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多少位營銷大牛的課,才比得上這位韓國禪師的道
說起古文,它認識我,我不識得它。但是為了說明如何學習,不得不引用《華嚴經·菩薩明難品》中的一段開示:佛子善諦聽,所問如實義。非但積多聞,能入如來法。譬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不能如說行,多聞亦如是。
來源:圍觀hotel(微信號:weiguanhotel)
作者:林二少
“聽”并不是很難的事,就和看書閱讀微信文章沒什么兩樣。如果說靠聽聞就能出成就,那我們在微課群和營銷公開課上已經受教了夠多了,可也沒見自個變得厲害。那是因為少了“思”和“修”,聽完之后應該要常思考“是不是如此”及“如何做到”,將方法或理論進行應用,才是得道的正確姿態。
而這篇文章就是我實踐“聞”和“思”的一個呈現,可能會有點初淺,希望僅作為拋磚引玉看看就罷了。
同事讓我幫他找本書,有幸結緣了韓國禪師法頂的作品,讓我一下子開悟了很多,比聽營銷大牛講課有用多了。
1
「當只需要一個時,擁有一個就好,如果擁有了兩個,有可能一個都保不住。」
這就是稀缺性,獨一無二,要求營銷要有差異化。說起來就三個字,但做起來往往給三十年都做不到。可法頂禪師用他的身體力行,很好地向我們詮釋了得到的越少越容易被珍惜。
有一回,在東京留學的有緣人知道禪師喜歡細筆尖的鋼筆,便到文具店買了一支給禪師。禪師很是愛惜,用這支筆寫了不少文章。去了巴黎后,禪師發現有很多像那樣的筆,于是買了一支回來。從那天起,禪師再拿起有緣人送的那支筆就沒有之前的珍惜和感激之情。之后,禪師把巴黎買回來的筆送給另外有一位禪師才拾起了最初的那份珍惜。
因此做營銷也一樣,當某個品牌跟你第一次說“我愛你”,你會很受寵若驚,會樂于接受。可不久,另外一個品牌也對你說“我愛你”,這時你可能會犯嘀咕,是不是哄我掏自己腰包的謊言呢。
當一句文案或一個訴求點,一個品牌用就好,如果兩個品牌都寫的差不多,有可能就失去了文字本身的情感。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差異化僅僅是個很難實現的目標。
首先,要抑心。
舉個例子:夏天,睡午覺那叫舒服吧。可法頂禪師為了抑制內心的想法,在大中午拿著鋒利的刀子去劈竹子,稍微一不小心就會傷到手,以此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
相較我們,總是按照慣例,或別人的案例去設計我們的營銷方案。這是我們熟悉的方法,我們做起來也比較輕松。我們輕車熟路,覺得被客戶 pass 掉的幾率會小一點。然而,受眾會看出來是某品牌的影子,自然反響就不會那么大。
其次,要制造少眾人的狂歡。
現在品牌同質化太嚴重了,要想有所區隔,只能在局部的地方加上點“吃驚”的成分,興許有有所突破。當然,若是能站在大眾的對立面,圈起小眾的群體喜歡和追捧,也許不會被熱議至少耳目一新。比如 MINI 為了宣言它的小,曾做過這樣一則戶外廣告:
XXL XL L M S MINI
2
「不是要思考應盡力去做什么,而是思考不要做什么。」
日本的作家福岡正信在《一根稻草的革命》在書中寫道:我在思考如何盡量放手。面對信息過剩的現狀,我們不應該一味地盲從,給信息添堵,而是要思考發出的信息是否有所價值。當我們把無用及無關緊要的剔除掉了的話,也許只說一句話,也比說長篇大論來的更加有分量,更能獲得別人的信任。
當我們追求不去擁有不必要的東西,就會顯得簡樸和單純。而這些卻是我們最難能可貴的精神,因為我們是習慣裝有底蘊,賣弄文化,而這些對賣賣賣的影響,有可能是反作用的。
取消了不要做的,剩下的就是就是關鍵點了。就好比寶馬的車說自己快,奔馳的車說自己舒適,沃爾沃的車說自己安全一樣,不可能哪哪哪都是優的,真有也只能發聲一個才能有凝聚力和高識別度。
禪師曾在某個場合說過:幫助我過簡樸生活的人,是我的益友;總是帶東西來,破壞我的簡樸生活的人,不算是我的益友。看來,我有廢話多了,就這些吧!
- END -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這樣做沒有錯,因為其他人也這樣做,事情總是這樣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