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見過最牛的ToB銷售
最近,華為員工的一封郵件火了。
為了更好地了解郵件內容,我們先來聊一聊事件的始末。
10月28日,在得到APP更新的新一期《啟發俱樂部》中,羅振宇分享了他與華為云銷售業務員的數次“交鋒”。
眾所周知,得到是一家知識服務平臺,他們的數據都儲存在云端,用羅胖的話說:數據就是得到的命。任何企業對于核心供應商,都是求穩定和安全,更換核心供應商是一項慎之又慎的決策。
放大到整個B2B行業,ToB的銷售是一個長期溝通的過程,客戶決策是無法做到“ToC”行業的“短平快”。
在幾年前,華為云的銷售團隊就與得到進行了多次溝通,但羅胖始終邁不過一道坎,即得到是一個知識服務平臺,除了要在內容上帶來成長感和獲得感,用戶體驗的穩定性也是不容有失的,“內容+體驗”是得到的“紅線”。
△羅振宇分享內容完整版
這便是這封郵件的大背景,如果你作為華為的銷售,你怎么打破這個局面?
(此處你可以花2分鐘,想想后續的溝通策略)
華為云的溝通策略
華為云的陳盈霖是從以下四個層面,來變換溝通策略:
·闡明立場:建立平等對話的基調
在溝通策略的第一步,陳盈霖先用一句話,闡明了華為云的技術能力和沉淀。這也是完整的溝通內容中,陳盈霖唯一一句對于產品力的提及。因為此前的多次溝通,對方已經對于產品技術有了了解,而且產品內容并非“破冰”的“強痛點”,甚至羅胖已經形成了“信息免疫”。
如果上來還是表明“強銷售”意圖,想必這封郵件,讓人都失去耐心去看完整內容。
隨后建立了一個對話的基調——華為云是幫助客戶創收的。這句話的原義是:我們不僅要“掙客戶的錢”,更要“幫客戶掙到錢”。
開篇并不執著于宣傳產品,只是為后續的內容,建立一個“平等對話”的基調。
了解客戶:提供客戶即時需要的資源
在華為云的溝通策略的第二步,才是“破冰”的開始。
華為云與多方面進行溝通,并經過內部層層篩選,找到了希望在內部打造知識分享平臺的企業,而華為云在多次推廣“得到模式”后,建立了這家企業對于引入得到產品的高意向,服務預算500萬。
對,500萬。
沒有對比,就沒有感知。得到在云服務上的年投入是千萬級別。
簡單粗暴地理解,還未使用華為云服務之前,得到就可能實現了500萬的營收。
而站在得到的視角來看,除了訂單的數額之外,新業務發展是更具有打動力的。因為除了服務C端用戶外,得到正在發力拓展企業端用戶。華為云推薦的客戶,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滿足了得到的即時性需求。
但,“拿人手短”是社交常識,就像《影響力》一書中所言,“互惠原則”的威力巨大,通過“小利”撬動“大利”,讓人有種“被綁架消費”的防御性認知。
對于“死磕”服務的華為云而言,當然了解客戶的顧慮。因此,在推介完潛在客戶后,陳盈霖明確表達到,華為云自始至終都在積極洽談與得到的合作,但此次客戶推薦與得到是否遷移華為云,沒有任何關系。
華為云員工對于客戶的理解力,讓羅胖也直呼“要瘋”,因為內心的“小九九”被華為云逐個化解。
·展示重視,建立更深一層的關系
如果上面的內容,都是從利益層面展開,那策略的第三步就是從社會心理層面出發。
人都是有社會性的,都渴望“被認同”,如果ToB銷售能抓住這一點,以客戶能接受的方式去展開溝通,會打造一個強大的購買理由。
在郵件中,陳盈霖闡述道,華為云團隊的總裁和副總裁,都是得到的深度用戶,內部非常重視可能的合作,并將投入最優質的資源去服務得到團隊。
此處,你不能從“恭維”的角度去理解,而是從社交性層面去理解,這從側面印證了華為云團隊高管對于得到產品的認同。
得到是華為云的潛在客戶,同時華為云也是得到的客戶,這一步建立了兩者之間的社會性關系的連接。
正如談到ToB銷售,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一個純粹理性的消費決策。
但決策的背后是人和團隊,ToB行業的消費決策也需要滿足“內在價值+外在價值”。外在的價值是理性的背書,是產品實力和解決方案,而外在價值是感性的升華,是滿足了人的某些情感、社交的需求。
·重申立場,從感性層面打動客戶
對,最后一塊,陳盈霖依舊沒有落到“利益訴求”層面,而是感性層面,這句話也被羅胖單獨提煉出來做展示。
因為客觀存在的不可抗力,華為云乃至整個華為公司,遇到了新的挑戰,但這并未消磨華為人的斗志和決心。
陳盈霖也在傳遞這種決心,同時《金剛川》電影也是新上映的電影,因此這句話不是標準化的內容,也無法從話術中摘取,而是華為云陳盈霖的真實感受,表明華為云在困境中,依然嚴守客戶價值這條金線。
對于華為云陳盈霖的溝通策略,羅胖也總結道:這體現了傾盡全力的態度,原創地表達對世界的感受、對客戶的理解,這是為客戶做方案的能力。
華為云與得到的溝通策略,在得到《啟發俱樂部》被分享出來后,也引起了ToB和銷售圈層的共鳴,并被封為“ToB業務新標桿”。
在銷售技巧層面之外,華為云陳盈霖簡明扼要地輸出了自己的世界觀,并反映出華為云團隊的價值觀。
對于更廣域的企業而言,一線員工能否完整輸出企業的價值觀,是形成品牌認知的關鍵。尤其對于ToB行業而言,用戶群體是相對小眾的,無法通過大眾傳播去輸出企業價值觀。
正因目標群體足夠小眾,所以華為云能否為客戶創造價值,直接關系到“圈子內”的口碑。
華為人的能力體系是金線
當然,如果僅從單一案例就說某家公司“牛”,這是站不住腳的,沒有建立在“樣本基數”上的結論,都是“忽悠”。
以個人角度來看,我對于華為服務能力和企業文化的理解,是來自于大量的一線案例。這些案例匯總起來,形成了我的品牌認知。
例如華為曾策劃了一期《We,Huaweiers》宣傳片,其中的一個個故事,都是取材于《華為人》報的真實經歷。
無論是派往非洲落后地區開發市場,在歐洲市場解決通信技術的難題,還是在南亞的巴基斯坦拯救處于困境中的項目,這背后是華為團隊的強大服務能力,是解決最迫切問題的能力、發展客戶的能力,對應到具體的人員層面,就是華為所闡述的個人領導力——理解力、執行力、決斷力和人際連接能力。
理解力
在銷售層面,就是能明白客戶的要求和潛在需求,例如在《We,Huaweiers》宣傳片中,開發非洲市場的Li Jun,被客戶明確地告知——華為不在選項中。但Li Jun沒有放棄,并主動參與到客戶的重要時刻中,體現了華為對于客戶的重視。
執行力
執行力關注的結果,是輸出完整解決方案的能力。例如在法國舉行的軟銀峰會中,Bruce需要做一個小基站RRU的設計,但客戶沒有確立標準,沒有標準就是最難的標準。Bruce通過發散思維,并挑戰自己的恐高癥,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方案,終被認可。
決斷力
這是指明戰略方向,帶領團隊最終實現目標的能力,是一種對于直覺的把握能力和縝密思考的判斷能力的綜合體。例如在臨危受命,接手面臨困境的項目Sun Ji獨挑大梁,去基站實地考察,梳理出問題所在,繼而為攻堅戰重點指明了方向。
人際連接能力
足夠的人際連接能力是推進項目的關鍵,也是持續推進和跟蹤項目的能力要求。正如華為云陳盈霖在未獲得進展時,通過內部團隊的協作,解決了得到對于企業用戶的即時性需求。
對于個人領導力理解和踐行,組成了華為云團隊的強大能力,而這些單點、協同的能力,就會組成強大的能力網絡,為B端客戶源源不斷地創造價值,進而形成華為云的品牌勢能。
因此,超級業務的根基是超級團隊。
羅胖真實的需求
也正是出于對華為云團隊的能力體系認同,羅胖也為合作提出了需求:
第一,得到的云業務給你,陳盈霖,或者同等水平的業務高手,送到我們公司給我們當同事,幫我們做好ToB的業務服務。
第二,就像強國支援弱國一樣,華為云組織一個企業服務教練團,到們公司來,幫助我們把企業服務的能力建設得跟你們一樣,敢承諾這個,咱們也可以簽約。
這兩點背后印證的是什么?
羅胖看中的不僅是產品技術能力,是華為與企業用戶的關系,以及華為人的“能力體系”。
在與華為云團隊持續溝通后,羅胖看到了華為與企業用戶,構建起的那種獨特的關系,這是一種“合作伙伴式”的關系。因此,得到通過華為緊密的“客戶網絡”,在ToB市場打開局面,將知識服務產品打入到更多的企業用戶中。
此外,羅胖更希望擁有具備“華為能力體系”的員工,或者說通過服務教練團,將這種能力體系沉淀為得到的企業組織能力,實現“華為式” ToB的服務能力。
這里面的邏輯鏈條是,華為員工的服務能力背后,是華為鍛造的超級團隊,這也是華為最強大的“抗風險資產”,它是認知和意識上的財富。
華為云開啟“云加速”
最后,回落到華為云本身。
疫情催生了“云化”的趨勢,根據ETR的調查顯示,受到疫情影響,2021年全球永久在家辦公的員工比例預計將增加一倍,這也促使著大型政企駛向了云的快車道,同時在國內雙循環背景下,華為云品牌擁有了成長機遇和空間。
華為云由此開啟了“云加速”,據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年Q1)跟蹤》報告顯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華為云在中國云廠商中增速最快,同比增長超過170%。
因此,當大家都在議論華為的“困斗”時,我更傾向于以更長線的思維,去看待一個行業和一家企業。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任正非早在約20年前,就預見到了華為所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包括現在華為供應鏈面臨的挑戰。
這種強烈的危機意識,也鍛造了華為鐵軍的戰斗力。他們清晰地明白:客戶的“用腳投票”決定了一個品牌能走多遠。華為ToB業務本質是幫助企業客戶成功,無論外界情況如何變化,業務團隊始終專注于兩點:找到客戶的需求,擁有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
回顧過往30多年,華為組織強大的自我驅動和變革能力,讓他們把握住了從3G、4G到5G的通信技術迭代機遇,從交換機、芯片、手機每一個領域謀篇布局,搶灘登陸,并不斷幫助著客戶抓住每一次機遇。
華為云也將以華為人的堅韌,以及強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技術、服務、生態為客戶創造,解決客戶對云的憂慮,實現智能和算力的突破,把握住時代潮頭變換間的紅利和機遇。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華為鐵軍”,任正非這句話便是最好的注解——“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