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后降生,老父親人設崩了
01.
父親節,并非是舶來品。
我們經常會默認的把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當做父親節,但是在歷史上,國內第一個父親節是8月8日,取自諧音“爸爸”。它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是國人為了紀念在戰場上英勇犧牲的父親們而自發設立的節日,梅蘭芳也是倡議人之一。
上海一家報紙還刊曾刊登過一則記錄《八八父親節緣起》的文章。它這樣寫道:“美國的茄維絲女士在悼念戰爭死難者時發起了創立母親節的倡議,以紀念和贊揚那些戰爭英雄們的母親;而今,無數愛國將士戰死沙場,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孩子的父親,為了記住這些英勇的父親,故在此發起‘八八父親節’活動。”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父親一詞總是會被披上嚴肅的色彩,詩人們常把他比作大山,巍峨挺拔,扮演守護神的角色。“他”最經典的形象要數朱自清筆下的《背影》。文中父親是現實中很多人父親的縮影,“他”往往不善言辭,把對子女的愛隱藏起來。所以,在很多時候,子女對母親的關系會更加的親密,而對父親,只有那句「爸,我媽呢?」。
父親和子女的關系也被復刻進廣告傳播中。
《父親的謊言》是央視2013年播出的一則公益廣告,視頻中的老父親為了不讓女兒擔心,隱瞞了自己的孤獨、老伴生病住院的真相,導演試圖用反差的手法喚醒大眾對父母的關愛,呼吁大家“別愛得太遲,多回家看看”。
日常生活中,隱瞞是最常見的一種親子相處模式。盡管是彼此最深愛的人,但是“謊言”總是伴隨左右。在夜里偷偷哭完騙父母自己過得很好;不小心摔了一跤騙孩子我們一切平安。
沉默是父子(女)關系中最常見的畫風,因為父親常常扮演“白臉”的角色,不怒自威;而母親更多時候是“紅臉”,和藹友善。
2017年,瀘州老窖邀請三對父子做了一場試驗,要求很簡單,讓父子倆談談心。可是在前10分鐘的時間里,要么是無聲的沉默,要么是大聲斥責,場面異常尷尬。后來在酒精的作用,父子倆才逐漸敞開心扉,從他們的言語中不難看出彼此都深愛著對方,但是礙于一道無形的隔閡,無法言語。
這道隔閡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02.
是什么原因,造成父子(女)關系“生疏”?
追尋的源頭,得從“父系”社會的誕生說起。
“他”社會的崛起源于“精耕細作”的出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主要生產工作逐漸從漁獵活動轉變為農林牧漁,勞動強度開始增加,尤其像耕犁這樣的體力活,需要大量的男性勞動力。“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讓糧食產出不斷增加,男性在部落中的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
進入封建社會后,“他”的地位繼續強化,由于和子女間缺乏物理性的紐帶,“冠父姓”成為了維系父子(女)關系的精神紐帶。為了維系這段關系,由“父”延伸出“孝”的綱常倫理,此時,父親的角色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開始掌握家法懲戒、主導子女的婚姻大事,并輸送絕對權威的觀念。
在豫劇《李娃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父子關系的情節:“至其室,父責曰:'志行若此,污辱吾門,何施面目,復相見也?'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園東,去其衣服。以馬鞭鞭之數百。生不勝其苦而斃,父棄之而去。”大概意思就是父親覺得(敗家的)兒子有辱家門,將其毒打致死,棄之而去。
當父親樹立起威嚴的形象后,沉默就成為了配套屬性。他不容質疑,怕權威瓦解;他不肯認錯,怕崇拜破滅。漸漸地,子女和他的溝通陷入困境,哪怕是深愛著對方,他也不會開口輕易表露出來。
自此,父子(女)關系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局面。
03.
父子(女)關系的緩和出現于現代的兩次“平權”運動。
第一次是男女平權。建國后,工業化加速再次提高生產力水平,男性在社會生產中的勞動比重逐漸下降,女性開始從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中掙脫出來,男女平等的理念孕育而生。
當男女共同當家作主后,父親威嚴開始松動。到了60、70后初為人父,老父親在形象上已經有了較大的改變。在這個時期他既遺留了舊時代的一點肅性,又繼承了新時代朝氣。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歲月里,他更多地是以堅實可靠的形象出現在子女心中。
陳樹中《野草灘溫潤的土地》
第二次是互聯網平權。互聯網的引入讓80、90后看到了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他們遇見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得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地步。他們的思想觀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10后的降生讓80、90后體驗到了當父親的“喜悅”。這兩代人和以往父親最大的不同在于,孩子不再是說教的對象,而是成為一件玩物一位朋友。此時,“父親”便具有了生氣,從一個權威的“神”變成孩子們的玩伴。
在10后面前,父親的形象變得更加真實,他們會哭、會笑還會鬧。從前的教條主義被他們擯棄,孩子不再懼怕他。
與此同時,廣告中父親的形象也被重新定義。
去年,京東和《深夜食堂》合作發布了一部定制微電影,影片以父親和兒子的視角共同展開,有了孩子后的父親依舊保留孩子氣,他疼愛孩子,也疼愛自己,經常借著兒子的名義去買自己喜歡的玩具。令人苦笑不得的背后,恰好襯托了那句「父親,只是有了小孩的大男孩」 。
以往的父親節傳播總是喜歡渲染悲傷的基調,但是感恩不一定要相擁而泣,也可以是相視而笑。
但是,我認為還可以更好,就如同每個個體都擁有不同的人生軌跡,父親真正的形象應該是千人千面,無法被定義的。愛的方式從來都不是單一的。
廣告是誕生于資本的一種為了消費而進行的意識傳播,本身帶有極強的功利性。但同時,廣告還擔任了大眾媒體的責任,某種程度上亦是社會價值觀的映射。
時代車輪滾滾,老父親的嚴厲、權威的形象正在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親和力的“新”父親。不管“父愛如山”還是“父愛如水”,他始終是超越自身極限去愛你的人,是你的大英雄!
最后,祝天下的父親節日快樂!
參考資料:
譚媛媛:《父親節:定格在畫中的“父愛如山”》
政協往事:《“八八父親節”緣起:紀念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父與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