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的未來在服務業
這一篇文章只有是對大城市和小縣城都有長期生活經歷才能寫出來,只生活在比如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和一直生活在小縣城的人都難以有多維度的體驗和觀察。這個話題也是偶然間想到,怕忘記了,于是就在北京機場的休息室里等飛機和在天上飛的時候快速的寫下來。
縣城的困境
我們時常看到一些新聞,從一線城市到二線的區域中心城市在用各種方式留住年輕人,吸引人才流入,降低甚至取消落戶條件,因為人是一切的根本,有人就可以創造企業和就業機會,帶來稅收,增加社保和公積金,促進消費,更多人買房和租房,帶來城市的活力,這個邏輯很容易理解。
但在一段時間內,人口數量相對恒定,有的城市人口凈流入,意味著一定有城市人口是凈流出,
如何留住人?
目前大的現狀是一線城市控制總量,但對年輕人還是渴望的,東部和南部的準一線和二線中心城市在主動吸引周邊和本省的人口涌入,這帶來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小縣城(除了沿海發達城市百強縣(市))的留不住年輕人,未來持續性發展和活力有不確定性。
以我親身經歷為例,1998年從江蘇省蘇北的淮安市下轄的小縣城考到南京讀大學,一個班60多人今天留在當地生活和工作的人可能不足十個,少部分同學短暫的在縣城工作,后來的十多年里也都在外尋找發財和創業機會,有的把家搬到蘇州、無錫或者南京生活,最差的也會去淮安市區里生活工作。
這種情況不只是我那一屆的特例,大部分出來讀書的孩子們都會留在北、上、廣、深或者南京、蘇南定居以及生兒育女,我們的、他們的第二代已經成為大城市的一員。
每一次節假日回去,比如春節、清明或者中秋,小小的縣城變得擁擠,甚至還有堵車,因為在外生活打拼和求學的都回來了,不知道的以為這個小縣城日常的面貌也如此,其實如果換做一個普通的工作日回到縣城,大部分時候是平淡的、冷清的和悠閑的。
雖然我每年回去幾次,但實際上在那里居住的天數不過十天左右,現在每次回去更像一個觀察者去看這個縣城的生活百態,出現了什么新品牌,還剩下哪些老記憶,生活狀態有什么新變化等等,既熟悉又陌生。
縣城的困境在于人口,長期在縣城生活的人口組成是本地居民(以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為主)、外來的打工者(比如當地企業招募的西南、西北等區域的打工者)、在本地做生意或者創業的外來者(比如外來房地產企業、各種品牌零售、餐飲、教育、娛樂的門店等)、鄉鎮的居民以及農村里拆遷安置后的農民(也以中老年人為主)。
縣城城區常住人口加流動人口10萬左右,就算人口沒有凈流出至少也不會有增長,所以這是一個存量市場,人口的增量紅利是很少的,甚至是沒有,再加上最有活力的年輕消費群體(20-35歲)的比例比起大城市相對少,所以這里就形成了小縣城自己的商業、賺錢和生活生態,雖然安逸,但活力并不強。
絕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在對外招商引資,希望通過外部投資帶動本地的就業、稅收以及人口流入,繼而持續的推動商業、服務業、房地產業繁榮,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招商引資不是招商部門的任務,而是所有政府機構全員參加,各自分配指標和任務,也就是所謂的全員招商。
不清楚今天這種狀況是否依舊,我以為這并沒錯,在一段時期里積極主動甚至激進的招商是推動本地經濟快速上臺階,稅收和財政收入大幅提升的強心劑。
以我家鄉的縣為例,有不少外來的大型民企、央企來這里投資,加上國家和省里各種基礎政策的加持讓縣城的面貌天翻地覆,城區面積擴大了幾倍,老城區越來越小,以前的農田變成了城區,都是嶄新的建筑。
在過去20年的高速發展現在面臨一個新問題——人口困境,年輕人留不住,存量人口中消費潛力如何被激活,如何繼續創造增量,如何讓生活的便利性和大城市無差別,如何讓在大城市生活打拼的人愿意回來創業或者生活?
硬與軟的不同步
有兩樣東西將大城市和小縣城的物質鴻溝基本抹掉,這就是高鐵和互聯網。
高鐵將空間和城市的距離感重新定義,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周邊小縣城成為可能,雖然我的老家直達的高鐵最快要到2023年才通車,但早已滿懷期待了,那時候搭高鐵到南京只要半小時,到上海也只需兩小時,空間的距離沒變,但心理距離極大的拉近,仿佛天涯若比鄰。
互聯網與生活的深度融入,和大城市一樣外賣有美團,看電影有淘票票,電商有拼多多和京東,快遞有順豐,打車有滴滴,酒店有漢庭和如家,支付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等,盡管各大平臺里的服務和大城市不一定完全一致,但至少已經無限接近。
在世界上無論多么偏僻的角落,多么混亂的國家,如果你看到麥當勞和可口可樂就會讓你覺得這地方還在世俗社會,互聯網讓大城市和小縣城在大部分生活狀態中逐步同頻,到小縣城的不適應感會越來越少。
高鐵和互聯網是硬條件的改變,是我們通俗理解的物質條件,除非特別偏遠的縣城,中國絕大部分縣城的硬實力已經和大城市接近,甚至已經同頻,代際差越來越短。
但為什么依然還有不適應感?因為軟與硬的不同步。
什么是軟?是物質之外的服務、管理和體驗。
縣城的未來
如果說縣城經濟的1.0階段是物質條件的升級迭代,服務業的升級迭代則是2.0階段。
擺脫人口困境,吸引和留住年輕人,一靠致富的機會,二靠生活的體驗。
致富的機會來自于新模式的增量和存量經濟中的再升級。
現代的住宅、購物中心、娛樂場所越來越多,景觀越來越多,越來越漂亮,但這些硬設施上附著的服務業才是縣城的未來,或者說是新增量,既可以帶來更多致富創業的機會,也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口號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用在小縣城同樣適用,現代化的城市會讓生活更美好,而所謂的現代化除了物質層面,更多的是體現在服務業。
以下是我看到未來機會很大的一些行業,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目前在這里體驗還不夠好的行業吧。
1、 物業管理
我父親在8年前買了一套兩居室房子,這是我們第一次從自家宅基地上蓋的房子搬到有電梯的樓房里,去年我們又置換了一套三居室更大的湖景房,樓層更高。
最大的感受不在面積和景觀,而在物業管理,為什么我們愿意多花2000元單價去買新房子,物業管理是最大的一個因素,小區人車分離,封閉式管理,綠化好,干凈,而之前的小區開發商賣完房子就沒事了,所謂的物業管理就是小區車亂停,垃圾到處都是,保安形同虛設,電梯和樓道臟亂差,居民不滿意物業,不交物業費,物業就更不管,如此惡性循環。
雖然縣城里新開發的樓盤越來越多,但最好賣的,賣的貴的房子除了位置和景觀,物業管理是核心要素,完全和大城市優質小區一樣的物業管理將成為房子價值的一部分,也將逐漸成為這里新標桿。
目前的現狀是95%的小區沒有物業管理或者接近與沒有,市場空間巨大。
2、 酒店和餐飲等
這個縣城有外觀看起來很氣魄的四星酒店,據說很快也有五星級酒店,我住過幾次,也在那里參加過婚宴吃過飯,最大的感受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四星級的酒店設施陳舊,服務基本沒有,管理混亂,在我的體驗里還不如漢庭、全季這樣的品牌連鎖酒店做的好。
我一直覺得在小縣城住酒店,住有品牌的連鎖快捷酒店的體驗是要好于單體的所謂的高星級酒店,這種高星級更多是體現在純粹的硬件設施上,且那些設施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老化。
無論是所謂的高星級酒店或度假村,也包括各種飯店和餐廳,未來最大的升級空間是在服務和管理,在細節,在體驗上。
做好服務,加上地域和鄉土元素,機會會很多。
3、 城市的管理
最直觀的感受是垃圾和交通秩序,交通秩序特別是非機動車(縣城居民的最愛—電瓶車)的停放是個大問題,當然還有需要持續培養的交通規則意識,當然這不僅僅是小縣城獨有的問題。
垃圾的問題最多的還是在城鄉結合部,這也是發展中的階段問題,城市在擴大,以前是菜地、耕地的郊區逐步變成了城市,農民變成市民,很多地方還沒有城市垃圾處理的體系,居民垃圾處理的意識也還需要時間,更別說垃圾分類了。
除了這些最直觀的感受,城市的美感也很重要,不僅僅是公園、綠地和景區,還有隨處看到的建筑的外立面、廣告的畫面、沿街店鋪的標牌、城市的雕塑或戶外陳設以及夜晚的燈光。
還有城市的效率,這體現在辦事效率、問題反饋和信息發布的速度以及你能感受到的整體的精神面貌。
4、 物流快遞行業等
京東、順豐好多年前就已經在網絡延伸到縣一級城市,我也常通過京東給家里買生活用品,也從上海快遞一些物品到老家。
我以為每次從上海快遞物品回家,順豐都是送到門口,但我父親告訴我是需要到小區外的一個取貨點自己拿,你要求他送貨上門也是不行的,而且一直是這樣的,寄快遞也是如此。
選擇順豐就是因為它的服務,但這一點還挺讓我意外的。
可能這是個例,但我想表達的觀點是今天無論是美團、京東還是順豐這樣的全國性品牌,在大城市的管理要求是要高于小縣城的,或許是因為單個縣城市場小且分散,高標準的管理難度和投入要高于大城市,也或許就是重視程度不夠,以為這里的居民要求就是低的,好應付吧。
這些全國性企業未來的增長空間,除了在大城市挖掘新增量外,在廣大的縣級城市挖掘用戶數量和消費頻次也很重要。
前幾十年小縣城物質變化天翻地覆,未來的增長靠服務業。
以上我的舉例來自每次回家的直觀感受,有我的主觀判斷,當然影響城市選擇的除了賺錢機會和生活體驗外,還有很多因素,比如子女的教育和醫療資源。
每一次回家都感受到變化,城市在變漂亮,變得明亮,也越來越大,當高鐵開通,我希望未來可以更多時間生活在那里,因為空氣好,環境好,心情變得放松,相信那些目前還不夠好的部分都會不存在。
當然哪怕還不夠好,對自己的家鄉,鄉愁不變,情感不變。
下一篇見,朋友們。
歡迎加微信,說明身份
入虎哥群交流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