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深圳40年城市印記:從小漁村到智慧城市標題
從偏居華南一隅的小漁村,到雄踞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的國際性大都市,深圳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深圳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城市,“奇跡”的內涵不只有被稱贊的“深圳速度”,還有深圳從未停下腳步的城市變遷。
正如美國城市規劃學家沙里寧的觀點:“城市的生長,并不是單純的疆域擴張,而是傳承歷史創新未來的過程,使其煥發出全新的時代能量。
在歲月的洗禮中,深圳一直在進化,從定格了集體記憶的城市工廠,到重新激活生命力的舊城改造,再到無數創業者心潮澎湃的創新之城,深圳不僅是中國城市現代化的縮影,也是城市更新迭代的標桿。
就在深圳正是被確立為“經濟特區”的第40個年頭,乘風破浪的深圳有了一張新的名片——智慧城市。
01 中國的“巴塞羅那”
每每談到智慧城市的話題時,南歐的巴塞羅那常常被賦予特殊的地位。
2011年巴塞羅那開始謀劃戰略轉型,同時啟動了品牌營銷的系統工程,典型的動作就是每年一度的“巴塞羅那全球智慧城市展”。自此巴塞羅那成了全球智慧城市理念、模式、技術、項目的薈萃之地,并且為巴塞羅那的數字經濟創新與實驗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徹底走上了數字化轉型之路。
過去九年的時間里,巴塞羅那不斷輸出智慧城市的新理念和新樣板,最終被視為全球智慧城市的風向標。
其實中國的智慧城市浪潮絕不亞于歐洲,全球1000多個智慧城市試點項目中,中國城市的數量占比過半,深圳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根據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所發布的《第九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深圳連續多年位列第一;麥肯錫2018年為全球約50個城市在智慧城市領域發展打分,深圳同樣名列前茅。
意大利中歐數字協會主席魯乙己,曾將深圳成為中國智慧城市標桿并躋身世界一流的原因,歸結為兩點:
第一,作為1980年開始崛起的經濟特區,深圳沒有被保守和傳統束縛,從貧窮小漁村到全球制造業和創新重鎮的轉變,意味著在深圳一切皆有可能;第二,不同于歐洲城市對全球供應商的深度依賴,深圳擁有上萬家國家級高科技企業,包括華為、騰訊、平安、中興等科技或金融巨頭,本身就是智慧城市的策源地。
諸如新冠疫情之類的災難,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卻是檢驗城市韌性的契機,也是考驗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問卷。
當全球無數城市被迫停擺時,深圳讓外界看到了智慧城市應有的“抗疫力”。身為國內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在春節后有1200多萬人陸續返城,200多萬家企業等待復工復產,無疑是一場棘手的硬仗。從結果來看,人口流動頻繁的深圳并未出現規模性感染,20個行業在4月份已經實現正增長。
深圳在抗疫中的成功突圍,離不開“智慧城市”的科學謀劃。以平安智慧城市的復工復產指數監測平臺為例,基于電力、稅務、返崗等多維大數據構建了復產指數評估模型、經濟及企業影響評估模型,幫助政府全面掌握企業、行業、工程的復工復產情況,并對經濟及企業影響進行監測和評估,繼而科學制定幫扶政策,加速經濟重啟復蘇。
作為中國的“巴塞羅那”,深圳向世界傳遞了積極的信號:當不確定事件出現時,“智慧城市”已經成為人類的同盟軍。
02 用科技治“城市病”
“抗疫”不過是城市的小概率事件,智慧城市的初衷是為了根治“城市病”。
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師簡·雅克布斯在《美國大城市死和生》中給出過這樣的忠告:“設計一個夢幻城市很容易,塑造一個活生生的城市則煞費思量。”
到大城市去可以說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但大城市遠非夢幻中的城堡,擁擠的人口、堵塞的交通、污染的環境幾乎成了所有大城市的標配。城市規劃師們在落筆時需要考慮種種潛在的問題,智慧城市的建設也不例外。
深圳也有這樣的問題,確切的說每一次進化都是為了應付大城市病。而深圳最終找到的方法論,大抵就是“科技治城”。畢竟科技已經是深圳的城市底蘊,華為、騰訊、中興、大疆等毋庸贅述,就連平安這樣的金融巨頭也是被低估的科技主力軍。
1997年平安集團引入麥肯錫后,第一次提出了用科技變革體系的思路,利用IT技術實現了數據庫的集中;2000年平安建設了中國內地第一個統一的電話中心,后來成為金融機構的基本配置;2002年平安促成了改造金融流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用IT技術打通了前臺營業廳和后臺的數據運營;2008年平安的IT部門獨立成平安科技,如今將精力投入到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的科技創新研究中。
在深圳用科技治“城市病”的進程中,時常可以看到平安的身影:
針對大城市人口擁擠導致的亂象,平安智慧城市打造了城市服務智能平臺、BCID城市數字碼中臺、城市服務智庫AskBob技術中臺等服務,比如BCID已經對“i深圳”APP進行賦能,醫學住行、生老病養等均可在線上辦理,極大地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率;
針對城市中普遍存在的交通擁堵難題,平安智慧城市與深圳交警聯合成立了“數字交警聯創實驗室”,其中平安“輕微事故遠程處理平臺”可以通過視頻通話、手機拍攝等方式快速處理輕微事故,平均5分鐘即可撤離事故現場,民警的處理效率提升了40倍;
針對污染防治中最棘手的監管環節,平安智慧城市幫助深圳打造了基于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如果居民發現周邊存在空氣、噪音等污染現象,可以通過APP進行投訴舉報,系統會自動識別污染問題,并將投訴數據加密傳遞給相關部門……
一連串落地生根的項目背后,科技正用細膩的筆觸改變著城市的肌理,讓深圳迸發出勃勃生機。
03 “疊”一座智慧城市
需要警惕的是,科技是智慧城市的基石,但智慧城市不應該是科技的堆砌。
世界經濟論壇物聯網、機器人技術和智慧城市負責人杰夫·梅里特曾經如此評論全球智慧城市的現狀:“最聰明的智慧城市是那些將技術當作工具而非目標的城市,最愚蠢的智慧城市是在不了解自己實際工作的情況下推出技術的城市。為了技術而使用技術可能適得其反,甚至是危險的?!?/p>
智慧城市至今都沒有統一的定論,但從不缺少失敗的經驗。
有些智慧城市重技術輕模式,在項目中采用了前沿的技術,最后發現壓根行不通;有些智慧城市重設計輕建設,看似理想化的通盤設計,結果只能停留在圖紙上;有些智慧城市重數據輕應用,漫無目的采集了很多數據,卻習慣性忽略了應用的場景……智慧城市注定是技術、設計、建設、應用等多元融合的產物。
而深圳恰恰是一座擁抱多元化的城市,華為、騰訊、平安等智慧城市PATH格局中的三強都在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設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同于華為、騰訊身上鮮明的科技先鋒形象,平安屬于穩重的綜合性選手,早在“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之前,平安的產業布局就涵蓋金融、醫療、交通、房產等多個領域。憑借足夠的技術實力和實踐經驗,當智慧城市的序幕被拉開時,平安給出了“1+N+1”架構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第一個1是智慧信息或云平臺,屬于智慧城市的數字底座,涉及平安的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核心技術。盡管是金融起家的企業,平安集團過去十年的技術研發費用卻高達500億元,擁有了不輸于互聯網巨頭、硬件巨頭的技術能級。
第二個N是智慧化的應用場景,技術和需求的耦合才能創造價值,長于需求洞察的平安智慧城市已經推出智慧政務、生活、財政、安防、交通、口岸、教育、醫療、環保、養老等多個應用場景,并且可以隨著城市的需求無限擴容。
第三個1是平安的“城市智腦”,相當于給智慧城市裝上了“操作系統”,在打通城市數據的基礎上,搭建了一個供預測、決策、指揮、預防、應急的可視化指揮系統。智慧城市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先知、先決、先行的治理新范式。
做一個對比的話,平安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與阿里、華為、騰訊等玩家不乏思路上的不謀而合。
可能因為平安本身不是純粹科技企業,在技術和產品領域沒有沉重的包袱,對智慧城市的理解理性而務實:先厘清智慧城市的脈絡,既要滿足自上而下的決策,又要迎合自下而上的需求,然后將技術當作工具進行場景化改造,讓智慧城市在科技的數字底座下由點及面不斷外延。
沒有過度迷戀技術的深圳,避免了過程和目標本末倒置,最終在多元的場景中 “疊”出了一座智慧城市。
04 寫在最后
“不惑之年”的深圳,所擔當的除了改革開放排頭兵,在中國全面城鎮化的歷史轉折中,還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四十年前,城市的標志是林立的高樓大廈,鋼筋水泥被定義為城市化的標志;四十年后,我們對城市已然有了新的理解,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不在于有多少摩天大樓,而是城市的管理效率和市民的生活質量。
所幸,沖在智慧城市第一線的深圳依然精力充沛,在新基建的浪潮下踏上了未來城市的探索之路,正一步步邁向人們心中的理想都市。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