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聶永真:剛剛好,就是最好
來源:BranD(微信號:BranD)
原文標題:BranD專訪回顧 | 剛剛好,就是最好——聶永真(臺灣)
采訪:陳安盈
編譯:姚巧敏
整理:Sylvia
本文摘自:BranD雜志第23期《字迷》
聶永真
臺灣著名平面設計師,永真急制負責人。他的專輯包裝、書籍設計等十分出色,周杰倫、五月天、蔡依林、張惠妹、王力宏、莫文蔚、曹格、林宥嘉……臺灣十張音樂CD中就有八張來自于聶永真的設計。其作品屢獲獎項,其中包括2010、2014及2015年臺灣金曲獎最佳專輯設計;德國紅點、IF傳達設計獎;2013年曾為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奬擔任國際評審;他是洛杉磯十八街藝術中心駐村藝術家,也是臺灣首位瑞士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
BranD × 聶永真
BranD:你很多作品的封面書名都會經過特別設計,字型的選擇或字體的變形如何配合封面的設計概念?
聶永真:純粹用感性的感覺去做判斷及想像字體應該有的樣子。并非全部的書籍封面都會經過這樣的文字處理,當一些書名的字義組合本來已經夠漂亮的時候,或許就不需要錦上添花另做字體。
BranD:封面設計是書籍給人的第一感受,它可以直觀體現內容也可以故意隱藏,以林夕的《你今天末日了沒》為例,你的設計概念是什麼?
聶永真:對設計師來說,在一本書的書名或文字裡找畫面是具挑戰的事。林夕這本書帶點微微的悲觀主義。在我的眼裡,“林夕”與“末日”這兩組字透過黑體結構的變形可以變得可愛特殊。將“可愛”把“末日”拋光成一種自我欺騙后,生活事件裡的各種生硬、死亡與終點都被軟化了。這是為什麼封面出現幽靈卻不恐怖的原因。當很多人看到封面說“好可愛喔!”的時候,對“末日”兩字便感覺釋懷。
BranD:書籍設計是一個整體,由內而外,內容跟設計要渾然天成,內文跟封面的設計也是相輔相成,你在開展一個項目時,是從哪一部分開始著手設計?
聶永真:若是整本書都要設計的案子,會先把內頁全部處理完畢后,最后再把整體裝幀計劃與封面完成。我覺得以封面設計作為最后收尾的程序,整本書的氛圍掌握會比較準確。
BranD:書籍設計中,內文的字體使用和排版格局會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感受,請問你在設計之初是如何考量這兩方面的?
聶永真:主要還是會以自己感性的閱讀感覺做取決,我選擇的基本字體必定是宋體或黑體系列。內文字的單一文字個性不能過于突出,否則會讓讀者分心無法舒適地讀入心智中,通常我會這樣衡量。
關于排版格局,我喜歡有留白空間不讓字排滿,讓頁面帶有一些散文感,翻看書頁時這些空間的留白讓閱讀有休息停頓的機會,這樣的呼吸是必要的。
BranD:你有習慣使用的內文字體嗎?
聶永真:有。一些字體公司有出產適用于內文排版、考量易讀性的通用設計字體(Universal Design Font),這類的中性字體對長篇閱讀來說較沒有負擔,所以我拿來用于內文中。
BranD:你做過大陸的書籍設計,你的書也出了簡體版本,那在字體使用上,簡體字跟繁體字有什麼差異?
聶永真:很多人覺得在書籍排版上,繁體字型的好看度優于簡體字型,不過對我來說只要用對字體,就沒有所謂的壞字體。
BranD:過度的設計痕跡未必是最好的閱讀感受,你也曾說過剛剛好、不擾人的設計才是好設計,那你是如何把握這其中的“剛剛好”?特別是從閱讀感受方面來說。
聶永真:我討厭滿滿的訊息轟炸,不會因為設計的痕跡少而感到不安。進行設計時,如果自己已經感覺到言簡意賅、訊息差不多到了就會立馬收。不會再刻意強化視覺訊息的辨識度。把一些詮釋的馀地跟語境留給讀者才是道德的。
BranD:你接單子的時候有個人喜好嗎?遇到自己喜歡的作家跟文本時,會不會主動去接?
聶永真:面對客戶詢問時,幾乎都是憑個人喜好去決定要不要接這個案子,有感覺才會做得好。就算知道喜歡的作家或文本即將出版的消息,我也不會去主動爭取或干預出版社編輯的決定,很多案子不一定非只有我能做。市場上有很多優秀設計師,他們都能把書做得很好很厲害,我喜歡看他們的作品。
其他作品欣賞
海報設計
CD專輯設計
書籍作品
《不妥》
《Re:沒有代表作》+海報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