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存在哪些痛點?該如何解決?
原標題:消費者在哪?在無數個“楚門的世界”里!
最近在阿里的一份行業報告中,看到兩組數據,跟大家分享。
第一組數據是:從2015年——2018年這三年,手淘不同類型流量增長趨勢中,推薦流量首次反超搜索流量。
第二組數據是:消費者在購前決策期內瀏覽的商品種類數同比下降了9%,收藏加購的品牌數也下降了11%。
這兩組其實是有前后因果關系的。
推薦流量的崛起,意味著在千人千面的機制下,消費者被觸達的信息會越來越精準,導致的結果就是第二組數據中出現的那樣:消費者購前決策池內的候選集在縮減。
雖然我們說現在電商平臺是用各種內容,打造讓消費者逛的心智,但他們不再是漫無目的地閑逛,而是在少數幾個有意向的商品和品牌間反復比較抉擇,并非“漫步”式瀏覽,而是“采集”式地挑選。
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這我不禁想到了一部電影,相信很多人也都看過,叫做《楚門的世界》。
故事中,楚門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攝影棚中,他周遭的一切:能夠接觸的人、事物、工作,甚至親人、妻子等等都是由那個紀實性肥皂劇《楚門的世界》的編劇和導演精心編排好的。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主人公楚門都是毫無所知地沉浸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
現在的消費者又何嘗不是生活在無數個“楚門的世界”里呢?千人千面的商業算法,就像是編劇和導演,基于消費者的瀏覽喜好、行為鏈路,以及更多畫像,一開始就給他們精心編排了符合他們“人物角色“的信息世界,消費者就像“楚門”一樣在這樣的一個被提前預置好的世界中“活動”著:瀏覽商家資訊、參與商家活動、購物消費……如果有的東西一開始沒有被寫入“劇本”,那么他們將可能永遠都無法接觸到這個東西,因為他們很少會接觸到屬于這個世界以外的事物。 這給品牌什么啟示呢?
就是,如果品牌在一開始沒有在千人千面的算法推薦下進入對應消費者的鏈路,那么它可能在后續很難再有機會進入他們的購前決策池,也就不要想讓他們購買這個品牌的商品了。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那么,品牌要怎么才能在一開始觸達生活在不同“楚門的世界”里的消費者?并且后續一直活躍在他們的信息世界中呢?
原理其實就是:品牌先定義消費者是誰——再去找到他們并觸達——把他們的數據沉淀下來,后續一直保持聯絡。
這個其實就是我們現在一直暢想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理想化操作,但其實理想往往都還是難以實現的。下面,我們先來聊聊:當前“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存在的幾大痛點。
痛點1:看不清的消費者
消費者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隨著年輕消費者一代的崛起,不同世代的消費者需求差異巨大,消費者到底在想什么,消費者喜歡什么,消費者還有什么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每個消費者都呈現個性化需求,品牌對消費者越來越不懂,也不能看清所有的品牌消費者,更難精準地把握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我們以前傳統在定義目標消費者的時候,大部分還可以根據用戶性別、年齡、地域等身份標簽來定義,比如他們是一群19-24歲的年輕一代、他們是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人等等,然后再根據這些身份,再大致刻畫更具體的消費者畫像。
但不幸的是,這些“身份“正在被“解綁”。比如19-24歲的年輕人,我們想象中的是一群膠原蛋白爆棚的人,但事實上他們現在是電商平臺上美妝護膚品類中增速最快的一群人,這是年齡的“解綁”;又比如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化妝,開始興起了美妝“他經濟”,這是性別的“解綁“;小鎮青年成為各大行業爭相獲取的“香餑餑”,這是地域的“解綁”。
導致的結果就是,傳統的性別、年齡、地域等身份屬性標簽已經越發難以對消費者特征進行預測,反而是人的生活方式、興趣場景與消費者的互動越發緊密。
痛點2:找不到消費者
營銷的市場環境也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不同的消費者活躍在不同的觸點。
我們可以如下這張圖,看到當前消費者觸點是多么分散的。(備注:MAT,指的是美團系-阿里系-騰訊系)
并且消費者在任何時間、任何渠道,以多種方式產生消費行為,消費者的行為也呈現碎片化和場景化。對于品牌來說,由于缺乏消費者統一的獨立的身份識別,這些消費行為通常無跡可尋,品牌無法有效觸達到自己的消費者。
痛點3:難以沉淀的消費者
在營銷管理的過程中,市場部、電商部、CRM部門以及銷售部門通暢都是獨立運作的,消費者信息少有打通;另一方面,營銷行為往往分散在不同渠道和媒介,活動之間沒有消費者維度的連續性,難以沉淀和積累自己的消費者,無法實現與消費者的持續溝通。
面對上述這三大痛點,怎么辦呢?
核心是數字化:數字化消費者、數字化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數字化消費者運營。
1、數字化消費者
消費者的數字化包含了同源的全景消費者洞察:既有性別、年齡、地域等基本人口屬性;又有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習慣藤正,比如消費者對品牌、產品功能、價格、原產地、以及商圈和門店偏好等購物偏好;還有生活方式偏好,例如娛樂偏好,休閑方式偏好、閱讀偏好、明星紅人偏好等。
除此以外,還能發現消費者的圈層屬性,例如戶外探險圈層、明星粉絲圈層、家庭型態偏好等。
2、數字化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
通過在數字環境對消費者行為的觀察和判斷,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也被數字化了,由相對比較疏遠的關系到比較親密的關系,分成了AIPL四個階段,分別是認知、興趣、購買和忠誠。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消費者行為模型,很多營銷人都熟悉。早在1899年,美國廣告營銷的先驅就說過“抓住消費者的眼睛,喚醒他的興趣,讓他稱為顧客”,在這之后100多年后,從營銷人到品牌調研公司,再到咨詢公司都提出過類似的模型,但其實本質上一直沒變。
直到今天,數字化把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階段變得可視化了。
3、數字化消費者運營
通過AIPL全臉露的分析與運營,品牌可以自主地對消費者進行數字化運營,形成驅動業務增長的可優化閉環; 首先,品牌透過AIPL鏈路看到消費者所處的不同階段,能夠對自己的消費者進行360度的人群認知,獲得更豐富和立體的人群畫像,分析了解不同細分人群的消費者。 其次,品牌能夠進行診斷性分析,發現問題,找到增長機會。并通過深度洞察工具,挖掘品牌增長的驅動力和阻力,形成策略指引。
再次,品牌有針對性的進行新產品的開發,或者觸發從線上到線下,從媒體投放到粉絲運營的營銷活動,相關數據回流沉淀,形成一個驅動業務增長的可優化閉環。
總結
如今隨著千人千面算法的普及,消費者越來越像生活在一個“楚門的世界”里,他們很難接觸到除了算法“導演”安排的品牌以外的世界,如果品牌一開始沒有被安排進入消費者的決策池,那么將永遠失去他們。
如何一開始就觸達消費者,并后續一直保持聯絡呢?本文針對當前“以消費者為中心”存在的三大痛點,分別提供了解決思路。核心是數字化:數字化消費者、數字化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數字化消費者運營。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JS策劃人(ID:powerpluspoint)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