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迷你KTV、狼人殺...之后,2017年的第六個小風口在哪?
在我發了《便利蜂、喜茶、迷你KTV、千聊、狼人殺 | 17 年的五個小風口》 這篇文章以后,據說其中有些公司的估值翻了一倍,有些公司的創始人微信被加爆,有些投資人毅然決然地飛去了深圳(KTV、充電寶等項目多在深圳)...
來源:42章經(ID:myfortytwo)
作者:曲凱
原標題:第六個小風口會是什么? | 再說五個小風口
本文經創投圈第一自媒體 42章經授權轉載
也有很多人給了我“很好”的建議,包括:
1)可以給創業公司做市值管理了... (歡迎聯系我啊)
2)應該把五個風口分成五篇來寫啊... (下次我吸取教訓)
3)可以賣文章里提到公司的創始人的聯系方式啊... (我怎么沒想到呢)
但是,最近更多人見面問我的問題是:
“除了你寫的那五個,最近又有啥新的風口嗎?”
這個問題真是愁死人,畢竟風口不像胡子,每天都能長出來點。去年全年的風口就是直播和自行車,今年剛三月就能出來五個小風口,我覺得已經很了不起了。
當然,我自己也在總結,這五個小風口是怎么來的,是否有可能在出現之前做預測?或者說,如果有第六個小風口,會出現在哪里?
今天這篇文章里,我會首先對五個小風口的觀點進行一些補充,然后再來講講預測風口的一些邏輯。
一、喜茶、奈雪的茶、1點點奶茶
消費升級我覺得更多要關注的是消費人群和消費行為習慣,而不是消費水平本身。
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美國文章中寫日本的消費人群,發現由于日本經濟多年來的蕭條,日本年輕人已經成為了儲蓄大戶,并且以追求最高性價比為榮。
這里有個有趣的例子,就是無印良品在日本誕生的時候,本身這個品牌在日文中意為“無品牌標志的好產品”,即這個產品在其包裝和設計上都沒有品牌形象的突出或露出,所以人們可以沒有負擔的把其作為追求性價比的選擇(就像穿校服一樣)。
但反過來,由于經濟水平發展的差異性,在國內無印良品發展出了一條獨特的品牌道路,這就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基于此,我甚至在想,勤儉節約愛存錢真的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標簽嗎?也許只是消費行為之于經濟條件有一定滯后性罷了。因為之前的每代人都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長大,所以在經濟上充滿了不安全感,就會把儲蓄當做第一選擇。
但之后的 90 后、95 后、甚至 00 后,也許會讓“中國人”變得不那么“勤儉節約”,而且是 in a good way。
二、便利蜂
在上篇文章中沒有提到的一點是,如果把手機看做所有應用的分發入口,那么便利店則是所有線下產品的入口和終端。
所以,橫向對比下,便利店就是線下版本的手機(或 APP Store),那么假設未來幾年是屬于消費升級和品牌崛起的,誰能把握住終端,自然就能把控產品。
比如很久之前的屈臣氏就開始做各種自有產品,從這點上來說,便利店生態還是線下業態的一個異常重要的布局。畢竟如果做到了大眾認可的且遍布廣泛的便利店,那么什么產品能夠被選中、被大眾所熟知,就都歸于便利店的話語體系內了。
三、友唱、咖啡零點吧、超級猩猩、五個橙子等等
目前在這個領域競爭最激烈的有兩個品類,一個是 KTV,一個是 充電寶。
KTV 除了背靠友寶的友唱,還有背靠唱吧的咪噠,等等很多家。
充電寶 除了 Anker、來電科技,還有王剛和金沙江投資的小電。
這兩個方向也是我目前比較認可的,為什么呢?
因為我覺得大多時候,市場中是不存在中間態的。對于這類的線下業態來說,要么就是拼剛需、要么就是拼體驗。
KTV 類產品是體驗的極致化,而充電寶類產品是剛需的極致化。(而且但凡追求體驗,就一定不是剛需,大家可以自行理解下這句話。)
而在體驗與剛需中,我覺得最后獲勝的還是剛需。而且充電寶是有規模效應的產品,使用場景和場所也都更多。我試用了下 Anker 的產品,使用體驗還是不錯的,至少我的 100 元押金是暫時不打算退了。
當然,據說目前已經有二十多家做充電寶租賃的公司出來融資,這個沒有太高產品門檻的市場最終會如何演變呢?渠道壁壘會多強的左右市場呢?
我覺得這會是今年最有可能產生惡戰的風口。
四、千聊、荔枝微課、一塊聽聽
知識付費解決的是焦慮感,這應該是可以下個定論了。這類的公司都是在這個上面做文章,給能提供知識產品化的人和焦慮的人搭建橋梁做一個工具。
那既然焦慮是因,就要看這些產品如何真正解決焦慮感。
目前大多知識付費產品解決焦慮感的方式是在前期做心理營銷,讓人覺得買了課自己就會變得更好、并且比別人強,所以焦慮感的解決是在產生購買行為這個瞬間釋放的。
但這個解決方式治標不治本,并非是可持續的。所以我認為知識付費產品會越來越像教育的方向轉移。
即,有量化的結果可評判、有明確的時間點可追蹤、有直接的好處可獲得(哪怕只是談資)。
五、天天狼人殺、狼人殺、玩吧
類似 Marco Polo、Monkey、Houseparty 等模式,我覺得在國內是很難做起來的,所以包括杭州的某家類 Monkey 產品的公司,我個人也是不看好。
但是,視頻社交這個方向我從去年開始就是極度看好的。(基于此我還認為去年最可惜的錯過風口的一家公司叫做——探探,但這里就不細聊了,只希望他們今年產品更新的速度能夠跟上,應該還是有機會。)
我認為,狼人殺只是視頻社交領域中的一款最先出現的產品,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游戲出現,你說這些“游戲”一定能變成社交平臺嗎?我覺得不一定。但是這些游戲會成為成功的游戲嗎?我覺得會。
畢竟王者榮耀也沒有真的成為一個廣義上的社交平臺,但如果你有機會能投到這樣的一個公司,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六、下一個小風口在哪?
最后,回頭來看,這些風口出現的原因和邏輯是什么呢?對我們預測下個風口有什么啟發呢?
我覺得這里有三條線索。
第一,移動端的大平臺機會太少了,大家轉而去尋找線下的機會,于是有了消費升級、便利店、迷你 KTV 等投資標的。
也所以,但凡有個平臺級機會的產品出現,都會很快被熱錢烘托起來。比如很早前的 ofo、Mobike (最近 Bluegogo 的發展似乎不錯,有機會的話我去找李剛同學取取經,相信會是一個很精彩的轉型加后發制人的故事),再比如去年接連拿到數輪融資的二手票務平臺牛魔王。
我不覺得牛魔王的發展速度和數據能撐得起其快速融資的節奏,但我覺得二手票務平臺這個定位是可以的。
所以,從這里來看,大平臺的機會已經很少,但凡有平臺級機會的產品出現就更容易成為風口,而容易做的、容易被發現的平臺大都沒有機會了,后續會出現的可能會是很多二手類型的平臺、或非標品的平臺。
不負責任的舉例來說,比如就可能包括中老年人的社交平臺、垂直人群的短視頻平臺、黃金產品等金融交易平臺、自由職業者平臺等等。
第二,基于大平臺之上的附能產品。
既然第一條里我們說到了創造平臺的機會已經不多了,那么比如千聊等這類產品就是完全基于一個大平臺之上做文章。
目前最大的平臺自然是微信,微信的用戶量之大已經讓其價值凌駕于 iOS 或安卓之上,所以基于微信平臺而誕生的產品可能會繼續出現小風口。
更多的人可以把使用場景和微信結合起來去搜尋一些方向。(比如拼多多我覺得也是基于微信群生態而崛起的)
第三,平臺隨技術而來,而另一個坐標軸是內容的載體,比如文字、語音、視頻。文字和語音目前都已經非常成熟,而視頻的機會還有很多。
比如之前提到的視頻社交是否還有新產品出現?比如短視頻領域是否還有新的玩法和機會?比如各種視頻節目是否還有出現大 IP 的可能?
我總和人講,未來三年以內,整個電視行業都會以驚人的速度萎縮。道理很簡單,就是越來越多的人不看電視了。平臺轉移了、人們的時間轉移了、廣告主自然就會隨之轉移,那么沒有金主了、舊平臺的人才也就會隨之轉移。
電視行業目前為止仍然是最大的廣告主投放渠道,隨著電視行業的衰退,互聯網行業至少從盈利上來講,會有新一波的高潮。
所以,最后,謹慎看好說自己要做視頻社交的陌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