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下沉戰爭,進入了「萬店」新門檻。
下沉,打了三年。
那些基礎邏輯,已經無需多解釋,因為早已變成了一種常識。
三年后的今天,我們討論下沉討論的是什么?
我想,從更高的格局來說,我們一直在尋求具備【高復制性】【無邊界】及【更輕】的模式的存在。
這種模式到底是個啥東西?聽起來很diao,但好像看不見,摸不著。
畢竟在下沉市場開店還是比較好理解的。無論是奶茶店還是便利店,都有跡可循。但這些都不具備【無邊界】和【更輕】的特色。
要說到【更輕】,認知里就是基于互聯網的應用。拼多多,抖音,快手好像都是。但線上的流量已經進入飽和,流量非常昂貴。新的應用也沒有合適的場景可以殺入。
【線上】和【線下】產生了巨大的割裂。似乎沒有基于下沉對兩側都打通的case能夠一瞬間浮現到腦海。
華萊士,蜜雪冰城干到萬店,某種程度上,基于的是過去下沉市場的競爭窗口空白,快速跑馬圈地,同時本身極其適合下沉的業態。但是大致上依然是【線下邏輯】的擴張。
去年,披著互聯網外衣的OYO一直風頭無兩,最后還是沒有真正站穩。核心問題還是沒有控住命門。因為最后店家們發現他的互聯網化,其實沒有改變什么,既沒抓到流量,也沒真正賦能什么。
但OYO的思路出發點是非常正確的。依托互聯網,來打破過去純線下無法突破的瓶頸。
很明顯,三年下沉戰爭后,萬店即將成為全新的門檻。各行業的頭部們都在可見的時間段里會越過這個數字。
他們中有一個符合前三段的推導,博采眾長,異軍突起。他就是蘇寧零售云業務。
很多人以為零售云是蘇寧小店,其實不是。
他在下沉市場的C端展現的是一家家【蘇寧易購】的門店,但這個門店明顯有別于一線城市的超大店。
三年,已開出6650家,并向萬店迅速靠攏。預估2021年底,突破12000家,3個30億規模省份,4個20億規模省份,11個10億規模省份。
他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他的思路是盤活存量資產。
其次,他不是簡單的貼牌加盟。而是提供了個體店沒有且需要的東西。
第三,具有別人不具備的核心優勢,且無法攻破。
第四,他是數字化的底層邏輯,根據下沉市場實體定制,融合而生的。可以理解為【shopify+saas+供應鏈+服務運營支撐】
第五,堅持利他主義。
以上五點,都很重要。互相形成我們評估其價值的基本盤。
我們一條條來解讀。
第一,盤活存量資產。縣城有大量的存量門店,截至目前大概各類門店加一起還有40萬+。過去由于經營壓力不是很大,門面房可能還是自己的,夫妻自己經營不需要雇人等等原因,一直活著。但今年在疫情之后,加上各種大型企業的下沉,開始快速接納加盟到大體系的模式。
縣城的實體店到底問題出在哪?
1、信任門檻過高。
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一家新開的店可信賴度是極低的。東西賣的是不是正品?發貨速度能不能保證?配送和售后是不是完善?
2、品類單一,品種稀缺
對比線上電商動輒上萬且不斷更新的SKU,且可以無限擴容,一家實體門店的承載力永遠是有限的。
3、存量市場太小
縣城的存量人口規模無法支撐一個高端大型店。
4、運營資金壓力巨大
因為流動性偏低,所以資金周轉率低,而周轉率高即使毛利低,年化利率也未必低。
基于以上,他們需要為他們解決問題的平臺。
我們來看第二條。
他不是簡單的貼牌加盟。而是提供了個體店沒有且需要的東西。
如06所分析的痛點。他們需要的東西如下:
首先門頭從一個個體店換成【蘇寧易購】降低了用戶的信任門檻。其次運營上配置了38個大區,根據地理位置分布,幫助門店提升業績。
提供一整套系統,你可以理解為是整套進銷存+營銷管理獲客系統。這些是一個小門店不可能自己負擔和擁有的。
同時,系統的背后,是海量的SKU的接入。一個縣城的店,由于客流量和成本的關系,絕不可能什么產品都放一個樣機。現在可以通過一臺電視,就可以【虛擬出樣】了。這就是供應鏈的賦能。
而蘇寧基于線下大賣場幾十年深耕的物流體系,能夠保證賣出去的東西,用最快的速度到達用戶的家中。
注意:電商在三四線的3C等品類中,并不是最核心的購物方式,是一種補充,并且可能在很長時間里都是如此。電商平臺的倉儲布局網絡沒有蘇寧那么細。
同時金融賦能,讓小B能夠更好地周轉。其中包括了"借貸",以及結賬體系等等。
對于傳統的門店來說,銷售邏輯是“進貨-下單-拿錢-出貨”,成本先行,利潤后收;但是在蘇寧零售云這里,銷售邏輯直接變成了“下單-拿錢-線上出貨”,門店只陳設樣機,不需要倉儲壓貨,等于用買家的錢進貨,到手直接就是凈利潤。
第三,具有別人不具備的核心優勢,且無法攻破。
廠商資源,是一天兩天建立的嗎?不是。廠商的配合的本質在于【規模】對于后進者,往往解決不了這一絕望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物流網絡,是一天兩天建立的嗎?不是。比如,下半年實現縣一級次日達。這個和大城市次日達不是一個概念。
規模效應。因為規模會帶動更多的加盟商,而更多的加盟商會讓廠商更配合,廠商更配合,就可以做出更多C2M的產品,就有更多的利潤。它對上下游都有好處,且能黏住上下游,從而形成了鏈條。
邊際成本遞減。由于系統投入,哪怕只有一家店,你該開發的都得開發,一分不會少。故而隨著門店數的快速上升,我們可以看到邊際成本迅速遞減。又因為和過去純互聯網燒錢買流量的模式不一樣,其門店即可獲客,故而已產生正向現金流。
第四,他是數字化的底層邏輯,根據下沉市場實體定制,融合而生的。可以理解為【shopify+saas+供應鏈+服務運營支撐】
以上,可能你沒搞明白是啥。簡單的來說,shopify就是海外市場的一個讓你創建自己的直銷網店的平臺。但是因為中國市場習慣的不同,自營網點并不是主流,故而關心的人也很少。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的縮寫名稱,意思為軟件即服務,即通過網絡提供軟件服務。
SaaS平臺供應商將應用軟件統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客戶可以根據工作實際需求,通過互聯網向廠商定購所需的應用軟件服務。
以上兩個,在中國都不是很大的生意。為啥?因為,在中國,你需要控制住物流(也可以理解為是供應鏈)+人流(依托人流做服務運營)+資金流,你才是大買賣。
所以擁有了這些,再疊加這個,你就給你自己找到了最大的應用場景,你就能夠跑起來。但是如果你給別人做,那就是涼涼。
第五,堅持利他主義。一門生意,分成若干個【節】,每一個節,都有自己該拿的錢。賺好自己的錢,甚至幫別人多賺點,讓點出去,歸根結底是附著于冷冰冰的純技術和純體系之上的東西與理念。
基于以上,我們大致梳理清晰了三年下沉戰爭,他是如何取得迅雷不及掩耳的成功的。
那么,下一步呢?
于無聲處聽驚雷。變革不是發生在喧鬧中,而是在某一個驚醒的時刻才發現世界已然天翻地覆。
我所理解的【零售云】,并不會停留在【家電】這個品類中,其實它是通過蘇寧最強的家電品類優勢,完成了底層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網絡的搭建,完成了盟友的教育,他就可以向更多品類去衍生,尤其是高頻的,還能進一步補足家電這個低頻品類的短板,使門店的盈利性更強。
【云】之所以強,是因為它的無限擴張性和包容性,這是賦能的前提。
比如,向家居品類的擴張。
本質上來說,家電和家居有很多相似處。比如:都很低頻。都希望一站式解決。相比之下,家居產品,大家更希望看到實體,更需要線下溝通。都想省事一次完成。
2020,我們站在了一個拐點上,它是上一個周期的巔峰,也是下一個周期的起點。一切的邏輯正在發生切換。
但是仍在分區域,分層次地逐步切換中。如果你的事業抉擇,暗合了產業周期,就是時來天地皆同力。如果反了,就遠去英雄不自由了。
所謂順勢而為,并不是瞎猜和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本質上是科學的判斷。
是貨幣,地緣問題,政策,產能,供需,這一些的組合。才組成了真正的勢。
而我們一生,應該做的,并不是瞎努力,其實就是四個字“順勢而為”。
三年下沉戰爭,進入了【萬店】新門檻。
而這一切的本質依然是順勢而為。
<end>
本文作者:沈帥波
湃動品牌戰略咨詢 CEO
一個立志用真誠的文字記錄商業文明跌宕起伏的人。
轉載請后臺回復轉載,未經授權,違者必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