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周期下的媒體行業:5G和AI探路新趨勢
對媒體業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悲觀派認為人工智能正在摧毀傳統媒體殘存的基礎,媒體業的靈魂從“寫作者的情懷”讓位于“工程師的嚴謹”;也有樂觀派認為人工智能正在將媒體變成一個全新的內容產業,直接從手工業階段跨越到流水線大工業時代。
這些都還只是人工智能敘事體系中的討論,當整個社會都開始進入到新基建時代,媒體業又將何去何從?
9月27日的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技術論壇上,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就媒體業的危與機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任何變革和進步的出現,都離不開生產力和產業的深入融合,站在產業智能化的視角上,媒體業的變與不變逐漸有了清晰的答案。
被深度改造的媒體業
媒體業被AI、5G等新技術的改造,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早在2016年阿爾法狗爆紅之前,機器人寫稿的話題就在媒體業形成了激烈的討論。盡管人工智能成為現象級的社會焦點后,媒體業并不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卻成了被人工智能改造最為深入的領域之一。
確切來說,人工智能代表的新興技術早已在三個層面對媒體業進行了重構。
首先是內容分發,編輯的權利讓渡智能推薦。
在算法進入內容產業之前,內容分發主要靠編輯人員手動完成,我們讀什么、聽什么、看什么,都是由少數媒體精英所決定。但互聯網打破了內容供給的時空限制,內容開始爆炸性增長,對低效的分發機制形成了挑戰,以至于出現了內容供給的“堰塞湖”問題,用戶并不能高效獲取需要的內容。
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率先將人工智能技術帶進內容領域,利用機器算法提供千人千面的精準內容推薦:通過記錄、分析用戶的瀏覽行為,從信息源中提取分類、主題、標簽、風格等結構化的信息,進行個性化的內容推薦。
其次是內容生產,正在告別勞動密集型產業。
或許“機器人寫稿”多少還有些噱頭的成分,尤其是在深度內容的生產上,但人工智能對內容生產的效率提升卻不可小覷。人工智能可以識別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而在短時間內選出新聞并抓取相關資料,然后學習固定的新聞模板生成稿件,讓編輯和記者擺脫無效重復的體力勞動。
年初新冠疫情的傳播就是最直接的例子,百度APP利用算法模型抓取新聞源中的熱點,結合疫情的相關資料迅速輸出海量新鮮資訊,在準確率和時效性上遠超人工編輯。通過高密集的信息傳遞,有效化解了用戶的焦慮感。
最后是媒介形態,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
按照媒介的物理屬性進行劃分的話,紙媒形成了空間性的媒介形態,互聯網形成了時間性的媒介形態,5G、VR、AI等新技術強化了信息傳遞的互動性,正在創造其他形式的媒介新形態,比如人工智能助理可以根據用戶的認知水平,量身定制用戶需要的優質內容,甚至以擬人化形象向用戶提供服務。
只是站在媒體的立場上,新技術的革新是創造性的,也可能是摧毀式的。尤其是在新基建已經成為新的社會浪潮時,在新的語境中黯然落幕,還是順應潮水的方向找到新的增長空間,顯然是媒體業必須做出的選擇。
人工智能是敵還是友
新技術終歸是一把雙刃劍,在算法重構內容生態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并招致了種種非議。
比如算法有沒有價值觀,倘若缺少人工編輯的干預,是否在流量的推波助瀾下,內容生產被引至刻意吸引眼球、生產低價值內容的歧途?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曾在《改變中的新聞編輯部》的研究報告中談及:“數字時代網絡觀念和技能的更新,以及膚淺內容的多元化展示,失去的是精致內容的生產能力。”
對此,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演講中表示,算法更應該去主動了解用戶的高級目標,而不是追隨用戶本能的喜好。
上海報業集團社長裘新則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技術論壇的演講中,以第一視角向外界講述了傳統媒體所遭遇的瓶頸,以及對于新技術的開放態度。
作為國內家喻戶曉的媒體集團,上海報業不缺少解放日報、澎湃新聞、界面等主流媒體陣地和現象級的傳播平臺,卻始終沒有形成體量上能夠真正與商業性新聞客戶端相抗衡的平臺級項目。
不過,上海報業集團的選擇是與技術伙伴合作,圍繞媒體鏈條中的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等編織成了20個“智媒體”運營場景,試圖探索出新一輪技術創新中最有可能的應用,并嫁接出果實:
智能融媒體中心打造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的一體化新聞生產分發平臺,將媒體與人工智能技術全流程結合,智能輔助、人機協作、智能化生產同時并行,有限的人力被配置到深度調研等內容生產核心領域;
通過深度解構視頻內容,以智能決策廣告插入的方式,將視頻內容與商品信息進行結合,顛覆了傳統的廣告形式,讓廣告具備可觸摸的實景感,并憑借可互動、趣味性和體驗感強等優勢,使流量商業價值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報業并沒有盲目追求新技術,而是強調了作為媒體的態度:“面對顛覆性的技術時代,我們要始終保持定力,避免一味追求最新、最尖端的技術。要把傳播的實際效果,作為檢驗的標準。”
上海報業的探索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媒體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所糾結的不應該是敵友的問題,而是與新技術加速接軌,同時避免對新技術的盲從。
AI、5G的全方位賦能
當媒體業遇到新基建的時候,做出行動的儼然不只有媒體從業者,大大小小的科技企業也紛紛拋出了橄欖枝。
比如5G與媒體業的融合方面,中國聯通代表的通信運營商正推動媒體業進入全媒體、全場景、全聯通時代,通過云、網、邊、端、業的協同,以及VR、子彈時間、多自由角、三千兆網絡、融媒體平臺、泛智能終端等創新能力,為用戶帶來沉浸感的服務體驗,驅動媒體業內容采集、生產、分發等流程越來越高效。
再比如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在演講中指出,傳播學家麥克盧漢眼中“媒介即是萬物”的時代已經到來,5G帶來了全新的信息處理、全新的信息分發。在5G直播背包等新技術的賦能下,終端的形式也在不斷變遷,從智能手機延伸到了各行各業,5G、云和AI的融合將對采、編、播、傳等各個環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作為新基建BATH梯隊中人工智能擔當的百度,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技術論壇的壓軸演講中,百度CTO王海峰推出了面向媒體行業的智能媒體中臺,以賦能者的姿態給出了幫助媒體業轉型升級的一體化方案。
其中最底層是媒體云平臺,涵蓋存儲、計算、網絡等基礎設施;中間層是媒體AI中臺和媒體知識中臺,前者包括智能創作、智能視頻和百度的AI能力引擎,后者包括跨模態檢索、跨模態推薦和媒體知識圖譜;最上層是智能化的應用場景,類如智能策劃、智能采編、智能審校和AI主播。
進一步延伸的話,百度智能媒體中臺的應用場景,所瞄準的正是媒體業與人工智能融合中的四個典型痛點:
智能策劃可以實現海量信息匯聚,實時發現熱點,智能化進行專題深度挖掘;智能采編提供了快速生成、關鍵詞預測、聚合協作等多模AI技術加持的工具;智能審校可以秒級完成十萬字的審核,傳統方式平均需要一個人3.3天的時間;同時百度還打造了多種類型的AI主播,能夠應用于多種場景,大幅提升報道的時效性和質量。
可以看到,站在轉型十字路口的媒體業并不孤立,通信運營商們架起了連接媒體與用戶的“高速公路”,高通等終端企業給出了萬物皆媒介的解決方案,百度為主人工智能企業深入到策、采、編、審、發的全流程,開啟了內容生產的全壘打模式,以智能媒體中臺的形式幫助媒體向內容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轉型。
媒體行業與科技企業的跨界合作,正在以進取的姿態擁抱新基建的紅利。
寫在最后
20世紀末的時候,一篇報道的問世還需要新聞線索、采訪、整理、協作、編輯、校對、排版、印刷、配送等十幾個環節,最快也要隔日才能抵達讀者。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所有的流程都已經被重塑。
傳統媒體業可能是被互聯網改造最徹底的行業之一,并且出現了多次歷史性的轉軌:門戶網站奪走了用戶,資訊平臺分走了流量和廣告,就連記者和編輯也開始批量向自由職業轉行,用“摧毀性創新”來形容似乎并不為過。
如今人工智能、5G、VR等新技術正在推動媒體業的又一次轉軌,再一次面臨著生死攸關的抉擇。有所不同的是,之前的幾次轉軌,互聯網多半扮演了野蠻人的角色,這一次百度們要做的是賦能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