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公眾號:平平淡淡才是騷!
公眾號如何寫出10萬+?
如果你問的是支付寶,那么Ta會告訴你:隨便打幾個字就ok了啊。
你確定?哦。有時不打字,打個標點符號也是可以的。
你說氣不氣?但事實就是這樣。再隨便找幾個大家感受一下。
對此,這位網友的評論不可謂不中肯↓。
有些推送則更過分,連個標點符號都沒有,要么給你放首歌,剩下自己體會,要么給你貼張圖,偶爾還有錯別字。
這里又說到了支付寶公眾號的圖片,不得不說,真是讓人一言難盡……
于是有人忍不住問:你們是不是缺設計師,不行我來。
然后支付寶還真請了設計師,這下可好,圖片出錯了。
錯別字被當場抓包后,果斷把責任全推到了設計師身上。
“你看,你們老讓我請個設計師,出事兒了吧?”
除了偷懶甩鍋之外,支付寶調戲起自己的領導和同事也是毫不手軟,一看就是有背景,果然不被開除是有原因的。
比如調戲自己的頂頭上司、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井賢棟:
“每到雙11,我們的董事長兼CEO井賢棟,又不會寫代碼,業務也幫不上忙,連續5年只能去客服接電話。
如果你今天打電話發現我們的客服小二有點緊張,請不要欺負他,也不要兇他說“找你主管來”,他可能真的找不到。”
調戲完CEO,又來調戲隔壁螞蟻金服網商銀行的行長金曉龍:看你們利潤墊底,一時找不到工作我可以借你200塊,等寬裕點再還……
而之前網商銀行厲害的時候,就擺出一幅酸檸檬的樣子:
討厭鬼長啥樣?就他這個樣。
……怎么說呢,網商銀行就像我們讀書時最煩的那種討厭鬼,每次考試前見人就喊沒準備肯定會考砸,結果回回拿第一。真的,這樣的人,沒法做朋友。
酸完了隔壁,又來酸同事,當看到支付寶知乎號粉絲破12萬的時候,表面上一本正經地發來賀電,但結尾的“呵”字暴露了一切,滿滿的酸味簡直要溢出屏幕。
酸完了同事,又來圍觀支付寶頭條號和微博號的在線Battle,一幅高高在上的樣子。
看完了支付寶的公眾號,我想很多企業公眾號的運營,內心都是崩潰的。
我們“寒窗苦讀數十載,只為一篇10萬+”,他糊弄那么幾個字就達成了?
我們找圖,不僅要滿足領導的高端大氣上檔次,還得提防視覺中國來挑刺,結果他用張“掛歷圖”就交差了?
羨慕嗎?羨慕。
敢學嗎?不敢。
其實運營企業公眾號,我們不能學支付寶偷懶,卻可以借鑒他的思路。
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會關注一些企業公眾號,關注歸關注,卻很少有人會去看。
原因很簡單,是視覺志不夠暖還是半佛仙人不夠騷,是八卦雞湯不好看還是人民日報更新慢?好玩有趣的內容那么多,人們的時間又是那么少。
除非你能像民族之光·瑞幸咖啡那樣天天在公眾號撒3.8折券,不然我憑什么看你一個無聊的企業號?
所以除去活動和自身功能之外,有什么能讓人們持續關注一個企業號?讓人們對一個企業號的內容產生興趣?
從支付寶公眾號總結出的一點經驗,就是三個字——人格化。
用正常人的話說就是:做個人吧!
葉明桂說過:“人類只會對另一個人類偏心,人類只會愛上另外一個人類。”
公眾號也好,品牌也罷,人格化的運營更能收獲粉絲的偏愛。
一個莫得感情的企業號是無法贏得偏愛的,只有賦予它人格化的特征:鮮明的個性、獨特的風格、特定的語氣,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注。
如何實現“人格化”?以下幾點是支付寶給我們的啟示:
1、鮮明的個性
葉明桂說過,我們跟消費者要建立怎樣的關系,取決于這個關系是否有利于自己做生意。
比如補習班要跟消費者建立的是嚴師和學生的關系,而非朋友關系,所以它的品牌個性就是嚴格嚴肅;而對于超市而言,消費者更喜歡和踏踏實實的人做生意,所以超市的品牌個性就可以是一個老實人。
支付寶從一個支付工具轉變為一個覆蓋生活方方面面的好幫手,其實扮演的是一個生活助理的角色,所以支付寶公眾號總是一種“主子在上,受我服侍”的姿態,各種賣萌耍賤,與粉絲建立親密感的同時,也讓他們獲得一種優越感。
2、獨特的風格
有了個性之后,還要根據個性,設計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語言和視覺)。
對于支付寶而言,這種與眾不同的風格就是“反差感”。
有反差就有話題,一個互聯網大廠的官方公眾號,推文卻是如此潦草隨意,一個無比高大上的金融/生活/公益全領域巨頭,卻用著土土的圖片,弱弱的文字,反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和喜感。
再拿臺灣全聯超市來講,當品牌被塑造為一個本分的老實人,對應的就是在推廣中,展現出的風格是消費者的精打細算,把去全聯購物、省錢作為一件很時尚、很精明、很酷的事情。
3、像人類一樣對人類有善意
玩歸玩,鬧歸鬧,支付寶公眾號的三觀還是很正的,經常會做一些公益類的推送。例如如何應對孩子走失、防止金融詐騙等公益信息。
很多品牌都會做一些公益,看起來和生意沒多大關系,但做善事對人有益處,這會產生一種人格化的暗示,而恰恰是人類的潛意識,決定了最后的購買或使用。
90%的決定,是潛意識因為偏心而下的結論。然后再用理性合理化自己的理由,來說明為什么要買這個產品。
其實新媒體的最大價值往往就在于此。除了一部分直接賣貨的,新媒體更多的作用,是在于和用戶建立便捷的溝通,在一次次溝通中博得用戶的好感,潛移默化地影響用戶的思想和行為,直到最后形成一種堅定的偏愛。
*參考資料:《如何把產品打造成有生命力的品牌》葉明桂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文案包郵(ID:kol10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