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城市,失去書店。
上周我參加了一場抖音官方和言幾又聯合辦的直播。同時感謝公眾號書單的支持。分享了一些“不暢銷”的書。
謹以本文作為一次一個讀書人怎么變成商人,同時兩項都不太合格的心路歷程的回顧。本文里沒有賺錢的技能,也沒有世俗的干貨。但本文里有情懷,有詩和遠方,有我們內心的烏托邦。另外,原文的最后有贈書(不能幫你賺錢的那種)活動。
小時候我曾住在上海福州路,這是一條著名的文化之路。過去滿條街都是書店,文房四寶店。這么多年過去了,現在這條街全是半死不活奶茶店和炸雞店。
1995年,推開窗是正在建的東方明珠塔。外婆說,以后要好好讀書,長大了就能到東方明珠里的電視臺工作。20多年過去,電視臺的工作已經不是香餑餑。這些年來,社會風氣也不再認同讀書人。這真的是造化弄人啊。
初中和高中時代,每次期末考試一結束,我就會拿著所有零花錢,去上海書城買書。那是一個上網還要用“貓”的時代,當當剛開始創業,東哥還沒有殺入這個市場,還在中關村賣刻錄機。1600多頁的《基督山伯爵》增訂版,就是在那個時代讀完的,以及俄國作家動不動三千頁的書,真的是充滿著百年孤獨的感覺啊。
長大后,我發現讀書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我并不想做一個窮書生,我覺得那樣也沒啥價值的。
尤其是中國社會下,男孩子需要建功立業,所以我很努力地去做生意。在這個時代,擁有一方書桌,是很貴的,起碼需要好幾萬一平,另外還需要財務安全所帶來的長期主義精神和平靜的心。(抬杠說,沒錢也能平靜的 我只能佩服你,反正我做不到)
但是,我自認為自己終究做不好一個純粹的商人(沒有任何貶義)。我還是需要那些幻想出來的意義。也許我就會這么一直擰巴下去吧。
我太理解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痛苦了,大多數人到中年的成功人士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我不提倡一味的出世,我提倡的是一種出世與入世并存的價值觀。
喜歡言幾又,是因為我始終覺得:有的東西的價值不在于他能賺多少錢。而在于他們堅守了什么。但這個時代談這些都非常得奢侈,所以我更佩服那些踐行者。
言幾又在這次疫情的沖擊下,亦是重創。他們找我的時候,我一口答應做點什么。但我并不想寫一篇酸文,我只是想證明這個浮華的時代,這樣的項目,有長遠的意義。不要讓城市,失去書店。
所以我們共同推出了一個書單。同時參與留言,我們會送出三張言幾又的充值卡(這三張是言幾又送的)。另外,我再個人送三張。
下文,我介紹的方法不會拘泥于傳統的劇透式,而是抓一些我喜歡的點來敘述。
我們要講的第1本,叫《追尋現代中國1600-1949》。我覺得史景遷的作品值得我們仔細去閱讀,其實我也看了很多學界的人對于史景遷作品的評價,有的并不高,并且認為一個洋人寫中國比較扯。但我認為他對于中國的理解,更能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冷靜的看。
中國人自己印象里面去寫一本歷史書,基本是逃不出一個大框架的,那個大框架是什么?
宮斗、權謀和戰爭,基本只有王侯將相才會出現在中國的歷史里面。從一個外部人來看中國,他會對中國有更加不同的理解,以及他會對中國有一些更加冷靜的看法。
史景遷他還寫過一本書,叫做《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恰好和這本書的開頭講的是1600年的中國在差不多的時間點上。
這一年是1631年,6月黃河決堤;8月朝廷的軍隊正在山東剿匪;9月有一個農民叫做李自成,他開始起義。邊境上,苦寒的東北方,滿人也對關內虎視眈眈。
張岱,明末最負盛名的才子。他寫過一些非常膾炙人口的文章。我給大家讀一句: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為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介,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在明朝的末年,這本書的起點,史景遷先點出了一些關鍵點,就是明代的崩潰,一部分是因為人口其實已經呈現出了巨大的膨脹,而巨大的人口膨脹帶來的是耕地面積不足,帶來的是饑荒,其實明代的末年出現了一場空前絕后的鼠疫,使得明朝的官方的軍隊不堪一擊。另外,對商業的排斥以及與海洋的失之交臂,加之無數的問題使得帝國必然壽終正寢。
全書歷時明代,清代,民國到新中國建立,從很多新穎的角度闡述了這350年的中國的變遷。
接下來,要分享的是郭建龍的書:《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和《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
這一系列的書里,其實都提到當一個大帝國建立時,必須要通過適合之的制度來完成國家的管理。當歷史選擇,這片土地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的時候,它走的路線必然跟小國是完全不一樣。
郭建龍在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里面有幾個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點,他說玄學的誕生是為什么?
是因為文官已經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做了,所以在漢代的中末期,他就只能去搞玄學了,這就是玄學的起源。這是不是一個還挺有意思的知識點。
《軍事密碼》我覺得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看一看,比如說中國的地形,它決定了中國的歷代戰爭。
在《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里面,圍繞著財政制度來闡述朝代的興替。無論是唐的崩潰,宋的滅國,都是財政問題。
一個龐大的機器它是如何誕生的?在秦代或者說更早在秦國,在我們中華大地上面的所有先民,大家默認這個世界上是有很多個小國家的,你會發現春秋戰國時代就是有很多國家并存。TZ只是一個共同的盟主,直到秦的出現,它改變并且締造了一個全新的模式,這個模式使得我們能夠去駕馭和組成一個巨大的國家,秦原來是在給ZTZ放馬養馬的部落,并不屬于當時的中原文化。之所以它有機會給ZTZ養馬,是因為他幫助ZTZ打敗了當時打入京師的蠻族,它才擁有這個機會,并且擁有自己的封地。
在戰國的初年,秦國戰斗力很強,但是國力是最弱的,并且越打越弱,然后它就進行了一輪軍事和體制的深度改革。這里要提到一個非常極其重要的人物,叫做商鞅。
商鞅對整個秦國進行了完整的軍事和體制的改革,推行了大量的制度,別的國家為啥無法改革。比如齊國、趙國的貴族,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甚至有的貴族還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只有把這個制度改革掉,把老的財閥勢力給干掉,你才有機會形成一個統一的具有進攻性的帝國,這就是商鞅變法做的事情。同時它還進行了幾個重要的改革。
秦國過去的制度非常落后,如果你是貴族,那么你的階層跟你的父親是沒有變化的,商鞅廢除了這件事情。同時前線打仗死了之后,家人依然能夠受到補償以及加官進爵,秦國制定了非常嚴密的爵位制度、極其嚴密的獎勵制度以及懲罰制度,使得秦國一躍成為戰國里面的頭號強國,并且歷經六代君王,統一了中國,這就是秦國歷史。
當你走向了大一統之后,你的財政體系必然要發生改變。
國有經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國有經營其實最早是在齊國開始的。齊國,當時靠海,它有非常肥沃的土地以及產鐵、產礦、產鹽、當時齊國改制之后,一躍成為了頭號強國,當時比秦國還要強的。他在財政上面進行了國有專營。
中央財政還要什么呢?要的是土地,以及發展到了明代和宋代又出現了什么事情?
唐代的崩潰,我們今天歷史書上有總結叫做是因為藩鎮割據,但是藩鎮割據其實是一種結果,它不是原因。
是什么造成了藩鎮割據?
因為唐代從未建立起過一個真正有效的財稅制度。
當時唐中期國力已經開始下降了,但是他又需要養很多的軍隊去打仗。他又沒有那么多的錢,于是皇帝就想了一個餿主意,讓地方的節度使,自己去養軍隊,自己去掙錢。
開始是解決了朝廷的財政問題,但是后來才發現養成了大患,就是說當節度使自己能夠收稅,自己能夠賺錢,自己還有軍隊的時候,他就要造反了,這就是唐朝崩潰的起點。
其實所有的事情最后回過頭來,無非還是要跟經濟去掛鉤的。
北宋滅亡之后南宋因為也沒有特別多的土地,使得它非常得依賴江南地區的經商,它要靠經商來獲得商業稅。其實當時已經建立出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商業稅方法,但是蒙古鐵騎來得過于兇猛,我們一直說宋朝是特別不耐打,這句話有一點偏頗。就是誰遇上了蒙古騎兵在當時都是扛不住的,而不是宋朝扛不出,其實宋朝打的還可以了,這里還又要扯到另外一個知識點,就是南宋的滅國戰爭。
南宋被滅國從打仗的角度來說,是因為江北四鎮,淮河流域丟掉了,這里一旦丟掉,你就失去了戰略的緩沖,那么任何一個強大的新興的武裝力量都能夠越過長江,這是遲早的事情。你要守得住整個長江以南,你就必須擁有長江以北的前線。但北宋和南宋的滅亡,從內部來看,都逃不過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國歷史上初代的紙幣,交子也因此而破產。明代的朱元璋吸取了宋代,元代濫發紙幣的教訓,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就是不用紙幣,使得使財政體系嚴重先天不足。
郭建龍的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軍事密碼、還有哲學密碼,從三個維度講述了中國這樣的與全世界完全不同的大一統國家,他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這里說兩個小八卦(聽聽玩就行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正好是羅馬帝國崛起的時候,其實歷史在那個時間點,他們甚至可能有過相遇。今天還有什么考古界的人說,其實秦國跟羅馬軍隊還打過一仗,當然這個是未經考證的。
還有人說在商代就有遷徙自中亞,從歐洲遷徙到中亞,再遷徙進入到接近中原文化的地區的軍隊和商朝的軍隊打了一仗,然后商朝軍隊大勝,我們華夏文明才擁有了自己的長久的根據地。可能在商代我們就已經跟歐洲人打過仗了,當然有人說是未經考證的。
剛剛我們說了很多種軍事財政,我們接下來講的是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
在李澤厚先生這本《美的歷程》里面有一個脈絡,是根據中華歷史的發展而展開的。這里面第1章叫做龍飛鳳舞,就是中華文明的起點。第2章叫做青龍饕餮,大家知道饕餮是什么嗎?饕餮,在山海經里面,以及中國的古神話里面,它就是一種很猙獰的的野獸。
這里我就要講一個知識點,我們在博物館在文化講堂里,看到的很多東西,它仿佛是非常的溫柔的、優雅的,這些全是歷史的一個角度而已。
人類之所以有別于野獸,變成了今天的這樣。在最初的時刻,他都要經歷過跟別的野獸的劇烈的競爭和戰斗,才能走到今天。
所以原始部落形成的時候,信仰并不是文化,信仰的是野獸,或者說信仰的是暴力。
所以你看到中國在青銅器時代的所有的文物,上面印的東西全都是野獸。等到了文明發展到了一定境地,我們有很多武器去抵抗野獸了,我們有很多的富足的勞動力和富足的錢,富足的時間,我們的古董上面全都是琴棋詩畫。
中華歷史的起點也不是我們誤以為的,上來就是琴棋詩畫,其實上來大家都要經歷一個饕餮的時代,經歷一個野獸崇拜的時代,所以在我們的第2張青銅饕餮里面,講的第1節叫做猙獰的美。第2個叫做線的藝術,第3節叫做解體與解放。
青銅時代之后,我們進入了的先秦文明,先秦就是我們已經剛剛講商鞅的變法,講了秦的崛起,其實它是一種純理性的思維。
在中國的南部有一個國家叫做楚國,楚國最鼎盛的時候疆域非常的大,里面包括了我們今天的湖北的一部分地區。
楚文明,它又是哪一種主義?
我們稱之為浪漫主義,所以我們可以看楚國,誕生了中華歷史上第1個最偉大的詩人屈原有一首經典作品叫做叫《離騷》。
在古代,騷這個字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用的,你必須得有文化你才能騷,今天騷這個詞已經廉價化了,也已經變成別的意思,但是在早年那個騷不是那個意思,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讀書。
楚的浪漫主義最后還是敵不過軍紀嚴明的秦,所以楚最后失敗了。
這里再講一個軍事上的點,楚最初是失去了四川地區以及它的大后方,糧倉失去之后,它才徹底沒有了競爭力。所以那時秦國最初一直在跟山西、山東去打,但是突然他想明白了,戰略要往下打,先吃掉了巴蜀,吃掉了楚國的糧倉,它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戰略縱深,然后國力一下子增強了。
我們《美的歷程》歷程里面,這本書里面寫的最好的兩部分,或者說最有深度的兩部分,應該是魏晉風度以及盛唐之音。
第6章中間在魏晉風度跟盛唐之音中間夾雜著另外1章叫做佛陀是榮,我們這里要講下一個知識點了,佛教的是怎么在中國興起的?
首先佛教是起源于印度。這里又扯到另外一個知識點,就是印度在學術界不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名詞,它是作為一個地區的名詞,你可以理解為叫類似于中東 middle east,他們是一個地區概念,就是整個南亞次大陸叫做整個大印度板塊。
它其實是有幾百上千個土邦國家和小國家組成的一個文明的區域,在這里最早出現了佛教。其實中國原生的教育是道教,為什么佛教它會后來居上,變成了中國影響迄今的最重要的一個教派?
這里面我們要講到的中國歷史。
首先我們根據時間軸來看,先有的是魏晉,然后是盛唐,魏晉南魏晉之后是南北朝。魏晉之后,中原大地陷入了一個非??嚯y的時期,一直在打仗,所以這就回到了宗教的起源里面。如果人在精神上,在現實生活里面非常的痛苦,他就傾向于去尋找一些精神世界的撫慰,這就是佛教最早傳入中國,并且受歡迎的起點就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有史可考,當時中原10戶人家起碼消失了6戶,甚至是8戶,就是60~80%的人,都已經消失了,就死了,連年戰爭,所以所有人活得很痛苦。他覺得我一定要去尋找一些精神上的極樂的東西,所以這是佛教在中國興盛的起點。
所以這本書里面寫了每個歷程里面,南北朝時期、魏晉時期的佛像跟后來盛世的佛像他是不一樣的,最初的佛像面部很兇殘,有點猙獰,它代表著一種現實生活里的痛苦。
到了唐代的盛世之后,佛祖也開始越來越慈祥,然后佛像越來越心寬體胖,如果有興趣,你可以去看一看。
在《美的歷程》歷程里面,我們講了非常多,歷代審美的變遷,以及什么是中國文明變化的過程?
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但當然這本書是非常不暢銷的一本書。也不能說今天這些書都是不暢銷的,是因為你去看他在不同的圈層里面的影響力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絕大多數的人,他的一生并不關心別人的人生,以及跟自己無關的群體的任何事情。大多數的人是沒有什么好奇心的,如果你擁有好奇心你就已經打敗了90%的人,你擁有了好奇心之后,還能夠靜下心來做點學問,你又打敗了百分之剩下90%里90%的人。很多時候,我也有很多的糾結,或者說取舍也好,你會懷疑在這個時代文化學問就是和賺錢是完全沖突的。
但是我認為在某些時刻,有學識和能賺錢的底層的邏輯和他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和性格特征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會發現很多文縐縐的人在現實生活里面,甚至過得比較糟糕。
那么我們總是批判說這個時代不好,但其實你也會發現一些有才華的人,他也能過得非常的好,這種好是在過去的時代不能擁有的。那么也就是說,我個人覺得你要仔細的去分析每一種人、每一種職業、每一種你想得到的東西背后需要的技能是什么?
比如說你保有對世界的熱愛,對文學的熱愛,對商業觀察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心,同時你還具有商人的敏銳,商人的賭性,商人的動力、勤勞刻苦,你真的還是能夠有機會去做一些又掙錢又不丟文化人的體面的東西,所以我覺得不應該把這兩個東西徹底的去對立在一起,我覺得沒啥意義。
回歸到《鄉土中國》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這本書寫的年代還是比較早的,我記得應該是在1930年代的,其實在那個年代,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生活在農村,同時今天的農村跟過去已經不是一個農村了,因為有一些東西已經被打破了。
舉個例子,你會發現越往南方走,華南地區,家族勢力是很強大的,就是農村里面的宗族制。但是在中國的中原地區和長江流域的,叫做原子型的農村。因為歷史上連年戰爭都是發生在中原地區,以及經常長江流域發大水一沖就整個村就沖垮了。
所以你會發現他的宗族體系是不完善的,或者已經是完全被破壞了。
在中國的北方,你會發現一個村有兩個大家族,在西北的很多村都叫什么堡。比如說叫王家堡。這是因為早年西北有非常多的匪,為了剿匪,就派去了很多具有邊防屬性的”駐軍“,變成了最后他們留在了當地,留在了以堡為單位的防御體系里面。最后,這些人住在那里,變成了當地的村民。
所以你看,中國的南方、中國的江南、中國的中原、中國的北方、中國的西北,它的農村的組成形式不一樣,或者說是完全不一樣的組合形式。
他對我們的商業有什么影響和改變呢?
這里分享幾個知識點。
在大家族里面,大家傾向于攀比,這是為什么呢?
比如說你有個表弟買輛寶馬,小時候的表弟讀書比他差,天天混得不如他,而你是整個家族里面讀書最好的孩子。結果你表弟買了個寶馬,而且是頂配,心里你就受不了。什么是幸福?只要你過得沒我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靂。這就造成了所有的依然保持著族群式的家族式的農村,它都傾向于進行內部非常激烈的攀比。
這也體現在了農村,結婚要進行不可思考,不可理喻的炫耀式消費。
通過經濟學這個路徑我們就解釋清楚了。
但是,到了中國的中原地帶。是攀比就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就是瘋狂的炫耀。攀比跟炫耀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有一次我去湖南長沙,我看到那里很多人結婚,他沖了拱門一樣的氣球,然后上面這個東西,比如說恭喜新婚,然后從出小區或者出村口擺了七八個,然后閨蜜結婚時候擺了更多的拱門,擺了20個拱門,恨不得擺到別人的村門口去,這就叫攀比。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中原更多的是原子型的社會。
炫耀和攀比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攀比就是要1對1的,那么炫耀,它既是1對1,又是一對多的,一方面要對著他的朋友,一方面要對給所有人去看,這就叫做炫耀。
所以你會發現在消費上它就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我們到了中國的北方,一個村往往有兩個大家庭,所以你會發現隔幾年大家改村長要各種的方法去完成村長的選舉。所以,《鄉土中國》這本書,它解釋了大量的中國今天工業時代到來之后,以及后工業時代到來之后的一些底層的邏輯,其實我認為很多邏輯它沒有變化過,當然再過個100年,當我們徹底固定在了這個城市的水泥里面,我們可能就真的忘掉了那些鄉土屬性。
還有一個就是說為什么中國人喜歡買房?
中國人是一個長在泥土上的民族,截止今天中國還不是一個特別商業化的民族,所以我們在骨子里我們會認為商人是邪惡的,這個人比你有錢,一定做了什么作奸犯科的事情,中國人認為無商不奸。重利輕別離,對吧?
中國人認為窮有時候代表著更好的道德。很多時候,沒有審慎的看過或者理解過中原文明、華夏文明和西方文明有哪一些區別。
中原文明的特征很明顯,在我們今天隆重的講的這幾本書里面,費孝通還寫過一本書叫做《生育制度》,這本書我就不細講了。
費老還有一本書叫《江村經濟》,江村是一個并不存在的村,原型在費老的姐姐所生活的江南。在費孝通剛結婚那年,他的妻子陪她去貴州山里做調研,結果他誤入捕獵的陷阱,他的妻子為了救他丟了性命。次年,費孝通拖著疲憊的身心來到姐姐家寫下了這本書,以此祭奠亡去的妻子。
另外,言幾又推薦了《金翼》這本書。本書是著名社會學家林耀華先生用小說體寫作的社會人類學學術專著,通過小說中張、黃兩家在社會生活與經濟變遷中的興衰沉浮,刻畫出了中國南方鄉村生活的全景。面對生活中的機遇與挑戰,張、黃兩家的不同選擇,演變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運與個人際遇。作者娓娓道來,在敘述張、黃兩家生活場景的同時,對地方社會的信仰、習俗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對個人在人際關系中的調適與制衡進行了分析與評述,為讀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內涵、解讀中國傳統社會的運行機制與內在邏輯,提供了社會學領域的最佳讀本。
再分享一本小說叫《北鳶》,作者葛亮,他寫了很多的這種小說。
這本書講了民國時代大家族的一些故事,這里面他講了政客、講了軍閥、講了文人、講了商人、講憐人的故事。
《北鳶》起筆于民國商賈世家子弟盧文笙的成長,收束于上世紀中葉。將波詭云譎的民國動蕩史寄予兩個家族的命運沉浮,書寫中國最為豐盛起伏的斷代。人生一線,恰似風箏。命運漂浮無著,人亦應有自己的主心骨。政客、軍閥、寓公、文人、商人、伶人,書中上百位經典民國人物,進退于滄桑。群落交織,渾然磅礴。文笙在大時代的風云中輾轉歷練,且行且進,最終塵埃落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來處,了解來處,才知道自己的去向。在故事的日常精微與家族興頹里,藏著我們過去以及未來的影子。
其實在中國,大家對商人的理解,以及任何一個和你生活無關的群體,都是臉譜化的。我想這件事情其實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一些小說去完善的。
德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這個電影叫《辛德勒的名單》。我特別喜歡這部黑白的電影,它里面描述的一個商人,在早期就是一個逮著的機會,賄賂納粹的軍官,然后去建廠子,去賺錢,這么一個具有典型的商人特征的人。但是后來當他逐漸的去救助那些猶太人的時候,他傾盡了過去所有通過各種方法賺來的所有的錢去做救人。
所以你會發現其實一個人的性格是和肖像有多面性的,而不是說這個人那幅表相就是個壞人,就不是個好東西。
我覺得這樣的臉譜化的判斷很多時候是懶惰的。
這里我又想到一本書叫做《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他講述的就是曾國藩跟別人或者說不完全在那些常見的書上和政事里面寫的那些曾國藩的的側面。
包括曾國藩不喜歡洗腳,還不洗澡。我們過去總是傾向于描述一個人,如果這個人成功,這個人牛逼,他就什么都是好的。
其實不是的。
比如說曾國藩小時候讀書很糟糕很差,很笨,有一個賊到他們家去偷偷東西,然后曾國藩在背書,背了一整夜都沒有背出來,賊在上面都已經崩潰了,然后跳下來說你這么笨的人,還讀書,我他媽都背出來了。
這就是一個后來知名的曾大將軍比較囧的一個往事。
曾國藩,他代表著一代中國人或者說一代中國文人的一些底層的思考,比如說清朝是滿人統治中國,接近200年之后,漢人的大臣們就認為他是我們應該忠誠的對象,他并沒有想過要造反,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情,這也是為什么他在湘軍攻克了南京城之后,自己選擇了激流勇退、明哲保身的一個做法的初始的邏輯。
就是說那一代中國的文人,其實他心里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就是說忠君愛國、忠孝禮儀、溫良恭儉讓。這些東西其實是一直在中國的傳統的文人心里面沒有變化過的東西。
除了曾國藩,中國歷史的文官和名臣里面,我們對他們有很多的誤解,覺得大家有空也可以讀一讀張居正。
里面有太多的故事了,張居正傳特別厚,也是一個不暢銷的書。
言幾又官方還推了一本叫做《傳統十論》,這本書的作者是秦暉教授。他的很多觀點是和傳統公認的中國歷史觀點的一次“挑戰”。
其實在當代我覺得讀書這件事它不一定是效率很高的東西,很多時候的學問,尤其是這種新興的產業和新興的學問,基本靠讀書是沒啥用。所以我們今天有非常多的人一直說的是叫做讀書無用論。
你也不能說這個觀點,就是完全沒啥用的。我個人認為讀書它是一種輸入,對于一種輸入來說,一定可以去選擇一些更高效的輸入方法,比如說你對于新興產業的理解,一定是找到更這個行業里面更專業的人,更前走在前面的人去交流,你能夠學到的東西就是更快速的。
但是你非得說你今天學個做直播和短視頻,你就得等一本書上市,我覺得你是學不了,因為比如說我最近買了很多這種短視頻的書,我認為全是沒啥用的,并不是說寫的人就想寫一本垃圾給你,主要是因為出版一本書,它起碼要半年以上的時間,從策劃到寫出來到上市成功,起碼半年到一年。在這里面新興產業的迭代非常的快,很多時候它已經完全的變化了,所以新興產業絕對不能靠看書。
什么能看書呢?
那一些已經確定的已經極度完善的事情,所以學時要看書、學文化要看書,學那些高度確認的東西都可以看書,那個總結是最完善最全的。但是新興產業就一定不要去看書,沒啥戲。
最近做直播,有幾個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就哪怕我寫的是暢銷書,它也是有限的,就是說我是書賣得再好,我都很難比我寫的文章在網絡上傳播的速度更快。我的文章傳播速度再快,有的時候也沒有我的一些視頻在抖音上面,在別的短視頻平臺傳播的快。
這就告訴我們:不是說你是個寫書的,你是個寫字的,你就一輩子就得做那個東西,有時候你應該去接受全新的媒介形式和全新的方法,來改變自己,來接受全新的生態,而不是固步自封。
當然了,回過頭來,我們又覺得其實有時候你也需要這些沉淀,有的東西,他只是變成了過眼云煙,但是人活著除了要把握趨勢,也不完全所有的事情都要變成過眼云煙,還有就是說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我認為我有一些使命,我還希望有一些東西留下來。這就是我所追尋的意義。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會化成煙云,化成一團煙消失。人活著就是在追尋一些虛擬的意義,這就是人跟別的動物最大的區別所在。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天要做一場不暢銷的書單的一個活動,好像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前兩天我看了個段子,他說現在專家跟騙子是分不清楚的。因為專家受不了誘惑就變成了騙子而騙子在學習的過程,學著學著騙子就變成了專家。
我覺得這個段子特別有意思,所以是不是有一天搞學問的跟搞直播的沒啥區別,就是搞學問的被迫要做直播,搞著搞著就變成專業的直播了。然后直播,因為聽眾的需求不斷的提升,被迫去有了學問,最后你會發現活下來的那一批人是又要會直播,又要搞學問、要有文化,所以歷史的進程就往往是這樣的。
《天才為何成群地來》 王汎森《五四運動史》 周策縱《我是個怪圈》 侯世達 這三本亦是言幾又官方推薦的。我都沒看過。。所以就不再贅述了。
最后做一個總結,我們今天為什么要講這些沒有用的?
因為這些東西最終都會變成我們的組成部分,甚至變成我們的記憶,重組出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命的意義。
和今天直播間里的朋友們是一樣的,或許我們最初的時刻一定是飽含著熱忱的。我們后來也因為現實而妥協過,那么我們甚至推翻了自己的驕傲和信仰,但是我們相信這一切都會重建,我們還會重逢。
總編:沈帥波
<end>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