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小米的區別:少年和大叔
為什么總要把華為和小米放在一起對比呢?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不知道讀者您是不是也這樣想,每當看到他們一方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另一家。然后把他們公司的言行舉止放在一起對比下。其實兩家集團公司有交叉的業務,只占了一小部分。但是不知是什么魔力,華為和小米兩家友商總能經常如膠似漆的隔空喊話、緊緊“抱”在一起相愛相殺。
市場份額對比
IDC出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五大智能手機出貨量和市場份額、增幅。排名第一的是華為,市場份額達到42.5%。vivo和OPPO排第二第三名,五強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小米。
再看Canalys出的2020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報告。
兩家的報告雖然略有不同,但整體格局是一樣的,在國內市場,華為特別強勢,與之相反的是,VIVO, OPPO,小米等,國內市場下滑。
按理說對于2020年的手機市場,小米可以說準備的非常充分。2019年年底雷軍對供應商說,小米的4G手機全部賣光了,而友商壓了很多貨,小米2020年5G會有先手優勢,可是Q1的市場反應不像雷軍所預想,小米在國內市場依然是下滑趨勢。
按理說小米的品牌熱度和性價比都挺高的,為何銷量平平?我覺得這和小米的品牌爭議度、同行線下渠道更強勢有關,很多小城市、縣鄉的手機店都沒有小米手機,因為沒啥利潤。
但是剛過去的618年中購物節,小米集團宣布全平臺銷售金額破100億,在京東、天貓、蘇寧三大平臺拿下256項第一。難道Q2季度小米的市場份額會大幅提升?
宣傳語的對比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華為系列手機和小米系列手機宣傳語的對比,兩家公司在對外宣傳風格真是涇渭分明。
華為的宣傳語整體是一種超出手機等產品本身的務虛境界,如果蓋住品牌名字,你不一定能認出來這是科技數碼產品的宣傳語。
華為這種宣傳語,似乎是品牌在與用戶尋找某種精神層面的共鳴,而一旦達到這種共鳴,企業生產什么產品,用戶都很容易接受。當然,對于不能與之共鳴的用戶,這樣的宣傳語可能就相當于雞同鴨講、南轅北轍、對牛彈琴。
小米手機的主宣傳語,給人感覺就是務實接地氣,宣傳語中會非常直白的體現出該款手機的特色。用語也非常的簡單直白,比如“ 就是快、一塊鋼板、快的有點狠、好看又能打 ”等,還有發布會上的 “跑個分”對比等 。
我不是特別認同把最關鍵的一句宣傳語,用來介紹產品某個功能。手機作為用戶最親密的工具,某些具體的體驗不用不需要放在這個位置強調。比如你說你的手機快,用戶每天都用、連續使用2年,到底快不快,什么時候快什么時候卡,這點用戶比手機廠商的老板還清楚。因為手機公司的每個高層老板,也不會用一款手機持續用2年。
作為一個10歲的手機企業,老用戶的口碑以及是否復購至關重要。根據我親身體驗以及和幾位科技媒體朋友聊天得知,小米手機剛買的時候,性價比很高,也很流暢,但是用一段時間后,使用體驗大打折扣。
所以綜述,就像兩家公司成立的時長,10歲的小米,像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急于向對手挑戰博弈,急著向別人介紹自己。而33歲的華為,則像一個穩重成熟的中年大叔,含蓄內斂,與別人尋求更深層次的認同。
小米的宣傳風格要大變
小米把盧偉冰招進來,應該是最近1年多品牌公關層面最賺的一筆。目前小米員工在社交媒體的聲量,除了雷軍,應該就是盧偉冰了。雷軍的風格還是比較含蓄的,他的社交媒體多數是硬廣,很少直接懟對手。而盧偉冰則是直接開懟,各種激烈狂放的詞語都能輕松駕馭,能最大化的吸引網友和媒體的注意力,這對小米是一個貼切的補充。
但是,自從前段時間小米某副總裁“低俗營銷”被點名以后,小米的那個持續多年的“傲視群雄、不服就干”的風格戛然而止,這種風格伴隨著小米手機1,到崛起,再到國產手機領頭羊,再到如今的前5。
我覺得現在的小米正在“閉門思造車”,換一種新的對外風格。
6月19日的早上我在社交媒體談了一下小米的“傲”的風格,沒想到晚上雷軍的發言中也提到了,雷軍表示,公司內部有極致的產品主義,在2014-2015年做完估值450億美元融資后,小米團隊有點小驕傲,如果沒做而是進一步增強硬件實力,小米可能會更好。
既然雷軍都這么反思了,后期小米公司的整體對外宣傳方面,可能真要改風格了。當然具體這個新風格是什么樣,我還沒有來得及思考,下次寫段子再說吧。
文/趙宏民 科技自媒體人 一篇網絡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