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傳也能意會,才是品牌
上周日和老朋友一起喝茶,席間我們聊到品牌,提到喜家德水餃,他說這水餃真厲害,吃了一次就記住,并且以后別的水餃都看不上了,就是覺得不如喜家德。
你看品牌的力量多強大。
但這強烈的品牌認同是廣告的作用么?
我以為廣告的作用有限,更多的是體驗之后對產品的認可,今天這個時間節點,產品是營銷的核心應該沒有人不認同,沒有好產品的營銷就是空中樓閣,賺點快錢也許可以,事業就算了。
今天這篇標題我想聊一個話題,什么是品牌?
我想到了一個老詞,所謂言傳和意會,我們經常用在這樣的場景里,比如“這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一個品牌是不是占據你的心智, 在你擁擠的心里立足,就看當你在需要消費或使用這個品類的產品或服務時,第一時間是不是條件反射般的想到這個品牌。
品牌的言傳重要,意會更重要。
當我們具象的描述喜家德水餃,會提到餃子的外形獨特,特別有筋道的面皮,服務也還不錯等等,這是言傳,在廣告、在店頭以及自己品嘗完后里或多或少可以接收到這些信息,如果這些信息和自己的感受吻合在一起,就會形成莫可名狀的意會,之后你和朋友說這個水餃真的值得一嘗,嘗完立馬就和大娘水餃、傳統東北水餃高下立現,甚至提到這個品牌就是一個有共識的標簽化的認知——好吃。
對一個水餃品牌來說好吃看似是最樸素的評價,卻是最難得的,也最真實,有這兩個字評價足矣。
在上海,每個人每天從早上睜眼到晚上閉眼睡覺,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舌頭嘗到的、鼻子聞到的有幾百上千次品牌信息,大部分你會忘記,或者只有淺淺的記憶,你可以把這些品牌信息的傳遞概括為言傳,但能讓你形成條件反射般的記憶,以及成為你推薦、分享和深愛的品牌其實不多,能做到的就是做到了品牌的意會,已經不需要太多的信息傳遞,早已深埋于心。
比如可口可樂,哪怕你有一段時間沒有看到廣告和品牌信息,也不會妨礙你對這個品牌的自我理解,比如在你習慣的場景里就是覺得需要來一杯可口可樂。
比如蘋果,經常性的信息傳遞和牛逼的產品帶來的意會就是最新款手機上市,終于又有東西可以送客戶或者老婆了,或者自我犒賞。
比如巴黎水、依云水或者圣培露,就是需要在一些需要裝逼、體現身份的場合喝,或者當你看到這幾個品牌放在桌上,就會有一點點那種難以名狀只可意會的感覺。
比如海底撈、巴奴毛肚火鍋、一點點、喜茶等等,大量的多次的信息傳遞,以及朋友分享,加上自己消費后的感受,通過時間的累積,會形成你自己對品牌的認知,這個認知基本上和其他人是一樣或接近的,是有共識的。
比如順豐,當你快遞重要物品,需要更優質服務的時候,這是你的首選,但這個品牌在平時的廣告中未必強調這些,你對順豐的信賴感是全方位的,廣告的言傳是一部分,產品本身是關鍵。
我理解的品牌是有層次的,淺層來說任何有名字的、有符號的都可以叫做品牌,但這只是做到了文字、畫面和聲音的傳遞,也就是所謂的言傳,能深入人心的,值得推薦的,被人尊重的,最終成為共識和信仰的品牌并不多,也就是提到品牌無須多言,通過意會就有共識。
這個有點和我以前提到的生意人和企業家的關系有點像,大意就是生意人很多,成為企業家的沒多少。
今年我有幸見過很多不錯的品牌,有一些剛剛走過企業的創業階段,開始深耕企業管理和品牌建設,有一些已經是老品牌了。
有一些企業的品牌你看完沒有感覺,就是個符號,沒有聯想,沒有所謂好感當然也沒什么壞感。
有一些做的不錯,比如網紅品牌,提到它就有畫面或者共識。
當然想成為經典的品牌比如可口可樂、蘋果、海底撈等等,還需要一個條件——時間。
就算時代如何變化,傳遞的信息如何迭代,品牌內核是不會變化,所謂占據心智我理解也就是讓品牌可以意會。
這可以通過一遍遍叫賣式的口號式的廣告,比如分眾,可以通過文藝的、打動人心的創意感染年輕人,也可以通過名人的背書和代言打動你,檢驗這些言傳的行為最后的效果就是有沒有形成共識,還是隨著時間推移像風一樣自由飄散,沒有留下一點來過的痕跡。
在廣告圈經常會提到這么一個詞——自娛自樂。
遠離自娛自樂,了解你的消費者,占領消費者的心,這是最終目標。
不是有個logo就是品牌。
讓言傳變成意會,方成品牌。
下一篇見,朋友們。
歡迎加微信,說明身份
入虎哥群交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