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音樂戰場:從「聽音樂」到「用音樂」
2020騰訊全球數字化生態大會云上召開,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表示,“數字優先”將是構建未來經濟,從事產業發展的必選道路。
其實,在當下多個傳統領域,產業互聯網已經出現這樣的變革——傳統產業通過數字技術供給、云服務平臺來提升效率,在未來創造更大受益。
“未來經濟”已不是未來。當下發生的一切,都是未來的基礎。
產業互聯網藍海已現
2017年,深耕B端音樂整合服務領域多年的愛聽卓樂正式加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TME”)。同年,多家數字音樂商用版權交易平臺相繼成立,國內數字音樂正式進入商業化起步期。
經過長達三年的探索,市場雛形初現,問題也接踵而至,原有的服務形態逐漸無法滿足企業快速增長的多元化需求。此次愛聽卓樂推出云端數字化音樂整合服務品牌卓樂云,是音樂產業數字化的升級,也是時代潮流的必然趨勢。
過去20年里,如果說消費互聯網時代已完成了對C端用戶生活的深度改造,給人們的消費習慣帶來了巨大改變,那么隨著流量紅利漸衰,互聯網迫切需要一片能夠持續增長的藍海。
自2018年騰訊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宣布成立以后,人們看到了產業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風口,無數互聯網巨頭將目光投向這片領域,紛紛將發展的重點從C端轉移到B端。百度ALL IN AI,阿里布局新零售,京東發布京東智聯云,美團也開啟了B計劃。
隨著應用場景越來越復雜,互聯網加速迎來“云時代”。7月29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云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過去十年間,國內云計算市場從十幾億增長至千億規模。各類云平臺相繼出現,將軟件、硬件、平臺等資源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使用者,為企業提升效率、占領市場提供新生動力。
云服務的落地,讓越來越多人開始相信,互聯網的未來將以供給側為核心,為傳統行業帶來新的變革。云計算應用從互聯網行業向政務、金融、工業、醫療等傳統行業加速滲透。云服務中依然存在很多顆粒度更細的垂直行業領域,潛藏著亟待開發的紅利。
愛聽卓樂新此次發布的云端音樂整合服務品牌卓樂云,便是云時代的產物之一,標志著音樂產業數字化的提速,也意味著,版權大戰后沉寂許久的音樂行業,即將開啟一場新的逐鹿。
音樂需要產業互聯網
以卓樂云所服務的音樂產業為例,公開數據顯示,中國音樂版權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18.4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9年的240.6億元。市場規模逐年增長,意味著仍有大量需求未被滿足,B端音樂產業存在著巨大商機。
從上游版權方看,國內版權管理較復雜,雖然有相關法律出臺,但因發展迅速行業環境整體難稱完善。前兩年,從業者高喊“看得見的IP和看不見的錢”,直指音樂市場版權混亂、音樂人難以盈利;同時,部分版權方缺乏規模效應,與企業溝通不足,也難以打通版權銷售通道。
從下游“用音樂”的企業側看,企業有需求,也有意識和意愿為版權付費,但由于商用音樂的版權過于分散,他們不知道應該去向誰溝通與支付。音樂不同的使用場景,可能會歸屬于不同的版權方,企業的音樂版權采購,是一個較繁瑣費時的過程。
同時,現有ToB音樂授權的方式還不夠靈活,很多時候為一次性買斷,企業要為一首歌曲的版權買斷支付高昂的費用,這樣等于將風險全都集中在企業一側,不適用于大規模的商業合作。
隔行如隔山。越來越多企業誕生「用音樂」需求,但無所適從,不知從何處發力。
在B端需求下,音樂整合服務品牌順勢而生。類似的模式在國外很常見,版權方會將版權授權給分發平臺,分發平臺再將音樂版權授權給下游B端企業使用,版權所有方和分發平臺都能從中獲取一筆費用。
例如美國知名的版權交易平臺Audio Jungle,一年前的銷售額便已超過5億美元,而全球最大的音樂授權平臺Songtradr,價值也獲得資本認可,在去年3月宣布完成1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并收購音樂授權代理公司Big Sync Music進行跑馬圈地。
而在國內市場中,音樂整合服務品牌也得到進一步升級。在愛聽卓樂新發布的子品牌卓樂云里,針對IoT智能硬件、汽車、手機等B端企業有了更成熟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為企業級用戶提供云端音樂整合服務,提高企業使用版權音樂的效率。
此前,愛聽卓樂一直致力于深耕IoT智能終端場景,今年五月,與當貝、酷狗音樂達成戰略合作,為其提供音樂整合服務,共同推出專為智能大屏電視定制的音樂app—當貝酷狗音樂。
如今,這一服務成功上“云”,意味著有「用音樂」需求的企業,可獲得更加成熟的解決方案、標準化的音樂授權流程及專業的內容運維服務。這場音樂領域的產業變革,有望彌補數字音樂版權在B端專業服務上的空白。
從「聽音樂」到「用音樂」
縱觀音樂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過程,實則是音樂需求從「聽音樂」到「用音樂」的轉變。推出卓樂云,是TME與愛聽卓樂共同加碼「用音樂」市場的決心,和數字音樂市場發展規律相符。
2015年,國家監管部門首次將音樂作為重點治理領域,音樂版權概念走進了公眾的視野。人們發現播放器里能聽的歌越來也少,有時要碾轉好幾個平臺。
行業端的反映則更強烈,TME、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開啟了長達三年的版權戰,直到國家下場勸架,TME和網易云音樂達成互授版權的共識,版權戰才稍稍降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三家的競爭讓版權采買費用水漲船高,原本數千萬的代理權被炒至上億,錢全進了幾大唱片公司口袋里。
與高額的版權采買費用不匹配的,是國內用戶極低的付費意愿。
2020 Q1財報顯示,國外音樂流媒體巨頭Spotify月活2.86億,付費用戶數為1.3億,45%的付費率,相比之下,騰訊音樂的訂閱付費用戶率僅為6.5%。這樣的營收模式并不算理想與完美,但提升用戶的付費率,仍需要漫長的市場教育過程。與其在產業鏈下游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成為上游,向ToB市場發力。
「聽音樂」競爭激烈,而「用音樂」的市場卻仍然廣闊。開展B端音樂整合業務,能夠進一步發揮內容長尾價值,提高營收能力。如今,愛聽卓樂打造卓樂云,繼續發力B端音樂產業,足以看出TME加碼數字音樂領域B端布局的決心。此外,愛聽卓樂還宣布了2020年下半年將以IoT智能硬件為重要戰略方向,與更多的B端企業共同滿足C端用戶的音娛需求。
目前看來,用戶側格局基本已定,再競爭下去,恐怕收益不一定高于成本。因此,互聯網音樂巨頭都在加緊腳步,從上游占據版權分發的優勢站位。一旦成功,整個數字音樂領域很可能會江山易主,不再完全由傳統唱片公司主導。
長遠來看,隨著版權分發平臺的成熟,版權環境也會越來越好,數字音樂的使用場景將得到持續拓展,「用音樂」市場也將快速擴張。可預見的是,這片市場很快就不再是“寧靜平和”之地。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