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玩法,滿滿都是套路!
首發:木木老賊
一年一度的雙11全球購物狂歡節又火爆登場了。
不得不說,一場雙11都夠營銷人、運營人、文案人認認真真學一年了。
特別是品牌們的那些促銷活動頁面,不管是玩法、形式,還是文案上都非常值得多看多觀察,絕對是寶貴的知識。
我專門去扒了扒過往雙11一些爆款品牌的旗艦店。一起來看看他們的促銷展示,即學即用。
大伙有沒有想過,你的那些購買決策,真的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樣——自己理性的精明決斷嗎?
未必,真的未必。滿滿都是套路。
01
價格錨點
價格錨點,在電商應用中經久不衰。
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遇到某個商品,第一眼留下印象的價格(或我們第一次決定用某一個價格購買這個商品時的價格) 將在此后對購買這一產品的出價意愿產生長期影響。
這個價格,就是 “錨”。
比如原價999,現價399。簡單實用!
這個999就是一個錨定價格,它提升了你對產品本身的價值感知:這個產品質量不錯,值999元。
如果沒有這個錨,只有現價399元,那就會讓人覺得這個產品相對廉價,也沒有打折的驚喜。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消費者分成兩組,分別問一種消炎藥值多少錢。
第一組:你覺得這盒消炎藥多少錢?然后結果是,大部分人估價50元左右。
第二組:你覺得這盒消炎藥價格是高于還是低于500元?然后結果是,即使第二組所有人都覺得這個藥不可能要500元,但是他們仍然估出了不合理的高價格:200元。
在這里,第二組消費者被問的這個 “500元” 就是一次錨定,它讓消費者對產品的估值提高,潛移默化。
通過利用價格錨點,或者利用產品價格對比來制造一種相對值,既獲得了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認可,也更能促使下單購物。
這在雙11各品牌活動中處處可見。
美的價格對比
戴森卷發棒直接來個 “前后夾擊”
雅詩蘭黛明星修護組
如你所見,雅詩蘭黛這個“明星修護組”的總價值4575元,讓我知道2540元有多么的劃算,也讓這個250元預付定金顯得多么的誘人。
02
價格均攤
當消費者碰到心儀的商品,準備加入購物車的時候,她可能開始要算賬了,也許她會覺得這個東西有點貴。這個時候你不妨幫她去算個賬。
品牌喜歡把價格進行均攤,把看起來有點貴的價格,分攤成更小的呈現方式,使商品看起來非常劃算。
可以把價格除以使用天數,算出一天多少錢,讓他感覺劃算。也可以去除以數量,或者次數。
比如一個洗碗機2800元,幾乎和冰箱價格一樣了。當你告訴消費者一天只要1.5元,就能從油膩的廚房里解放出來,她可能就不會再因為價格而擔憂了。
這招現在做知識付費非常喜歡用,把 199 塊錢一年的課,分攤成 5 毛錢一天。
百雀羚面膜買3送4,直接寫出單片僅1.82元,這樣的均攤直接讓你忽視了買3件得花更多錢。
維達紙巾就更厲害了,直接加量6包不加價,均攤到一抽不到2分錢。
ViVO官方NEX 3(5G)售價5698起,直接用12期免息均攤到日付15.7元,好像也不貴啊。
03
捆綁損失
很多賣電腦的品牌會說 “買3999元電腦,送耳機、送高檔鼠標墊、送免費1年上門維修”,而不是把耳機、上門維修等價格都陳列在3999元里!
同樣是花3999買了這一堆產品和服務,為什么要把某些部分說成是 “免費” 的?
這其實就是在捆綁損失。
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到一起,讓你一次支出3999,就不會感覺在為多個東西多次支出(為電腦支出3000,為耳機支出200,為維修支出200……),讓你產生損失減少的錯覺。
花一筆錢得幾樣東西,而不是殘忍地讓你掏幾次錢。這就是差別。
無數商家都會說 “包郵”,而不是說 “總共100元,其中衣服你花了85,郵費15元。”
同樣,如果把 “利益分散”,消費者感知到的 “利益” 也會增加。品牌們會千方百計地捆綁損失,同時又分散利益。
所以,每年雙11時,大家不會說 “賣給你了一大堆套裝,其中包括電腦鼠標等”,而是說“買電腦,送鼠標耳機,送高檔鼠標墊和維修”。
就像泰勒在《營銷科學》雜志中發文說的:“別把圣誕禮物放在一個盒子里”。
雅詩蘭黛,購買直接享 “隨行16件禮”,一方面把這些產品都捆綁在一起,減少消費者的價格損失感;
另一方面也最大化分散了利益,感覺好處多多,其實羊毛不也出在羊身上。
百雀羚直接 “買1套享2套”,列出詳細套裝,感覺超級劃算有沒有?
04
誘餌效應
人們對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
這就是我們在營銷策劃里常說的 “誘餌效應”,它是利用人們購物時對比心理的一個典型方法。 比如有些商店總是會放一些基本賣不出去的高價貨,質量也沒多好,可就是貴。這就是刻意放的 “誘餌項”,它會讓其他商品顯得更加 “物美價廉”。
再比如還有個《經濟學人》雜志訂閱的案例,非常經典:
① 電子訂閱:59美元。
② 紙質訂閱:125美元。
③ 電子和紙質訂閱:125美元。
訂閱電子和紙質雜志的價格和只訂閱紙質雜志的價格一樣,他們為什么會提供這樣的選擇?難道搞錯了?
實驗人員給100名麻省理工學生提供了上述價格表,詢問他們購買的選擇。當三個選項都在時,學生選擇了混合訂閱;當去掉125美元的紙質訂閱選項時,學生選擇了最便宜的選項。
這意味著中間選項不是無效的,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參照,他們通過對比會發現混合訂閱非常劃算,從而刺激他們花更多的錢訂閱雜志。
這就是我們消費行為中常見的誘餌效應,想想看,這種誘餌項是不是挺常見?
我隨便說一個,2個差不多的床墊,一個原價750,現價450;另一個原價650,現價450,你會選擇哪個?
百雀羚這個精華水,單件買59元,限時第2件19元,很明顯主推的就是拍2件,單件價格就是一個誘餌項。
如果下面直接寫成2件78元,效果就會差很多。
維達卷紙單價56.9元、限時搶2件減15元、拍4件平均到手價僅45.65元,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在引導消費者多買點,把量做上去。
這有點像薇婭的直播間,每次開始都是說1件多少錢,一點感覺都沒有,緊接著就是2件多少錢,3件多少,4件低到多少,越來越有感覺。
05
狄德羅效應
狄德羅效應是一種常見的 “愈得愈不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里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卻不滿足。
比如你買了一雙心儀已久的AJ鞋,然后一直在心里嘀咕:“不行啊,沒有與這雙鞋搭配的褲子” 、“剛看到了一條不錯的褲子,剛好又有優惠,干脆買條褲子來搭配吧。”
而買了褲子,你又開始嘀咕,好像還差一件搭配的衛衣,剛好有滿減活動,那就順手再買件不錯的衣服......
完了嗎?還沒完。
你會不停的嘀咕是不是還差個帽子啊、包包啊、腰帶啊、配飾啊......
剛好電商平臺的推薦機制是一環接一環,讓你如魚得水,想什么來什么,結果一買再買,還買了一些自己原本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這種購買心理,就被稱為狄德羅效應,也叫配套效應。
指人們擁有了一件喜愛的物品或擁有新財產后,會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已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這種煩惱,我相信在雙11,很多人都會有!
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不安分的 “狄德羅”,而且很容易被激活!
李叫獸在廣告里說 “你用著上千塊的香水,但卻用39元超市洗發水”,他就是將洗發水與更高端的香水去匹配,讓消費者落入了狄德羅效應旋渦中,進而驅使她購買更好的洗發水。
也難怪商家們總喜歡賣套裝,都愛推薦關聯產品,天貓上你買了一個東西,永遠都會馬上出現無數個關聯推薦。
而最關鍵是什么呢?
是你在購物時并不是簡單的把這種 “配套” 當做是一次購買行為,而是在追求渴望的東西,打造更好的自己,或是實現美好生活。
這樣一看,我就更覺得雙11的消費是潤物細無聲啊。
06
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心理,是指人們面對類似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難以忍受。比起收益帶來的快樂,我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不快樂。
當決定自己的收益時,人們傾向于規避風險。而當人們面對損失時,一個個都變得極具冒險精神,都是尋求風險的冒險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1)100%的機會獲得10000元;
2)70%的機會獲得30000元,30%的機會會一無所獲。
你更傾向于1還是2 ?
我猜更多人愿意選擇毫無風險地獲得10000元,而不會選擇有70%的機會賺到30000元,因為30%的可能啥都沒有,這損失太大。
所以,現在常見的營銷方式有2種,一種叫建立美好未來,就是不斷給你創造各種獲利的機會,讓你不選擇就感覺會損失很多。
而另一種比較直接,叫不斷強調損失。就是告訴你不選擇的后果,你會失去很多,太不劃算。
經常看到商家會通過搶購和限時優惠,讓你覺得如果不參與這個促銷,就失去了一次機會。而這種 “失去感” 會促使你想盡辦法迅速下單。
巴拉巴拉童裝告訴你 “實付金額滿600元,前1111名就送2020年全年童裝”,你購買沒滿600元,或者下手太慢都可能會和這個超級福利失之交臂。
雅詩蘭黛一方面各種獲利機會提供給你,一方面告訴你 “罕見的減價力度 錯過等一年”、“套裝平時不減價 減起價來自己都怕”。
07
沉沒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投入,如金錢、時間、精力、形象等稱為 “沉沒成本”(Sunk Cost)。
比如吃飯消費了160元,得知滿200返30時,你是不是覺得應該再點40塊錢的東西?這就是策劃者對于沉沒效應的利用。
而沉沒成本在雙11中更是無處不在,典型的就是付定金、各種滿減券。當付出了更多的精力、關注和成本的時候,我們就更愿意在之后購買。
雅詩蘭黛付定金買一送一。
海爾冰箱直接推出:雙11前購買1元預約,就送199元刀具6件套、2次4999元彩電抽獎機會、還可以加入海爾會員贏999元紅包,這一切都是在讓你投入沉沒成本,真是夠拼!
三只松鼠階梯式滿減券,你會一步步沉沒進去,一不小心就買買買最后買到了400元。
08
虛擬所有權心理
多數情況下,我們一旦擁有了某個東西,它在我們心目中就更值錢了,而且我們非常不愿意失去它。
就像《怪誕行為學》中說的,所有權效應會讓人類本能的產生非理性的怪癖:
我們對已經擁有的東西迷戀不能自拔。不僅會給予更高評價,而且我們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會失去什么,而不是會得到什么,我們對于損失有一種強烈的恐懼。
甚至,不只是針對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對于假想狀態下擁有的東西,我們同樣有這樣的感受。
這就是營銷圈經常用到的 “虛擬所有權效應”,逃你是逃不掉了。
比如我們看很多電影里的拍賣會,在競拍的時候,為什么很多人會一路加價到底?甚至會超出自己的心理預算。
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都是那么有錢的人,怎么會如此沖動?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虛擬所有權心理在作祟,想想看,每一次出價我們都會有已經占有這個拍賣品的感覺。
而一旦我們自認為已經是這個拍賣品的所有者了,就會強迫自己一次又一次出高價防止失去這一所有權。
是我的,你們休想搶走! 很多商家們會用盡方法,讓我們在實際擁有某個產品之前就對這個產品產生了擁有的感覺(虛擬的)。然后大大提高購買率。
典型的就是上面提到過的付定金,一旦付了少量定金,那你就會覺得這東西是你的了,你會更愿意保護它不失去,到時候付金額更大的尾款自然不在話下,這也就大大提高雙11成交率。
再比如給消費者送體驗裝,或者讓消費者試用、試看、試玩等等,也在利用 “虛擬所有權” 心理。
一旦消費者試用了,他就很可能把這個產品當成自己的,而且還會有大量關于自己和這個產品的想象。
這個時候,消費者不僅會在無形中給這個產品更高的評價,而且會把得不到(不購買)看作一種損失,他不愿意失去。
還有一個是一定得說的,就是我們見到最多的包裝策略——30天不滿意全額退款。
這樣一句話能很大程度上消除消費者購買的后顧之憂,不滿意還可以全額退款,這讓人更大膽放心地購買!
但其實消費者的心理是什么樣的?可能是這樣的:“先買著用得試試吧,實在不行就全額退款了。”
而這正是商家希望看到的——更多的人會因為這樣的想法而接觸到商品,使用這個產品。
一旦開始使用,就可能對商品產生上面說的所有權心理,結果就是很少人會真的選擇全額退款,有的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發現一些小問題也沒有過多去深究。
甚至,到這里你會明白,其實我們常說的讓產品場景化、情景化、強化體驗感、代入感、引發聯想等等都是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虛擬所有權的。
09
社會認同
《影響力》一書中提到的 “社會認同原理”,指的是,人在群體中的行為往往會受到他人影響,甚至會根據周圍人們的反應作出相應的反應。
科學家認為,這種內化的群體行為就是我們所稱的社會學習,從我們很小的時候開始,當看到團體成員做某件事情,大腦會因為我們跟從了他們的腳步而獎勵我們。
這也就是從眾。
從眾心理還有一種降低損失的自我暗示,如果不從眾,感覺會損失什么。
比如出去吃飯,大家都會認為門店外排隊長的肯定好吃;天貓里 “按銷量排行” 的商品性價比一定最高;雙11里 “暢銷多少萬份” 會讓你更愿意掏錢。
商家營造并宣傳 “熱銷” 的現象,往往就會帶來最終的熱銷結果,這也是促銷時常見的方法。
美的小型電飯煲單店爆售1049000臺!簡直就是給消費者的一劑強心針。
百雀羚精華霜累計爆賣25.7萬+瓶!而且雙11已預訂35000+瓶。有這樣的數據,不用都可惜!
三只松鼠夏威夷果爆賣350萬袋!啥也別說了,買!
10
心理賬戶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促銷都會說 “滿1000減200” 而不是 “1000元,打8折”?
滿減策略為什么大行其道?這里就要說到用戶心理賬戶這個東西了。
假設有以下2種情境:
1)你某天因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1000元、回到辦公室,又發現抽獎中了200元。
2)你某天因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800元。
這兩種情境,你覺得哪種情境你更能接受?應該是第一種吧,而實驗結果也是這么證明的。
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往往會為收益和損失設置不同的 “心理賬戶”,并且習慣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不同的 “心理賬戶”。
修車花費是在我們心里的 “意外損失賬戶”,這時800和1000差異沒有那么大,給我們帶來的損失痛苦差不多。
而中獎是在我們心里的 “意外收獲賬戶” ,200元要比0好太多,無疑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正向刺激。
同樣,滿減策略也是用了這個原理。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東西付出800就能買到,差異貌似沒有這么大。
但如果是滿1000減200,就感覺是自己已經付出了1000塊,然后又額外收獲了200元。
這是兩個不同的心理賬戶,讓消費者覺得自己獲得的優惠更多。微小的差別同樣不可忽視。
包括雙11那些無處不在的滿減券、抵用券、無門檻優惠券等,你一旦領到,也會把這些歸納為 “意外收獲賬戶” ,你絕不會愿意把這些浪費掉,用掉才會更爽。
還有例如同樣一件標價2000元的衣服,如果是給自己買可能覺得貴,舍不得買,但如果是送給心愛人的生日禮物,可能就會毫不猶豫地買了。
這也是因為用戶把這兩類支出歸到了不同的 “心理帳戶”,衣服買給自己是 “日常衣物支出”,但是買給心愛人則會歸為 “情感維系支出”,顯然大多數人會更舍得為后者花錢。
細細想來,這也是影響你購買判斷的一個大殺器啊。
以上。
總的來說,一場雙11下來,不管是營銷、運營,還是文案,可以模仿借鑒的地方有太多,而且是可以去像素級模仿的。
畢竟,就算你花幾萬元上一次MBA課,也不能全程近距離看到一場銷量幾千億的項目。
這里,我僅僅只是從幾點角度分享了冰山一角,算是拋磚引玉。大家可以從這個幾千億的項目中各取所需,雙11做的貢獻就權當交學費了。
作者公眾號:木木老賊(ID:mumuse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