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二次元”,眼紅的品牌商
這段時間,想來是各個品牌同仁們最忙碌的日子——基本都做完2017年度營銷規劃了吧?
不知道大家在做年度方案時,是否被老板們/客戶們反復強調一個目標——快想辦法,贏得年輕人的心!快去看看二次元怎么玩,怎么才能讓二次元來買我們品牌?
如果說2016年是直播與網紅備受推崇的年份,2017年毫無疑問,將會成為諸多品牌逐鹿“二次元用戶”的年份。
為什么?有三個本質原因:
1、市場的主流消費人群確實在變化,年輕人在長大
任何一個野心勃勃的品牌商,都恨不得將全天下所有人都納為己有,腦子里不停地算計:假設全中國13億人口每人花1塊錢買我的東西,那豈不是一瞬間就能賺到13億了?
哪個品牌會甘心情愿的放棄年輕消費者呢?畢竟,“品牌洗腦”的最佳時機,就是在消費者年少時期。
而如何去定義年輕消費者?品牌必須要去為當今的年輕消費者尋找一個標簽,才好做所謂的“精準營銷”。
但每一代人在年輕時候的社會標簽,又都不太一樣,比如當年70后的主流標簽是“搖滾”,當年的80后主流標簽是“哈韓哈日”,如今的90后主流標簽是“二次元”。
2、二次元漸漸被大眾所接受,二次元的影響力在向大眾滲透
很多人可能都如我一樣,之前壓根不太清楚“二次元”的定義,這里先來普及一下常識,沒辦法,要針對這群消費者做營銷,必須要首先知道他們是誰啊哈哈。
根據各種百科的官方解釋,“二次元”名詞來自于日本,是從日本宅文化演變出來的,以動畫A、漫畫C、游戲G、輕小說N為載體,塑造出來的二維空想世界。與二次元世界相對應,三次元就是我們的現實世界,而2.5次元的定義更為玄妙,如下。
圍繞ACGN這4大“二次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無數年輕用戶——據說當前已經2億人左右,男女比例4:6,其中,60%以上為90后,30%為00后,剩余的是最早一批接受歐美日本動畫的80后。95后成為二次元用戶的主流。
3、經濟危機時期,品牌更想要精準營銷
經濟大勢好的時候,品牌有更多預算,可以更肆意揮灑在各個平臺上做大而化之的整合營銷,且對KPI的考量更為放松。
而如今的品牌,很多都是捉襟見肘,不得不去琢磨一些精準到用戶的營銷,能夠精準帶動直接且即時的口碑與銷量,對KPI的考核非常緊張,甚至已經超越了營銷行業自身的發展階段。
比如很多品牌都想要知道:到底一次營銷能帶來多少新的消費者?這些新消費者又是被哪個具體的營銷觸點所打動?直播真的能帶來更多轉化嗎?官方微博微信真的能招新嗎?能招募多少?
但坦白來講,即便是發展歷史最為悠久、最能體系化評估的電視廣告,也只能提供“到達率/覆蓋率”的KPI,無法告知,能夠帶來多少心消費者?這是整個行業的發展現狀。品牌就不要再為難自己的市場部了,真的無法量化,最多只能憑借感知、經驗來進行大致判斷。
那么顯然,如果僅憑感知和經驗,凝聚力非常強的二次元用戶,顯然符合品牌對精準營銷的期待——更集中的人群,更愛分享的特性,更愛花錢的消費意愿。所以,沒有品牌不眼紅“二次元”。
但是二次元營銷是任何品牌都能做的嗎?怎么做?
早前的LV請二次元虛擬明星雷霆來做代言人,引起軒然大波。肯德基的花式直播吃炸雞、小米在B站開掛的官方營銷,六神花露水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營銷,都讓行業內部人眼饞。
LV運用虛擬明星雷霆做代言人
肯德基的花式直播吃炸雞
小米在B站上從無心插柳到主動營銷
與二次元文化天然有聯系的品牌,自然可以做。但是如果沒有天然聯系的品牌,如何做?或者該不該做?
這就涉及到一個品牌的根本策略:到底要不要針對年輕用戶做營銷?
奢侈品牌比較糾結,一面高高在上的端著,一面又舍不得樂于愛花錢的新新人類,所以偶爾想要嘗試更為大膽的二次元營銷,但總是小心翼翼。而且往往吃力不太討好——質疑者首先來自于既有用戶,怎么感覺LOW了?在我看來,這與二次元當前的發展階段相關,倒不一定是二次元營銷本身的策略錯誤。
大眾品牌顯然更為活躍,無論自己的核心定位是不是年輕人,都想提早在二次元世界中跑馬圈地。這已經不是大是大非的品牌策略問題了,而更像是一個品牌內部運營的政治決定:無論想沒想明白,先跑馬圈地要緊。
但具體怎么做二次元營銷?
迄今為止的玩法,還是這三板斧:硬廣投入、軟性內容植入、活動贊助。
但這與傳統營銷有個本質不同——做二次元營銷,必須要非常了解這群人,必須要非常熟悉這群人的語境,切不可生搬硬套“惡搞”那套,否則就容易出現“蜜汁尷尬”。畢竟,彈幕時代,用戶是實時反饋的,而且是品牌很難刷量,也剎不住的。
大家可以自行上B站廣告區看看最新的廣告,排名前幾名的王老吉、華為、Innisfree的廣告,彈幕可以告訴你,年輕用戶是有多實誠,讓你想裝都裝不下去。(當然,必須指出,B站營銷僅僅是二次元營銷的一小部分。)
如果,一個品牌還不夠了解二次元的語言習慣與思維特點,就盡量不要輕易嘗試專門的二次元營銷,不要輕易出品任何官方的二次元營銷的素材,就老老實實做個傳統的廣告內容,即可,譬如華為。
尼爾·波茲曼曾經說過一句話——媒介即隱喻,而隱喻創造了文化。
時代雖然在發展,在人類社會的本質規律依然不變,媒介的本質也并沒有變化。無論是傳統的媒介,或者是二次元占主流的新媒介形式,本質上,都是一種隱喻,而這種隱喻,又在創造一代又一代人獨有的文化。
《人類簡史》通篇到最后,其實都在談論一個詞“Fantasy”,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個Fantasy。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區分人的,也還是不同的Fantasy。
不同的媒介形式,是在承載與創造不同的Fantasy。當我們不屬于、或者不認可某個Fantasy時,是無法真正浸入這個族群的。這大概就是早些年二次元世界最流行的QQ簽名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營銷這個行業,本質上,也就是在經營Fantasy。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麥青雜文鋪(ID:mqzwp2015)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