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古典古少俠(微信號:gudian515)
作者:古典
數英網對內容有所編輯
我的一個朋友,看了很多書,聽了許多課,決心要做世界上專業的文案。小子文案寫得的確非常不錯,靈氣十足。于是他們老大說,你要不要試著從頭到尾策劃一個項目,做個全案?
——“不,我就想做一個頂級的文案,因為這樣專業?!?/strong>
他列舉了李叫獸案例,寫一篇文案上十萬,完全是因為專業。
專業人士的確價格越來越高,我認識一個哥們,畫一個線框圖——40萬起價。
所以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
“我的目標是做一個頂級的設計師,所以別讓我接觸任何的管理和談判”;
“我想做一個最好的技術人員,請所有人容忍我的術語和壞毛病。”
人們普遍認為——只要你在某一個專業點足夠牛,其他都無所謂了。
真的嗎?
其實他沒深想:
首先,專業越細分越垂直,的確越值錢,但是同時你的客戶也越少,這意味著你需要更多的錢和時間讓你的潛在客戶找到你。專業人士和咨詢師一樣,比不專業更讓人發愁的是,你怎么知道我很專業?
其次,越專業細分的領域,溝通成本越高。如果你賣個杯子,全世界人都懂,你要賣法國貴族專用葡萄酒水晶杯,你就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解釋你的價值。
專業人士價值 = 專業能力 - 篩選成本 - 溝通成本
所以并不是越專業越好。太垂直的專業會因為找不到客戶而窮死,太高端的專業會因為解釋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打包在一個系統中,被低估。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只會專業技能的“專業人士”,未來估計會窮死。
而你能看到的最頂級的專業人士,都同時是最頂級的營銷高手。
你想——建筑大師貝律銘當年是怎么說服頑固又傳統的法國人,把這么個玻璃玩意兒放到他們的心窩窩盧浮宮旁邊的?
最好的導演如李安,你看他的《少年派》,孩子看的快樂,白領看的愉悅,修行人看出生死,同行看的仰止。這就是頂級的專業人士。
不是因為他是大師,才能亂來;而是因為他總能賣出、并實現牛逼的理念,才成為了大師。
你看到的是,今天的牛人都是牛逼專業人士,你沒看到的是,更多的專業人士孤獨落魄的死去。而活下來的工匠,除了有一個好手藝,往往都還有一個好故事——要不你都干脆不記得他。
不信?
大師是怎么賣的?
先講兩個大師的故事,一個是窮死的,一個是富死的,我估計你也猜到了——畢加索和梵高。
畢加索和梵高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畫家——全世界拍賣額最高的10幅畫里,他倆占了5幅——如果畫家有知名度排名,絕對進前三。
但二位大師人生的境遇差異巨大。
梵高一輩子畫了900幅作品,最后賣出其一幅,還是朋友看他可憐照顧的。畢加索一輩子有37000件作品,名利雙收,是親眼看見自己的畫進入盧浮宮的唯一畫家;梵高37歲因精神病而自殺,而畢加索91歲辭世,遺產換算到今天有395億。
都是大師級別,為什么差別這么大?
因為畢加索除了專業硬,他還是個營銷高手。
畢加索每次要賣畫,都會先辦畫展——談創作意圖,談創作過程,講點名人的有的沒有的奇聞軼事——總之,給每一幅畫講一個故事。畢加索認為,一幅畫要賣得好,當然先要畫的好,然后需要一個好概念,好概念后面再跟一個好故事。
因為大部分的人并不懂畫,但是一幅畫的知名度,取決于有多少“不懂畫”的人討論他。你總不能期待人們討論這幅畫的色調、筆觸、質感吧——他們喜歡聊的是“這可能一個裸體下樓的公爵夫人”之類的話題。
當年看畢加索傳記的時候恍然大悟,這在生涯里,就是一個專業“貨幣化”的過程。
證券金融讓看不懂摸不著的公司變成大眾可以操作的股票,其實就是把公司貨幣化;而產品貨幣化,就是開發布會講大家能懂的故事——你再看蘋果的產品發布會,就是好產品+好概念+好故事+粉絲,喬布斯賣手機的思路,和畢加索賣畫一模一樣,是個好徒弟。
當誰都可以談你的專業的某一部分的時候,你的專業也就貨幣化了。
繼續講個畢加索的神技能。畢加索去買東西的時候,從來不用現金(雖然他不缺),只用支票。為什么呢?因為他知道店家一般會選擇把支票裱起來,貼出去。一方面本身他的簽字值錢,一方面可以招徠客戶。但這樣一來,這筆錢其實就沒有花出去,他可以免費拿東西啦!
把注意力轉為錢,這在今天叫品牌溢價。初級的有你去飯店吃飯看到的一系列名人照片;高級的有送李冰冰一套房然后說名人住你隔壁,重金求來的領導題字;市場化的有名人代言產品,明星真人秀,都是這套路。等你的專業貨幣化了,下一步就是品牌溢價。
回想下——
你是怎么知道李叫獸文案寫得好的?因為他的文章就在營銷他的營銷;
你怎么知道壽司之神最工匠?不是因為人家是米其林最年長的三星廚師——粗鄙如我以前連米其林都不知道,其實是因為你看了個得了各種獎項的紀錄片《壽司之神》,他講了個好故事。
頂級的人才,更加需要頂級的營銷能力。也正是因為他有頂級營銷能力,他才有可能輕易獲得很多資源和協作,不用自己做瑣碎的事,不用自己運作,不用自己叫賣,回頭安心做好自己專業。
你可以不會做營銷,但你要懂營銷。
越專業,越要懂得合作。
專業人士如何不被埋沒在公司里?
你可能會問:但你都說的自由職業者——我是一個在公司打工的苦逼專業人士,我該怎么搞?下面這個故事能幫到你。
Intel英特爾公司是賣處理器的,主要客戶是電腦生產商。intel肯定希望自己專業啊,埋頭升級處理器。但是搞著搞著發現下游廠商并不買賬——因為每次升級都好貴啊——別老催著我們換CPU,我們不喜歡你這么專業。
至于消費者,其實他們鬼知道機器能快多少啊,換個好看的鍵盤就能糊弄過去——再說了,即使真的大家感覺快了些,你的處理器封在一個盒子里面,誰又知道是你干的呢?Intel很苦惱。
仔細思考,Intel的情況,是否就是一個專業人士在公司里的狀況?你的所有的能力最后都被封裝在組織里,而且有時候,組織還不需要你太專業——這個時候,你如何展示自己的品牌?
Intel在市場上找老師,找到了杜比。杜比(Dolby)音頻系統不能單獨購買,而是安裝在其他設備內。客戶主要有大型的娛樂場所,如電影院、戲劇院。杜比做對了2件事:
1. 在所有的地方品牌露出——比如電影開場前;
2. 不斷的在消費者中做品牌。
最后,一個電玩愛好者在挑選電子游戲機的時候會問,這個游戲機是不是用杜比的聲音系統?如果得到回答是“No”,玩家轉臉就走,賣家認識了杜比(其實他們更加不知道誰好),消費者也真的識貨,這反過來倒推下游廠家支持創新。
你現在懂Intel怎么玩了,他們——
1. 拿出一部分錢,分攤了PC廠家的廣告成本,前提是要在電腦上露出自己的商標,這樣你在所有的電腦上能看到“Intel Inside”。
2. 他們開始在大眾中間講故事——2014年CES大展中,intel帶著丹尼爾計劃——一個平板電腦如何讓失去手臂的人重新開始生活的故事登上講臺——當然,裝了INTEL處理器。7天內攏獲20國記者的報道。
他們把這兩招叫做“合作營銷”。
每個專業人士,都要有一個 “ I Inside ” 計劃。
聰明的你一定想到了——你就是 Intel ,雖然你的專業會在組織內封裝,但是你需要找到和企業共贏的方式——用合作營銷的方式向世界刷認知:你需要一個 I inside 計劃。
I inside 計劃:
1. 先用專業幫組織做好一個公司品牌,在其中留下明顯的個人特色,告訴大家 I inside。
2. 找到和企業不沖突的渠道,直接向大眾傳播自己的專業品牌。
比如前幾天認識一位小友叫朱少鋒,在360手表做新媒體策劃,他為360手表做了一個萌寶投票活動模式增粉33萬。一戰成名后,他開始直接在各大平臺講課、分享自己的策劃思路。
新媒體是一個鑲嵌在整體工作中的職位,所以你很難直接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但是33萬粉的故事把他的專業貨幣化了。
再比如我的哥們佟海寶,原來是新精英市場部負責人,更是我的百萬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墻》的營銷策劃人,以及《做自己》論壇的操盤手,是和我一起爬珠峰和乞力馬扎羅山的人。
然后這家伙最近自己開了一個微信訂閱號 “卷毛佟”,開始用自己積累的文字和新媒體運營能力寫作,連續20天寫作,關于旅游、人生……有5篇被推到了簡書首頁,都快成簡書小王子了。
當然,也有搞砸的,比如最近百度發言的那位兄弟。結果 I outside了。
U盤型人才和云盤型人才
羅振宇說未來需要U盤型人才,這個世界更需要云盤型人才。兩者都能即插即用,區別是云盤型人才還在主動的與平臺合作,分享鏈接、引來流量、有一個勾引你點擊的標題與目錄。
專業人士價值 = 專業能力 - 篩選成本 - 溝通成本
他們有足夠的專業,配以足夠簡單的概念、足夠好交易的方式,以及足夠好的與組織的合作的模式。
他們高感性的能力,講故事的能力,整合合作的能力,都是讓世界更容易理解你的方式。
越專業,越協作,越營銷。
明白了這些,安心回去做專業,才不會死。
古典,著名生涯規劃師,新精英生涯創始人,橙子學院創始人。著有百萬級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墻》《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