級手機、樂視超級電視、樂視視頻APP及樂視網網站全網直播;
2)規模驚人:這場演唱會通過樂視音樂有48萬人在線觀眾參與了這場收官狂歡的直播。樂視音樂直播+回放的觀眾總人數達到了97萬,其中各有32萬和48萬觀眾分別來自樂視超級電視和樂視超級手機/移動APP終端,PC用戶占17萬。
樂視音樂不僅又一次證明了作為中國最大音樂直播平臺的行業領導地位,同時也給音樂行業推行付費直播模式帶來了巨大動力,而樂視多屏生態的實力也再一次展現出強大的力量。由此看來,樂視一貫推行的生態模式對于音樂產業的變革有著長足的推動作用,也只有這樣全方位的生態化反作用,才能最有效地帶動音樂產業變革。
結語:
1)生態布局制勝未來。正如樂視依托于6大平臺建立的樂視生態所帶來的全終端極致體驗,在整個產業的戰略管控上,是競爭對手難以比擬的。建議大家,認真思考一下,基于各自企業的經營現狀,自身的戰略控制手段有哪些?
2)、在創業型企業融資過程中,戰略管控同樣是投資人極為感興趣的話題,建議計劃融資的初創型企業,該如何依據公司的盈利模式而設計競爭者難以進入的壁壘。
3)未來演唱會直播必定是要收費的,是基于優質內容服務、互動體驗需求產生的盈利模式。為互聯網用戶創造全新的“互動體驗/互動模式”才是演唱會線上直播成功的關鍵。
本文首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版權所屬雷米。如需轉載,歡迎聯系微信號:ZHENGRemy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hejunzhihui。謝謝合作。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