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在青春題材的電影觀眾不買賬了?
內內按:9月2日上映的青春片《我們的十年》,由當紅小花趙麗穎主演,上映6天,票房剛過3500萬。而剛剛過去的2016年暑期檔,扎堆上映的幾部青春題材影片幾乎遭到了集體淪陷。除了《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和《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突破了億元大關,其他影片的票房均是慘淡無比。
這些片子故事改編自大IP,演員請小鮮肉,走立體化營銷路線,搶占院線,但是為什么最終還折戟沉沙了呢?
IP、顏值、推廣一樣沒少
暑期檔各部青春片,最受粉絲擁躉的“小鮮肉”——韓庚、吳亦凡、鹿晗、井柏然等均有亮相。女主角包括劉亦菲、武大校花黃燦燦、Angelababy、趙麗穎,無一不是顏值擔當。
由熱門IP改編的電影《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從片方曝出定檔消息后,該片話題就多次占據微博話題榜單一位。甚至在電影還沒上映的情況下,微博話題就已經收獲了5.6億的閱讀量,比某些已經上映的院線電影熱度還要高。然而,其保底4億的票房最終只完成了1.5億。
知名影星梁詠琪首當《泡沫之夏》的制片人,在上海舉辦定檔發布會,宣布將舉辦個人演唱會,此舉意在為電影預熱。這種推廣套路,和趙薇推廣《致青春》,韓寒推廣《后會無期》幾乎一樣,話題感也不弱。然而,最終票房仍然慘淡。
內容同質、低質是硬傷
近年來,隨著《致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失戀33天》、《后會無期》等青春類電影火了之后,青春題材成為市場和資本追逐的對象。但是好的內容需要時間沉淀,好的故事本身資源稀缺,在資本和市場的裹挾之下,大家都在比快,因此,作品的同質化傾向和粗制濫造不可避免。
細看近幾年的青春題材電影,大都是在《致青春》的憂郁、感傷之路上扎堆,一直走到黑。盡管,很多電影的劇本來自小說改編,可換個作家、換幾個人物、換一些場景,并不能讓故事的內容有所區分。
在制作層面,這些青春片的導演多為作家、歌手、演員跨界新人,在劇情和人設的把控上功力也很欠缺,有些片子由類似歌手、模特等非科班出身的明星擔任主角,演技不夠顏值來湊,拙劣、生硬的表演將觀眾耐心消耗殆盡。
豆瓣上的評分也多少反映了這些片子的質量,《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的網友評分為4.0分,《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5.2分,《在世界中心呼喚愛》3.6分,《泡沫之夏》甚至低至2.8分。
同樣的青春,需要不一樣的故事和敘述
叛逆的青春期、封閉的校園,家長與學生的情感隔絕,為了應付應試教育積攢的疲累與憤怒,對走上社會的恐懼,以及走進社會后的不適應,雖然這些背景是青春片創作的大環境,雖然基于這些環境的電影故事基調可以是憂郁的、勵志的、懷舊的,但是故事的設定和起承轉伏需要有個性,因為盡管我們每個人有同樣的青春,但是一定有不同的經歷和感悟。
如果不貪求高大全,青春電影可以在下面的任意一點上肆意放大:暗戀、明戀、高考、友情、性啟蒙,上課的調皮搗蛋、下課的追逐打鬧、放學后的秘密約會,友情和愛情的分庭抗禮;也可以在在負面的青春上濃墨重彩,暴力、毒品、網癮、同性元素,“孤獨”,“邊緣化”,“自我否定”,“早熟”。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現在的青春片觀眾已經是95后為主,在影片的觀眾對位和圈層營銷上,也可能只有熟知95甚至00后的導演可以駕馭得更好。正如馮小剛在《老炮兒》火了之后,接受采訪時說,“讓我拍90、00后喜歡的,這不是我干的,因為我不了解他們,有適應他們這一代的導演。“
注:本文由一品內容官原創發布,轉載本文請注明文章來源:微信一品內容官(ID:content-officer)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