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霸王被申請破產,為什么國產游戲機很難站起來?
作者:換新言,首發:愛范兒
原標題:霸王終別「機」,小霸王被申請破產,為什么國產游戲機很難站起來?
「小霸王其樂無窮」。這句廣告語就像「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一樣,刻在了許多 80 后、90 后青澀的記憶里。時過境遷,如今的「小霸王其樂無窮」,已然是網絡游戲中的一句梗,用于自嘲或嘲諷別人電腦運行速度慢。而這句話原本語境的主角 —— 小霸王游戲機,已逐漸化為時代的一粒沙。
圖片來自:中國企業家
在沉浮、掙扎十余年之久后,小霸王最終疲憊不堪,宣告「Game Over」。據《新京報》報道,企查查顯示,小霸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被申請破產重整。同時,法定代表人馮寶倫已被法院列為限制高消費人員,限制消費令由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下發。
今年,小霸王背后的「金主」出走后,小霸王文化就陸續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實際上自 2019 年起,小霸王文化已牽涉多達 98 起司法案件,其中,涉及多起股權投資款的糾紛。
01、命運就像過山車
就像提到「椰樹牌椰汁」,你會想到海南;提到茅臺,你會想到貴州一樣。小霸王也曾是廣東省中山市的代表性企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人視作中山市的明珠。
1989 年,手持中國人民大學計量經濟學碩士學位的段永平,心懷鴻鵠之志加入南下的大潮中。當時研究生學歷可是個「金餑餑」,段永平剛到中山,便憑此進入日華電子廠擔任廠長職務。
段永平(圖片來自:scmp)
但這并不是一份安逸的差事。彼時的日華電子廠在倒閉的邊緣搖擺,虧損達 200 萬元。段永平經過市場調研,得知中國內地小型家用游戲機的市場總銷量,遠未達到市場飽和容量。
于是他當機立斷,全面轉型生產家用電子游戲機,并且為產品起了個響亮的名字 ——「小霸王」。段永平不負眾望,不久后的市場銷量證明,他的決策是成功的,日華電子廠被盤活了。
圖片來自:堆搪
但對于孩子來說,想讓父母買一臺游戲機,讓自己體驗游戲的快樂,只存在于「別人家」的故事中。為了削弱「游戲」的屬性,段永平和團隊將游戲機增加了一個計算機鍵盤和電腦學習卡,搖身一變成為了「學習機」。
1993 年,小霸王推出了第一代「電腦學習機」,并在央視打出「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學習機;你拍二,我拍二,學習游戲在一塊兒……」的響亮廣告。
1994 年,小霸王又重金聘請了成龍擔任廣告主角,「同是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小霸王」的廣告,讓它進一步寬慰了家長的心理,打開了市場。在當時全國多如牛毛的游戲機廠家中,小霸王一騎絕塵。
段永平是一個極有商業頭腦的人。在他的帶領下,小霸王在 1995 年產值達 8 億元人民幣,市場份額逼近 80%。小霸王中英文電腦學習機甚至被團中央全國少工委推薦為「全國少兒計算機知識及五筆字型輸入大賽」唯一指定訓練用機」。
但就在 1995 年小霸王風光無兩時,段永平突然提出了辭職。這也是小霸王由盛轉衰的關鍵一年。
至于辭職的原因,外界猜測是因為對小霸王背后「金主」益華集團商業策略的不滿,以及產權糾紛等問題。段永平渴望做一個真正的企業家,希望將小霸王辦成中國的松下,但在益華集團的掣肘下,這個夢想似乎很難實現。
圖片來自:茂名網
離開中山后,段永平于 1995 年 9 月,在一江之隔的東莞市創立了一家新公司 —— 步步高。
隨著段永平的離開,大批中層、技術骨干和職員也都從小霸王紛紛出走。而在 1997 年,更有 24 家經銷商集體投奔了步步高。這些事件對小霸王來說幾乎是「致命打擊」,于是小霸王迅速衰敗。
從幾近破產,到如日中天,再到步履維艱,小霸王的命運就像過山車。然而這條鐵軌,似乎在無盡的向下延伸。
圖片來自:小霸王官網
02、小霸王「霸氣不再」
沒了「主心骨」的小霸王,開始了漫長的自救之路。
在段永平之后,繼任者幾次施救均無功而返。雖然依靠學習機,其還能勉強糊口,但利潤率僅為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而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小霸王折戟沉沙只是時間的問題。
2004 年下半年開始,小霸王開始了架構改革和多元化轉型。小霸王背后的「金主」陳建仁,相繼成立了中山市小霸王教育電子有限公司、中山市小霸王衛廚電器有限公司等十大子公司。
每個子公司均經營不同的業務,比如教育電子公司主營學習機、游戲機;創新公司主營復讀機、電子詞典;數碼公司主營 MP3、MP4 等等。可以說,小霸王不再是以前那個「單純」的小霸王,而是在多領域廣撒網的「海王」。
小霸王官網上的產品陳列
但這種「枝繁葉茂」也只是假象。小霸王集團在子公司控股 70%,剩下的則由外來投資人控制。但小霸王集團的控股只是靠知識產權占股,每年旗下子公司只需要上交一定的費用,在具體業務上各自為政。
后來小霸王集團干脆直接「撒手」,撤出了在子公司中的股份。一部分子公司只要上交類似「加盟費」的費用,就可以使用小霸王的品牌。
這意味著小霸王淪落為一個出租品牌的「包租公」。于是我們看到小霸王旗下的產品,逐漸充滿了山寨的味道。
新款小霸王學習機 圖片來自:小霸王官網
在此背景下,小霸王還在 2011 年鬧了一出「手機風波」。彼時在小米公司的影響下,小辣椒、大可樂等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劉益兵以支付租金的形式,租下了小霸王在手機和平板業務上的商標權。
隨后打著懷舊的概念,想在 80 后群體中「大撈一筆」。由于小霸王無法生產自己品牌的手機,沒有獲得工信部的入網許可,劉益兵「腦洞大開」,在新品發布會上用普萊達品牌的 F11 型號手機冒名頂替。
一臺普萊達 F11 的零售價為 899 元,劉益兵在包裝盒內附送小霸王標志性的拳頭形象貼紙后,售價瞬間變為 999 元,不可不謂之「商業鬼才」。
普萊達 F11(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而這場「手機風波」也進一步使市場對小霸王加深負面印象。不過好消息是,小霸王背后的「金主」公司益華控股收益還算不錯,尤其是 2016 年,達到了上市后的頂峰。
有錢之后,小霸王的「游戲之心」再度膨脹。2016 年,小霸王提出了「超 500 億 VR 產業新霸主」,甚至還提出了上市計劃。
《新京報》援引小霸王游戲機業務某中高層的言論稱「大概是 2017 年前后,我們和 KONAMI(科樂美)等公司合作,準備做游戲主機和游戲內容平臺,這些都很燒錢,當時拉了一個風投,準備借這個項目運作上市,這樣可以再集資,把真正的國產游戲主機做起來。后來風投撤了,資金鏈跟不上,我們自己燒錢就燒了十億多」。
KONAMI 游戲人物合集(圖片來自:Bilibili@赫克托耳之踵)
如果兩者合作順利的話,小霸王或許有希望再度看到陽光。但很可惜,資金沒有跟上。這可以視作小霸王最后一次大動作求救。自此之后,隨著「金主」公司日益虧損,小霸王的「復蘇之夢」更是成為天方夜譚。直到其近日被申請破產,小霸王終于招架不住。這或許意味著,小霸王和我們的青春,一樣都回不來了。
小霸王經典機型(圖片來自:蘇寧易購)
03、「國產游戲主機」是偽命題嗎?
自小霸王誕生之日起,一直到三番五次地自救時,它始終想把游戲業務作為自己的核心產業。尤其是 2016 年、2017 年在游戲主機上的動作,也能看出它的欲望與野心,即從家用游戲機向游戲主機求變。
可是在「燒了十億多」后,小霸王的游戲主機夢依舊未能實現,很少有人知道小霸王還出過 Z+「游戲電腦」。
這并不讓人意外。畢竟游戲業是一個極為賺錢,同時也極為燒錢的行業。微軟在研發 Xbox 時,曾「燒掉」幾十億美元,才擠入前三甲的陣營。
第一代 Xbox
但國產游戲主機落后的原因,并非只是資金不足這么簡單。在三大主機(Xbox,PlayStation,Wii)鼎立的局面維持多年后,一直未能再有像世嘉這樣的挑戰者加入團戰。
如果要分析國產游戲主機落后之謎,那么可能要長篇大論至上萬字。但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錯過了最佳時間;二是入局門檻過高。
「孟德爾」曾在知乎上整理了游戲主機的發展史。總結來看,任天堂在上世紀 80 年代,便開創了當代主機的商業模式。在幾經調整的過程中,通過補貼消費者賠本賣主機,利用軟件再盈利的方式,迅速讓主機硬件普及到家家戶戶。
任天堂「紅白機」
在迅速普及硬件后,在此基礎上用軟件壟住市場,由此形成獨家壁壘。而這種商業模式幾經輪回,軟件的盈利早已覆蓋補貼硬件的成本,于是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競爭最為充分的時期,是入局游戲主機最好的時間點。國內也出現了第一部游戲主機,這就是聯華電子在 1995 年推出的 16 位游戲主機 A’can。
但很可惜,由于游戲太少,以及推出后不久就進入了 32 位主機的時代,導致它沒能成為國人游戲產業的驕傲。這也顯示出游戲主機行業迭代太快的特點。
聯華電子 A’can. 圖片來自:Nesbbs
再到 21 世紀,隨著「游戲機禁令」的頒布,國行游戲主機幾乎經歷了「被偷走的 14 年」。而在這個時間段內,三大主機鼎力的局面已經堅不可摧。
在禁令解除后,本土企業開始蠢蠢欲動,「斧zi」在 2016 年率先推出了「戰斧 F1」,號稱是「中國第一臺家庭互聯網娛樂游戲機」。但沒過多久便遭到玩家瘋狂吐槽:配置不強、游戲太少。其呈現的產品,頗像一個性能過剩的機頂盒。
戰斧 F1
同年,意圖「重金造機」的小霸王,也未能在游戲主機市場中激起一朵水花。這就牽扯到第二個問題:入局門檻過高。
這個門檻包含了研發、運營、渠道等等。家用主機光是在研發階段,就需要考慮架構、開發環境、未來發展預判等多個方面。沒有技術積累以及雄厚的資金支持,在這個環節就無法過關。
而運營則比研發更難。首發陣容、后續支持等方面,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人脈和人才積累。軟硬件綜合能力形成的強大生態,是三大主機屹立的基礎,而這方面,國產游戲主機難以望其項背。
像 A’can、戰斧 F1,倒下的原因主要是軟硬件綜合能力不達標。盡管 A’can 的硬件能力在當時已然超越了任天堂和世嘉。但沒有優質游戲的支持,反映到市場上就是舉步維艱。
馬里奧系列已然家喻戶曉. 圖片來自:gamespot
對于三大游戲機廠商來說,當前的游戲生態鏈已經非常成熟。索尼的《戰神》、任天堂的《馬里奧》、微軟的《光環》,每個系列都是它們多年積累的成果。而對于中國游戲主機廠商來說,沒有孕育單機游戲的土壤,是怎么都無法結出豐碩的果實。
而說到小霸王,其過去的輝煌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山寨」的基礎上。通過對任天堂等多品牌游戲的挪移、模仿,來俘獲不諳世事的玩家。缺乏自研的優質游戲,長此以往很難站得住腳。
這就像電影市場不繁榮的時候,很難催生出優質的攝像機廠商一樣。若有一天真能看到優秀的國產游戲主機出現,那么前提一定是國產游戲已經發展的足夠成熟。
題圖來自:花瓣網
參考資料:
[1] 李潔. 小霸王別 “機”[J]. 中國企業家,2019(09):72-75+7.
[2] 肖紅, 李秀華. 漸行漸遠的小霸王——成功的企業沒有什么特色, 失敗的企業才有特色 [J]. 中國市場,2010(48):133-134+147.
[3] 劉洲偉. 段永平不做 “小霸王”[J]. 中國企業家,1998(04):3-5.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