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離開一線就走下坡路
時常聽到身邊的人說,人生的目標就是40歲、45歲或者50歲后不工作,財富自由,開始享受生活。
我也會憧憬這樣的生活,所謂財富自由就是你放在銀行的錢的利息都用不完,不在為了高品質的生活低三下四或者忍氣吞聲,想干嘛就干嘛,或者想不干嘛就不干嘛。
前不久看過一個類似段子的故事,也不知真假,有人年輕輕就過上財富自由的生活,結果早早得了抑郁癥,我相信現實社會中有這樣的例子存在。
去年夏天經朋友介紹,有一家國內服裝上市公司找到我們,希望我們在如山倒的負面輿論中救一救他們,我們可能是他們最后一根稻草了。
大致情況是這是一家幾年前特別輝煌的服裝企業,在A股和香港都上市了,但這幾年市場劇烈變化中,反應太慢,直接被拖垮了。
為什么?創始人離開一線去做其他事情了,聘請了兩個CEO來管理公司,結果變成了這樣了。
最后創始人不得不回來解救,但可惜積重難返,今天再看看這家公司,已經萬劫不復了。
我對這位創始人印象深刻,創立一家企業真的不容易,曾經有幾次吃飯長談,聽他講述如何發家的,如何走出農村,一步步成為上市公司老板的,最后這結果非??上?。
這就是商場,這就是人生。
中國的企業,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生意,大多數的現實是老板必須在第一線,一離開第一線就會出現大問題。
在我眼里培養接班人和自己做業務一樣難,大部分老板知道如何做業務,但是培養接班人就很弱,甚至不甘心培養接班人,一直拼到自己快掛了,但是人終究要遵循生理規律,不服老是不行的。
你看拜登之前做過8年副總統,已經78歲了,現在要么打瞌睡(瞌睡喬),要么就是犯糊涂,所以特朗普無論做的多差,至少美國白人選民還是會選擇他,畢竟選擇一個失智的老人做總統比選一個生意人更可怕。
義烏的指數已經告訴了我們最終的結果了。
說回來,中國的生意人和老板們自己賺錢都是高手,但年紀越來越大,最后力不從心時,找個家族信托打理錢,幾代人吃喝不愁,可企業怎么辦?
新希望的劉永好和劉暢父女看起來已經很好的交班了,至少看起來是的。
張康陽至少接手了國際米蘭,看起來也挺不錯的,公關也做的好。
但這些是少數中的少數,我接觸到的大部分還是創一代在頂著,甚至到70歲了還不離一線,孩子也差不多40歲了,就是不放心。
冒風險肯定是有的,但是遲遲不接手,風險更大,總是需要試錯的,創一代也不總是事事都對,都是成功的。
這和中國的家庭教育有點像,在我們的周遭存在大量的巨嬰,心智幼稚,甚至害怕面對社會,習慣躲避。
今年5月,我就親身經歷一次尷尬的場景,某創一代和我們交流可能的合作,想給自己的兒子打造IP,讓他以后更好的接班,當然是不是打造人格IP沒有絕對答案,沒有對錯,但她兒子當著我們的面(至少我們也是客人吧)直接在飯桌上懟他母親,當時我特別怕他動手,好一頓尷尬,可見平時脾氣有多大,40歲的成年人了,在我眼里和孩子沒啥區別。
我們這個國家發展起來不過三十年,很多老板甚至剛剛才富起來,應該再過十年才會想到接班,第一選擇還是自己家人,其次才是職業經理人,這是一個和創業一樣重要一樣難的課題。
我有個建議,如果真的家人接不了班,也沒有可信的職業經理人接班,要么主動讓出股權,讓有能力的人成為主人之一,要么干脆關掉或賣掉企業,能建立一套穩定收錢的機制其實也挺好,不必追求什么百年老店。
你看看狗不理,百年老店又如何,品牌早就被加盟商給糟蹋光了。
當你累了,身體吃不消了,或者對生意沒有興趣了,做好財務安排,投資收益和利息夠你高品質的生活,不是挺好的么,尋找一個有樂趣的方向,輕松一點,打發人生余下的時光,不枉費來世界走一遭。
這也是為什么有點錢的,有點權的,有點地位的人最后都或多或少需要寄托信仰的原因,因為現實社會太浮躁,沒有答案,只有從玄學里找到依靠和解釋。
結論:要么選擇放棄所謂的事業去享受人生,要么選擇和大家一起分錢,讓他人也賺到足夠的錢順帶給你賺錢養著你和你的子孫,要么你就死扛著,像李嘉誠、巴菲特一樣有長壽且不糊涂的身體。
能激流勇退且順利交班的人不容易,有大智慧。
下一篇見,朋友
歡迎加微信,說明身份
入虎哥群交流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