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做不好創意?因為你不會提問
來源:飛機稿(微信號:feijidagao)
作者:蒙古大夫
數英已獲得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出處
一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熊孩子來找我,想批發些愚人節的Big Idea。他在微信上問的第一個問題是:
你覺得用電腦的時候有什么痛點?
納尼?我當時就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發。這個問題在我的腦海中快速的跑了800多圈兒,都沒有找到停車位,因為一下子真想不到用電腦的痛點是什么。于是試探性的回了一句:
電源?
熊孩子說不對,除了硬件,你覺得用電腦的時候有什么痛點?
除了硬件……什么是電腦的軟件?widow’s 寡婦的操作系統?還是word我的ppt?好像沒什么需要吃藥的痛點啊。我說沒有。
熊孩子估計很生氣,應該會覺得我這種大夫態度冷漠,一點都沒有懸壺濟世的慈悲心。
我說你這個問題太大了,這么做消費者調研,800年也找不到答案。你先說你到底要干嘛,我看看你這個問題該怎么回答。
熊孩子說我要給一個電腦醫生的app想個創意,所以先要找到消費者食用電腦的痛點。
我說那你得加限定條件,要不消費者沒法想。
熊孩子說我有條件啊,“除了硬件”。
我嘔了兩公斤血,扶著沙發爬起來說,這不叫條件。我所謂的條件是:工作,學習,娛樂,還是更具體的,逛淘寶,看電影,打游戲,寫ppt……
然后就聽見熊孩子摔手機的聲音。
二
你看,以上雖然是一個有部分虛構的事實,但基本上就是很多孩子做創意時的縮影:基本上好像大家都知道要找消費者痛點,但根本不知道怎么找。
不給消費者任何的限制和引導,用一個海闊天空的問題來提問,是菜鳥們最經常做的事。你覺得白領在北京生活有什么痛點?你覺得共享單車有什么痛點?你怎么看中國奶粉?你怎么看國產手機?這些問題我們把它稱之為“提問的哥斯拉”,是個怪獸,太太太TM巨大了,消費者看一眼就要暈死的節奏,還怎么能理智思考?
所以提問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小,不要一上桌就想著憋一把清一色一條龍。從一個消費者的生活經驗、消費場景切入,誘導他說出自己的個性化體驗,然后從這些個性化體驗入手,提煉出具有一定群體共性的問題,再做進一步求證,橫向跟其他調研樣本進行比對,交叉感染多次,說不準就能有想要的那個答案出現。
這里面有一個奇葩的邏輯陷阱。你做調研往往是為了找到那種最具有普適性的消費痛點,但實際上最后你會悲哀的發現,找出來的思維痛點,不過就是個常識而已,已經被其他品牌用過800多回了,甘蔗都嚼成沫了,你拿著這個痛點做創意,大多數時候也都沒什么用。所以很多時候,那些少數派報告,一些沒有被過度開采的痛點,反而能成為你創意的救命稻草。
調研的重點關注對象,是那些不一樣的聲音。
三
那怎么能把問題變得小而性感,讓消費者有愿意跟你繼續搭訕的欲望呢?先要盡量少吃“無提示情況下提及”那種藥。然后就是分類。
你看很多小區動不動就拉個橫幅,小區是我家,環??看蠹遥÷犞嗝磁1频母哒{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一個詞,但我咋參與?不知道。但把環保具體到垃圾分類,塑料的給塑料,廚余的給廚余,凱撒披薩的給廢紙,環保這項偉大事業,就向所有普通人敞開了大門。
提問也是如此。作為一個30多歲的老男人,現在還沒有女朋友,你覺得是因為1沒房沒車丈母娘只能叫阿姨2沒時間談,男人要以加班為午夜伴侶3已經有了男朋友……你看,當你自己先窮盡一些可能性,做成選項,消費者在參與答題的時候,就會覺得毫無壓力。
而分類的技巧,則是一種中學政治課本上講過800遍的邏輯思考方式:先分內因還是外因。內因的話,是主觀的(不想找,不喜歡女的)?還是客觀的(長的丑,年紀大)?外因的話,是工作生活學習娛樂那些具體的場景?反正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剝開你的皮,挖出你的心。
四
既然是一項挖心的工作,就要提防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機制。
當你正兒八經去做一次調研的時候,消費者也許未必會說出真實的想法。而且這種下意識的自我保護,不一定就是美化自己的行為和動機,也有可能一部分人就是為了惡搞,故意表現出一個扭曲的狀態。
這個BUG并不能通過匿名這種方式就可以修復。所以,在調研的基礎上,去看電商上同類產品的評價,是一個非常有必要、我甚至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比調研還要靠譜的做法。
當你看完幾百條差評之后,你大概就能知道這個類型的產品,行業普遍的痛點是什么了。而且不管你商家自己宣稱的核心賣點是什么,消費者最關心的那個產品賣點,會赤裸裸的在評論中體現出來?;谶@些評論,再來制定你的訪談計劃和內容,可能效果會好的多。
五
正確的提問,得到正確答案的幾率就會變大。
很多人在評論創意好壞的時候,標準很感性,炫酷不炫酷,屌能不能炸天。這其實是不完整的。廣告的創意都是為了治病騙人哦不是治病救人而存在的,它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就是解決產品和品牌的問題。我們提問,就是希望我們找到的那個答案,有用。有用與否才是判斷創意好壞的第一標準。而不是顏值。
2004年的時候有一部特別好玩的科幻電影,《i,robit》,片子中的機器人發明家離奇死掉了,死前留下了一段影像線索給威爾史密斯,能解開死亡之謎——但前提是,你需要提出正確的問題,才能獲得正確的答案。
所以,學會正確的提問,是做個好創意的第一步。
今天就是這樣。歡迎不正經的貧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