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懂《大魚海棠》,最好先理解這 10 個詞匯
號稱十二年磨一劍的《大魚海棠》終于上映了!唯美的畫風,燦爛的中國紅,像水墨畫卷一樣在大銀幕上徐徐展開,雖然有人說電影里的某些畫面容易讓人聯想起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但這并不是重點,重點是這部電影的內涵與深意你理解了嗎?
來源:字媒體(微信號:zimeiti-sogou)
據說,《大魚海棠》的創意源自于《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逍遙游”中的“逍遙”這個詞也可以寫作“消搖”,取的是悠然自得的意思。“逍遙游”,即沒有任何束縛、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活動。
莊子
《大魚海棠》是否要表達“逍遙游”之意,還要小伙伴們自己去影片中尋找答案。不過,認真研讀《逍遙游》后,文字君竟然發現了一個小秘密,不!應該是大秘密。
原來不僅是“鯤”,“椿”和“湫”也出現在《逍遙游》里,看來他們之間的情愫早就有著不可抗拒的緣起呢!
既然《大魚海棠》背后的水這么深,要看懂這部電影,小伙伴們還真得先補補課!至少應該知道以下這些詞!
《列子?湯問》中說:“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為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其中“歸墟”二字,即是傳說中海里的無底之谷,也是水流匯聚之處。后來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終結、歸宿,而人死后魂魄也會歸于歸墟。
《大魚海棠》里沒有“歸墟”,有的是椿和湫居住的世界,一個掌管著世間萬物的運行、歲月更迭和季節變換的世界。但《大魚海棠》里的世界觀與歸墟卻有著不謀而合之處:
“所有活著的人類都是海里一條巨大的魚。出生的時候他們從海的此岸出發,往彼岸前進。他們的生命就像橫越大海,有時相遇,有時分開。死的時候,他們到了岸,變成一條沉睡的小魚,等待多年后再次出發。”
同樣在海底,同樣是魂魄的歸宿。可以想象,魂魄落入無底之谷,就像流水一樣歸于無形。
《莊子?逍遙游》里關于“鯤”有一段在現在看來腦洞開得有點大的描寫,“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說的就是茫茫北海里有一條叫做“鯤”的大魚,它的身體有幾千里那么大啊!幾千里是多少?文字君只知道北京到上海也就差不多一千多公里吧.....然后呢,這只叫“鯤”的魚還會變身,它進化成鳥之后,名字也變成了“鵬”。
鵬也很大啊!大得不知道有幾千里呀!隨著洶涌的波濤遷到南海去。《大魚海棠》的鯤也實力Cosplay了《逍遙游》里的這只進擊的巨魚,化為大鳥之后他載著椿飛上天際,翅膀把半個天空都遮住了,還真是“其翼若垂天之云”啊!
少女“椿”是生家族的繼承人,能控制植物的生長,掌管著海棠花。在《逍遙游》中也能找到“椿”的身影:“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大椿,傳說中的古樹名。“楚之南”位于南海之地,而《逍遙游》中的鯤化為鵬徙于南冥,似乎預言著鯤來到椿的世界是他的宿命。
而“湫”在《說文》里為“水潭”之意。但是顯然,《大魚海棠》里的白發少年湫并不是水潭,而是一陣風。他是風家族的孤兒,掌管秋風。
《逍遙游》里告訴我們,如果“風之積也不厚”,那么“其負大翼也無力”。就是風不夠大,即使有一對大翅膀也沒有什么卵用,無法“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
所以,沒有湫的幫助,鯤很難飛起來離開椿的海底世界。結果湫說,“椿,我幫你送鯤回家!”小小少年戴著面具,揮動雙手,打通水柱,鯤載著椿,奮力起飛。
“椿”、“湫”是“春”、“秋”的同音字,“春秋”是四季中最美好的兩面,正如這對青梅竹馬的少男少女。在“三十人大合影”,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句話。唯獨椿和湫用的是同一句“上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文字君可以自己偷偷腦補一下嗎?或許他們根本就是一體的,永不分離。
海棠花往往有苦戀之語,代表思念。古人常以其抒發男女間的離愁別緒、愛戀無果。《本草綱目拾遺》曰:“相傳昔人以思而噴血階下”,海棠花由此而生,“故亦名相思草。”椿掌管著桃紅色的海棠花,也掌管著自己的相思苦戀。
不過,海棠花可沒有那么簡單。它花姿瀟灑,乃“花貴妃”,內柔外剛,常常用以象征女性的堅強斗志。看椿犀利的小眼神,想必掌管著海棠花的她有著一顆細膩卻也倔強的心。
椿居住的“神之圍樓”原型其實是客家土樓。土樓分布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的客家地區,成圓形,是保護家族、抵御外敵的堅固堡壘。土樓融合了“天地人”這三種組成世界的因素,自然蘊含了“天人合一”這一古意。這也意味著,椿要做的逆天而行之事,會殃及家族。
不僅僅是“神之圍樓”,靈婆的如升樓、椿跑過的木橋、椿和湫策馬奔騰的梯田,都取景于福建和梅州的客家地區。文字君已經找到下一個旅行目的地了呢!
雖然翻遍了古書也找不到“靈婆”的記載,但一定要說說她,因為魚頭人身的她可是掌管所有死去人類靈魂的大BOSS,獨住在如升樓,看守著通天閣。
現代人眼中的“靈婆”是“通靈婆”的簡稱,指的就是那些能和神鬼對話,通過巫術驅鬼祛邪,讓還在人間飄蕩的靈魂去往地獄以投胎轉世的人。說難聽點就是裝神弄鬼的神婆......
但是《大魚海棠》里的靈婆作為大BOSS,自然不是小小的神婆,更像是另一個世界里的“閻王爺”,或者“鬼伯”。
在漢代,有專門為死去的人而作的挽歌,其中一首非常有名的挽歌叫做《篙里》,歌里唱道,“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說明那個時候的人相信,人死后會魂歸篙里,而“鬼伯”則是控制那個世界的大BOSS,對待靈魂,不分貴賤,全部一視同仁。
《大魚海棠》除了再現莊子的《逍遙游》之外,還召集了《山海經》、《搜神記》和上古神話里的許多神明與神獸,快來看看這些大魚海棠版的“神奇動物在哪里”吧!
丿是椿的爺爺,你沒有看錯,這是一個字,而不是筆劃,讀音與“撇”相同。
在文字君看來,這絕對是史上最簡單,又最有神秘感的名字!沒有之一!
椿的爺爺是神農后裔,司百草仙丹的藥神,而他的名字看起來的確像一根隨風搖曳的藥草。
有一個在發誓時經常用到的詞語叫做“皇天后土”,例如李密陳情表中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而這個詞其實指的就是天帝和地神的意思。
《山海經?海內經》說“后土”是水神共工的兒子,都說水火不相容,所以,共工與火神祝融之間發生了大戰,最終以共工失敗怒觸不周山作結。
而后土則比他老爸幸運多了,《國語?魯語》說:“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說的就是共工在九有這個地方建立城池,而他的兒子叫后土,竟然成了“土地爺”。
《山海經?中山經》載:“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電影中的鹿神便是夫諸,此寶寶有洪荒之力。
還有毛人,《山海經?海外東經》里說,“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按這里的說法,毛人在北,海底世界在南,椿與它們又怎么會遇上呢?無論如何,毛人又圓又黑的腦袋讓 文字君(微信:zimeiti-sogou)想起了小時候吃的紫番薯。
據古書記載,“貔貅”著名的特點就是有嘴無肛,有嘴巴吃卻沒有屁眼泄,如果吃的是錢,那該多好啊!只吞不吐那不就都在自己的肚子里了嘛!
貔貅有種異樣的萌
所以古人喜歡擺放貔貅以招財進寶。但與此同時,貔貅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也是一種專食猛獸邪靈的瑞獸,所以軍隊出征會攜織有貔貅的軍旗,以“辟邪”。
《詩經》中有一句著名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雎鳩是一種鳥,在求偶季節,已結成配偶的雎鳩嬉戲于沙洲蘆葦叢中,發出“關關”之音。
在先秦時代,雎鳩就已深受大眾寵愛,因為它是夫妻相愛、相敬如賓的象征,這可比“琴瑟和鳴”早了一千五百多年啊!
“身披袈裟,人身鳥面,心系神佛,慈悲喜舍”的喇嘛鳥在藏傳佛教也是非常著名的,喇嘛制度在一些人看來很殘酷,但它的確體現了藏民“心系神佛”的信教境界。
補課完畢!現在你再去電影院里看《大魚海棠》,結果就絕對不會是一臉懵逼了哦!
- 周末可以看起來了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