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笑話到被神話:馬云也沒避開的6個創業坑
來源:億歐集團(ID:i-yiou)
作者:吳曉波
【編者按】創業的路上大多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馬云也不例外,也會被石子兒磕著腳。大道理很多人都懂也可能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對于“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就如“堅持”倆字一樣,說起來會不屑,但是真正執行起來就像“佛說放下,卻難倒了眾生”。研究成功的案例也是有必要的,但是更多的會讓人考慮別人是怎么做的,我們的思維模式應該是“自己應該怎么做”,所以,研究失敗的案例或者是別人的錯誤,反思自身,更利于成功。(本文來自吳曉波的《這些年,馬云犯過的錯》,由億歐編輯整理,供業內人士參考。)
在中國商界,過去十多年,成就最大的一個企業家就是馬云,他幾乎憑借著一己之力改變了中國電子商務的業態。但同時,馬云也是中國商業界現在爭議最大的一個人。
可以這樣說,十多年來,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人由一個笑話變成了一個神話,而這個神話又散發著一種非常濃烈的“妖氛”。
馬云的爭議在哪里呢?
有兩點:①他做了很多大家看不懂的事;②他講了很多大家聽不懂的話。
馬云認為,“天下最好的商業模式是國家模式。”
國家是什么?國家本質上來講就是用一種暴力機器的方式來保護全體公民的權利。而國家的主要盈利第一是靠稅收,只要你是公民,每天就要交稅;第二,它提供了很多看上去非常廉價的商品。譬如它把自來水管接到你家里,如果你要用自來水,你就得交錢給它;同樣它還把電送到你家里;它在土地上修馬路、車站,在河邊修建渡口,它還提供了很多公共服務,例如醫院、大學。在你每天的生活中,你首先要交稅,其次會消費這些公共服務,而國家就可以從中獲得很大的收益。
馬云說,他就要把未來的阿里巴巴變成一種國家模式。其實他的這些想法,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覺得非常不靠譜,而且他要做的事,每個人都會覺得很難,但是十多年下來,我們會發現他確實用他的方式干成了很多事情。
關于自己的成功,馬云有一評論,講得非常重,幾乎就和詛咒差不多——“似我者俗,學我者死”。這句話是唐朝書法家李北海說的。而馬云的意思是,如果做一個企業和我做得很像的話,那你就是一個庸俗的企業家;如果要學我走過的道路,完完全全模仿我的話,那你會死得很難看。所以他認為成功是不靠譜的,相反,他認為失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2005年我到他辦公室的時候,他的辦公室里有一個很大的書架,但是書架上面的書加在一起也就五六本,其中有一本就是我寫的《大敗局》。可見他對失敗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他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失敗時是這樣說的:“我花時間最多的,是研究國內外企業是怎么失敗的。這兩年我給公司所有高管推薦的書,都是講別人是怎么失敗的。因為失敗的原因都差不多,就是那么四五個很愚蠢的決定。但是每個人都認為那個錯誤是別人會犯的,我怎么可能會犯。但是,你一定會犯,即使提醒過你,你還是會犯。”
所以他對失敗的警惕性非常高。他甚至說過:“我退休的那一天要寫一本超級暢銷書,書名就叫作‘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個錯誤’。”
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來談一談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們認為比較重要的、可以給大家借鑒的幾個錯誤。
一、遷都“上海”丨草根創業最大優勢是“咬定草根”
1999年3月,阿里巴巴創立。僅10個月之后,馬云就融到了2500萬美金。于是1999年年底,馬云在美國設立了國際總部;2000年年初,又在上海設立了中國總部;2000年年中,馬云成了《福布斯》雜志的封面人物,他是全中國企業家中第一個登上《福布斯》封面的。馬云就是靠著這個封面一舉成名。
然而,“遷都總部”卻成了馬云所犯下的創業以來第一個錯誤。
“以前我曾把阿里巴巴的總部放在上海,在淮海路租了一個很大的辦公室,裝修得漂漂亮亮的。結果那一年的時間特別累心,招人也招不到,許多上海人問,阿里巴巴是哪里的公司?幾乎沒有人理我們。最后我們決定從上海撤離。先是選了北京,最后覺得還是回杭州好。”馬云曾這樣反思道。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一個“總部危機”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是天時,第二是地利,第三是人和。
1、天時
當馬云把他的總部從杭州搬到淮海路上時,也正是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的重大時刻。2000年4月的第二個星期開始,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從5000點往下跌,在半年時間內跌了40%。這是互聯網領域一個重大的股災時刻。
阿里巴巴原本是個有核心的創業企業,卻在這個產生重大股災、“天上下大雪”的時候,要把國際總部搬到美國去,把中國總部搬到上海去,這和整個大勢是相反的。運營成本不斷增加,整個行業發生雪崩性的危機。
2、地利
上海是一個什么樣的城市?上海是兩種資本非常集中的城市:首先是國有資本,到現在為止,上海的國有企業都非常強大,民營企業基本上處于被大規模壓迫的狀態;其次是外來資本,上海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它歡迎的是世界500強、世界大投行或者銀行這樣的一些資本。在2013年,陸家嘴有一個非常值得驕傲的數據:陸家嘴有27幢大樓,每幢大樓每年上交的稅收是10億人民幣,一共就是270億人民幣,相當于中國很多地級市一年的稅收總和。
一個喜歡大資本的城市,和一個必須以破壞、創新為主的互聯網公司,有一種天然的沖突。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海是沒有互聯網基因的城市。
3、人和
馬云為什么能上《福布斯》的封面?因為從1998年開始,中央政府允許民營企業進行自由的對外貿易。有個名詞叫作“MADE IN CHINA”,就是1999年出現的。當中國這些數以百萬計的民營企業開始做外貿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老板們99%是不懂英語的,而那些要來中國采購商品的國外企業,絕大多數也是不懂中文的。這時就需要一個交易平臺。
所以1999年阿里巴巴的出現,其實是順應了這個“MADE IN CHINA”的大勢。因此阿里巴巴的ALEXA(全球網站排名)排名是非常靠前,這也是馬云創業半年就被《福布斯》發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說,他是中國宏觀經濟改革時期的一個幸運者。
在“MADE IN CHINA”的大勢下,這些數以百萬計的民營制造業、外貿企業主要是出現在浙江、江蘇和廣東。當時做中國電子商務的企業里面有兩家非常有名,一家是杭州的阿里巴巴,一家是北京的慧聰網——慧聰網的老板叫作郭凡生,是人民大學經濟系的研究生。但兩年之后,阿里巴巴的規模是慧聰網的很多很多倍。這又是什么原因呢?馬云要感謝他的爸爸把他生在了杭州。
所以,馬云1999年在杭州創辦阿里巴巴,比較接地氣。而一旦把總部搬到上海以后,就變得“高大上”,變得不接地氣了——這就是所謂的人和。
草根創業最大的優勢就是“咬定草根”,追求“高大上”,是創業者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
二、收購雅虎中國丨商業世界里,免費的午餐是最貴的
2005年8月,中國互聯網行業里有一個非常具有爆炸性的新聞:雅虎宣布以10億美金收購阿里巴巴35%的股份,同時把雅虎中國作為一個嫁妝送給馬云。這是當時中國互聯網最大的投資額,而且這個記錄保持了很長時間,一直到2011年,京東融資融到了15億美金,才打破了阿里巴巴的這一記錄。所以這在當年是一個特別轟動的新聞,也被認為是馬云在他創業以來所獲得的最大成功。
對馬云來說,這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時刻。他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收購雅虎中國真正的原因是阿里巴巴看到今后的電子商務絕對離不開搜索引擎,希望和雅虎的合作能夠給電子商務注入新的概念和活力。我們將創造真正在全世界都很偉大的公司。”但實際上,這是馬云創業歷史上犯下的第二個錯誤,甚至也是馬云犯過的最昂貴的一個錯誤。
這是因為當他拿下雅虎中國之后的幾年里,雅虎中國不但沒有變好,反而變得更爛,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變成了阿里巴巴集團的一個雞肋。
原因大概有三個:
1、業務整合的失焦
雅虎有門戶、搜索、郵箱以及IM,但在很長時間里,雅虎團隊和阿里巴巴團隊之間的業務整合都沒有完成,甚至可以說從來沒有找到過一個聚焦點。
2、雅虎中國能否獨立發展
為此有段時間阿里巴巴派出了很多重要的高管,甚至有一次是派出了它的“參謀長”,也就是整個阿里巴巴集團高管里面最具有理論水平的一個人——曾鳴,去當雅虎中國的總裁,但這也不行。他主持了雅虎中國多次轉型,先是定位于新聞門戶,后來又專注于搜索。
當社區消費行業起來的時候,阿里內部有個人出去創業,做了口碑網,馬云還把口碑網收購了過去,將口碑網和雅虎中國捆綁到一起,希望能夠形成一個業務模塊,但后來也沒有成功。所以,當雅虎和阿里巴巴本身的業務模塊沒有辦法融合,馬云希望雅虎能夠獨立發展的時候,雖然經過多次轉型的努力,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3、團隊磨合
雅虎是一個國際化的團隊,2003年雅虎收購了周鴻祎的“3721”,請周鴻祎去當雅虎中國的總裁,但周非常不適應,一年多時間吵吵鬧鬧,后來阿里巴巴收購了雅虎中國,矛盾就轉移到阿里團隊和周鴻祎團隊之間。他們之間鬧到了什么地步呢?鬧到后來雅虎在首頁上公開譴責已經離職了的周鴻祎。可見當時兩個團隊之間的磨合非常困難。
再舉個例子,在阿里巴巴剛剛收購雅虎的時候,曾經有一次把整個雅虎團隊、大概幾車廂的人拉到了杭州,希望能夠把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灌輸給這些人。但是結果呢?也是非常失敗。
馬云在2011年9月曾經講過一段話,他說:“在中國雅虎上我們的確犯了很多的錯誤,但如果回到過去,我們還會買下‘雅虎中國’嗎?是的,我們還會買!但我們會以這種方式嗎?不,我們不會了,我們會用更聰明的方法。我沒有任何并購經驗,尤其是并購互聯網公司。我覺得現在的互聯網公司都應該好好想想,能從雅虎的事情中學到什么。如果我們不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遲早有一天也會受到同樣的挑戰。”
這里面有一個非常好的、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即:如果回到2005年8月,阿里巴巴和馬云是否真的存在一種更聰明的方式去買雅虎?馬云的對手、雅虎的楊致遠,他也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一個華人企業家,所以馬云是在跟一個聰明人打交道。當馬云用更聰明的辦法時,對方會不會有一個更聰明的對策呢?
所以說,商業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游戲,你永遠沒有辦法回到過去。但有一點看來是確定的,那就是:在商業的世界里,免費的午餐往往是最昂貴的!
三、“空降兵”集體陣亡丨中國公司管理的一個嚴肅命題
2006年前后,馬云從外部引進了一批的國際級人才,其中有衛哲(百安居中國區CEO)、吳偉倫(百事可樂中國區CFO)、曾鳴(長江商學院的教授)、謝文(和訊網CEO)、崔仁輔(沃爾瑪百貨集團高級副總裁)、黃若(易初蓮花CEO)、武衛(畢馬威華振合伙人)。
這是一批非常優秀的年輕人才,他們有兩個特點:第一,絕大部分來自于世界500強;第二,他們都不是來自于互聯網公司。
這兩點說明了馬云招聘這批人才的一個重大的訴求就是,第一,他需要來自世界500強的高級國際人才來幫助他。第二,他認為互聯網領域里面,無論是美國的也好,日本的也好,其實沒有國際級的人才,所以應該用其他來自世界500強的成熟國際公司的人才來改造互聯網公司、改造阿里巴巴。這個想法聽著很優秀,但這其實是馬云犯的另一個錯誤。
這批人后來絕大部分都已經離開了阿里巴巴,其中的衛哲——曾擔任阿里巴巴集團的執行副總裁和阿里巴巴B2B業務的總裁,他當年的引咎辭職曾轟動一時。而其余的人,除了曾鳴以外,如今已經全部離開阿里巴巴。
為什么這些國際級的人才在阿里巴巴會“集體陣亡”呢?
1、文化的排斥性
阿里巴巴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第一個叫作武俠文化。這種藐視一切規則的行俠文化,對于來自世界500強的那些高級管理人員來講,是一個異端邪說,所以從文化層面上,這些人很難接受。
阿里巴巴的第二個文化是什么呢?倒立者文化。
倒立是阿里巴巴內部經常做的體操——血壓高的同志還是以后不要去阿里巴巴上班了。為什么會有倒立文化呢?馬云說,這個世界在所有人眼里都是正著的,那我們要干嗎呢?我們要顛覆這個世界。那怎么能夠顛覆這個世界呢?第一個辦法是先倒立,因為倒立過來之后,我們眼中的這個世界就變得不一樣了。倒立意思是要用倒過來的眼光看這個世界。
這是2003年馬云開始做淘寶時設立的,阿里巴巴稱之為倒立者文化。對于那些出身世界500強的朋友們,這就會帶來一些困擾,因為這個正立著的世界,就是世界500強的企業建設的,所以他們習慣于在一個正立的、由他們所創造的世界里看待所有的游戲規則。
2、績效主義的功利性
世界500強企業也不是沒有績效主義,它們的考核也很嚴格,但是世界500強企業的績效主義是:今年做了10個億,那么明年也要增加16%,后年也得增加16%,再后年也是增加16%,總之是不能低于16%,低于16%就要受到懲罰,超過16%也沒有必要。所以世界500強企業,對績效主義的考核和價值觀評價,是一種均衡式評價,它的要求是勻速地向前走,克服所有的困難到達那個目的地。
但是對于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績效主義是怎樣的呢?是今年如果做了1個億,明年就要做到5個億;明年做到5個億以后,后年就要做到20個億;再后年最好能做到120個億。它的考核是一種幾何式的、非線性的。
這種績效主義考核,對于那些創業草莽分子來講,是非常適合的:我只要能夠從5個億做到20個億,那就能夠獲得股權,獲得獎勵,獲得晉級,獲得很大的個人成就感。而對來自世界500強企業的朋友來講,這就會變得很困難、很難適應。因為在原來的企業中,對他們的考核目標大概是16%左右的增長,到這里突然一下子跳到200%的增長,他可能直接就癱在地上了。
在阿里巴巴這種公司,有著獨特的武俠文化,充斥著“遇佛殺佛,見鬼殺鬼”的氛圍。它的游戲規則是,你能夠過得了關你就是英雄,過不了關你就是狗熊,甭管你是哪來的,做不到你該走就走。所以說,它的這種非常嚴酷的績效主義和極端功利性的特點,對這些比較適合勻速成長的大公司高管來講,是很難適應的。
3、公司政治的殘酷性
當年十七“羅漢”跟著馬云一起創業,后來馬云跟他們說,你只能當班長,當連長,當個團長都很困難,只能當副團長。然后又突然跑來一群跟他們年齡差不了多少的人,這些人都當了師長、軍長,成了領導。對于這十七“羅漢”來講,這怎么受得了?他們認為自己是馬云的“子弟兵”,后面跑進來都是“空降兵”。因為有這種分歧,所以公司內部的斗爭就變得非常激烈和殘酷。
事實上,這不是阿里巴巴一家才有的病,而是中國很多公司都有的病。中國很多公司引進高級人才后,可以說這些人才中90%以上都是陣亡掉的,這是中國公司管理中一個非常嚴肅的命題。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很多種解釋,但很大程度上還是東西方公司的文化差異性所造成的。中國公司這些老板和企業家們,他們用人的第一條原則是什么呢?是用人以忠。但在西方國家,在很多歐美國際大公司里,用人的第一原則是用人以能。你是個能干的人,哪怕你品行一般,只要不是貪污,都能用你。而貪污的問題可以用制度來解決。這其中就是東西方之間一個很大的區別。
所以,在人才引進時,最大的風險是文化上的排異。
四、淘寶模式之殤丨平臺該如何協調和“商民們”之間的關系?
如果有人問:過去十五年,中國公司所創造的最偉大的商業模式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淘寶模式。但其正面臨著一個重要命題:即阿里巴巴和淘寶賣家之間的沖突問題究竟該如何解決?
在過去幾年里,雙方之間的沖突一直是非常激烈的。比如2011年的“10月圍城”事件,當時媒體報道,在整個10月份,有5萬的淘寶賣家,通過“以暴抑暴”的“革命”方式,反對淘寶網。
事件發生后,馬云在他的微博里面連續地發文章,安撫淘寶用戶的情緒,甚至到最后,商務部直接出面干預。最終,阿里巴巴做出了一個妥協。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即,當淘寶的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800萬的淘寶用戶,相當于瑞士這個國家的總人口了。當幾乎一個國家的人,在一個商業的平臺上面進行交易的時候,作為商業平臺的管理者,該如何協調和“商民們”之間的關系?
前面曾提到,馬云說他最羨慕的商業模式就是國家模式。其實淘寶到了2011年、2012年,它已經非常像一個“國家”了——阿里巴巴集團和這些入駐淘寶網的這些商家們的關系,實際上既是利益共同體,卻又有著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可以說已經非常類似于國家模式了。
那么在這樣一個由800萬賣家和數以億計買家所構成的類國家的商業模式中,作為一個統治者和管理者,要提出一個新制度的時候,應該怎么與這些買家、賣家溝通,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命題。
任何商業文明的建設,歸根到底是一次民主制度的建設。
五、淘寶腐敗危機丨越先進的技術越可能成為壟斷工具
2012年7月,淘寶聚劃算的前總經理閻利民被公安機關逮捕,半年后,法院以受賄罪的名義判處其有期徒刑7年。
淘寶聚劃算在2011年的時候曾經非常輝煌,當時中國興盛著團購這一商業模式,于是阿里巴巴就做了聚劃算作為團購平臺,并且很快就占據了全國團購市場50%的市場份額。在2011年的時候,聚劃算的交易額達到了101億的規模。但是,就在聚劃算的交易額大幅度增長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一些淘寶的管理人員(即“淘寶小二”,又稱“店小二”)之中,出現了很多貪腐行為,而閻利民就是被抓出來的最重要的一只大老鼠。
2012年的4月,國內的一家雜志《IT時代周刊》曾經登過一篇長篇報道《淘寶腐敗黑幕調查》,這篇報道拋出一個論斷:當淘寶沒有干凈的小二、上下級之間互相握有把柄時,對馬云來說,反腐敗,淘寶亡,不反腐敗,阿里亡。這句話很像電影里1948年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的時候,蔣介石說的“反腐,亡黨,不反,亡國”。其實是一個邏輯。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時淘寶內部的貪腐行為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所以說,“互聯網技術天然地會推動開放和透明”是一個偽命題,我們需要警惕新的壟斷的形成。若沒有健全的監督機制,越先進的技術越可能成為腐敗和壟斷的工具。
六、馬云那些被風吹走的話丨你永遠無法確定自己的未來
馬云是中國所有的企業家里面最具演講能力的人,但言多必失。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馬云講過的那些已經被風吹走的話。
1、馬云食言之“進軍游戲”
馬云曾經講過,他今生今世餓死也不做游戲。甚至有一次,前總理溫家寶到阿里巴巴視察的時候,他對溫總理講過這樣一段話:“我們堅定地認為游戲不能改變中國。中國本來就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們都玩游戲的話,國家將來怎么辦?所以游戲我們一分錢也不投。人家投,我們鼓掌,但我們不做,這是我們的一個原則。”
但2014年1月,阿里巴巴宣布正式推出手游平臺,并表示要打破騰訊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
2、馬云食言之“物流”
為了扶持下游企業,馬云曾說過,阿里巴巴永遠不會做物流公司。然而到2010年,阿里巴巴就投資了一家叫星晨急便的物流公司——后來這家公司倒閉了。之后在該年年底,淘寶正式宣布,要投資1000億元做淘寶自己的物流平臺。
3、馬云食言之“退休”
2013年的5月,馬云宣布要正式退休。這在當時是一個全國性的重大新聞。當時很多媒體來采訪我,問我對馬云要退休的看法。我當時覺得馬云應該不會退休,因為這一代企業家,他們未來都應該像李嘉誠、像王永慶,繼續戰斗在第一線,直到倒在辦公桌前的。他們這一代人都非常相信列寧同志講過的一句話,叫作“戰士的終點是哪呢?戰士的終點是墓地”。
但在2013年5月,馬云就高調宣布要退休了,他甚至宣布了他未來要做的兩個產業——一個是教育,一個是綠色環保。
然而在5月10日的退休演講發布的18天后,馬云就投資組建了一家新的公司,叫作“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要啟動中國智能骨干網的建設,要支持1000萬家新型企業發展并創造1000萬個就業機會。
其實不止馬云,中國有很多非常著名的企業家,他們都講過一些被風吹走的、要重新吃回去的話。比如說任正非,當年有過一個非常著名的“華為基本法”,第一條就是“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但到了2014年,信息服務板塊在華為的整個業務模塊中是成長最快的一個模塊;劉強東說京東商城五年內不會涉足在線圖書銷售市場,在他講完這句話6個月后,京東圖書頻道就上線了……
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你永遠無法確定自己的未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