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還沒死呢,就那么迫不及待的吃“人血饅頭”?
娃哈哈還沒死呢,就那么迫不及待的吃“人血饅頭”?
導讀:
人還活的好好呢,“尸檢報告”就出來了!人血饅頭就那么好吃有效?
與其圍觀當看客,不如跟老苗一起給娃哈哈提提建議,探討下娃哈哈的正確姿勢
1、
先裝個X,講一個行為學名詞:基本歸因錯誤。
百度百科的說法: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后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譴責或贊譽他人)、低估情景性因素(譴責或贊譽環境)的雙重傾向。
用人話解釋一下是這樣的:
如果自己一件事做成了——我太牛逼了;沒做成——都怪某某某或萬惡的舊社會。如果別人一件事做成了——這廝運氣好、有干爹;沒做成——他不是那塊料,我早說他不行。
這就叫基本歸因錯誤,無關人的素質或者道德修養,是人自然而然的反應。
比如你在馬路上摔了一跤,你自己的第一反應一定是:“MD,這路怎么這么滑?”或者“靠,今天這鞋子問題”;可旁邊人第一反應則是:“這小子走路太不小心了”,碰到個不厚道則想:這鳥人走路不長眼,摔這么狼狽,活該,笑死我了。”
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可是如果有個看你摔跤的人大喊:“快來看吶!這兒有個人摔死了,110、120、250都趕快來啊!”
這就特么尷尬了。
娃哈哈就正在遭遇這樣的尷尬:一篇《娃哈哈帝國為何隕落》又把它推上了輿論風口。人還活的好好的呢,“尸檢報告”就出來了。
有人忙著跟進炒作,看能否借點流量紅利;有人忙著總結,看能否拿出治好自家肺癆的藥方。
娃哈哈有問題沒?當然有,而且還不小。娃哈哈要掛了?至少現在看不出,那篇《隕落》文中沒提出像樣的論據。
2、
說句官話:娃哈哈的問題很大,但是發展中的問題。
在渠道為王轉入內容為王的時代,幾乎所有的傳統企業都遭到了挫折,作為渠道為王時代企業成功的極致案例,娃哈哈面臨的沖擊比別人大的多。
看一下網傳的娃哈哈近幾年的銷售走勢圖。
不光娃哈哈,近幾年康師傅、統一、旺旺、兩樂,傳統的快消巨頭多數都在下滑。不是他們有多大問題,而是市場發生了變化,消費者發生了變化。
消費者在分層,未來已經不可能再誕生大一統的產品品牌,傳統的大一統品牌將逐漸被瓦解。原來是一統天下、泛人群的“王者品牌”,逐漸會變成分散在一個一個利基市場的“諸侯品牌”。
就像“尸檢報告”文中贊賞的“小茗同學”,就是典型諸侯式品牌,老苗也很欣賞這個品牌。但這個品牌再成功,也難以企及以前營養快線、加多寶之類的大單品銷量,營養快線即便已經下降大半,現在銷量仍有小茗同學的好幾倍。
另外,電商對隨機性購買的產品沖擊最大,本來它的消費就可有可無,因為上街少了,這個品類的消費也就少了,市場容量就變小了。飲料首當其沖。
這是大的趨勢,娃哈哈及眾多傳統巨頭的下跌是必然的,不跌才不太正常,并不是他們有什么大問題。
另外,傳統大品類適合采用大水漫灌的高鋪貨渠道策略,而新興的利基產品適合采用定向型精準鋪貨策略。
這在種情況下,傳統巨頭企業的渠道優勢發揮不出來了,甚至成了渠道負擔。
老苗以前在文章中贊許過娃哈哈的渠道模式,認為它們廠商之間責權利清晰,博弈少,內耗少,而且在渠道鏈中,娃哈哈占據主導地位,能用合理手段充分調動經銷商積極性。
但這里面有個變量,即娃哈哈激勵經銷商手段中,銷量增長和推新品的激勵占比很大,一旦銷量下滑,新品推廣不利,經銷商利潤會快速攤薄,這會引起渠道動蕩。
所以,渠道出現問題不是娃哈哈下滑的因,而是果。
3、
娃哈哈自己有啥問題呢?太土了?不懂跟95后溝通了?還是模仿別人行不通了?還是宗慶后老爺子太頑固又獨斷專行了?
“土”從來都不是衡量一個產品或品牌能否成功的指標,脖子上掛大金鏈子,有人覺得土有人覺得洋,錘子手機也有人覺得時尚,有人覺得土,還有蘋果7的中國紅,也呵呵了,咱就不拿這種業余的提法說事了。
跟95后溝通就要跟小茗同學類似嗎?就要“騷浪賤”嗎?恐怕未必,這代年輕人跟以前可能最大的不同就是多樣性(參見老苗之前的一篇文章《少俠,放過我們這些老家伙吧,我們真的不需要“騷浪賤”》。
我們在文章《隕落》中看到的是某個95后對娃哈哈是一臉的嫌棄,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則是看到這樣的光景。
至于模仿這事,還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娃哈哈出新品的策略,業內都是了解的,他們自稱是“后發制人”,還有個說法是“模仿式創新”。外人往往在總結時,光注意了娃哈哈的模仿,卻忽略了它的創新。
如果以代表產品的推出來劃分娃哈哈這三十年:第一是兒童營養液階段,生存發展期;第二是純凈水、AD鈣奶階段,跟樂百氏的階段;第三是營養快線階段,飲料江湖瓢把子;第四是最近幾年推新品屢屢受挫,“被隕落”階段。
多數人看到的是它模仿太陽神、小洋人、樂百氏,而有意無意忽略它的創新部分,它們的創新有的是體現在在成分訴求功能定位上,有的是體現在人群訴求市場定位上。
最令老苗嘆服的是“營養快線”:宣傳上定位為早餐代餐飲料,廣告語是“早上喝一瓶,精神一上午”。
我記得當時看了這個廣告,立刻跑到一家新華都買了瓶營養快線,激動的直拍自己腦袋,太牛了!
場景清晰,訴求明確。更關鍵的是,以老苗的了解,國內大部分老板的邏輯是這樣的:為什么只是早餐代餐呢?難道中午不能喝嗎?其它時間不能喝?為什么要自己限制自己呢?能夠做出這樣取舍的,宗老板絕非常人!
好,不拍馬屁了,說多了有洗地之嫌。繼續我們“模仿式創新”的話題。
創新多數情況下就是舊元素新組合,借鑒別人在什么時代都是有價值的。但像以前娃哈哈這樣的后發制人,效果已經大不如前了。
其一,現在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要模仿成功的窗口期變短了,成功難度變大。
其二,以后多數成功的產品將是在利基市場,很多利基市場由于類別并不大,并不遵循二元法則,而是贏者通吃,一家獨大,模仿跟進的可行性在大大降低,不信你讓哪家企業跟進下“小茗同學”試試。
其三,娃哈哈后發能制人的一個關鍵原因是它渠道的高效,但前面講過,現在的時代,大渠道的優勢喪失了。
宗慶后本的專制在業內是有名的,但頑固不化則從來不是,業內對他的評價一向是“開明而專制”。你看最近他干的這些事,腦洞開的也有點大:
Litter coco清新小椰、MIAO妙酸奶、酵蘇酵素飲品,昨天還剛看到一款每份含10克蛋白的高蛋白奶昔,名字叫百維特,這是現在娃哈哈推的新品。
大力的布局自動售貨機,難道這是宗老爺子的新零售?
要在300億飲料瓶身上做廣告位。(看了廣告,以后喝咱這飲料是不是不要錢了?)
先不管這些新品能否成功,這些項目能否成功,至少證明宗慶后還是那個一直在市場一線,了解市場并不停應對的實業家。“不怕錯,保持開放心態,不停的出拳”,這是老苗對娃哈哈仍然很有信心的關鍵原因。
4、
分析一堆問題,可能不如一條建設性意見,咱下面就說建議,歡迎看官撕友們探討補充,就當沙盤演練了。
1、 娃哈哈的現有產品不要指望它還有銷量提升,估計現在的銷量也保不住,直至跌到在各自的利基市場站穩腳跟為止。所以針對現有產品,一定是利潤導向和收割型產品策略。
2、 娃哈哈的增長將來自新品,但應該采用子品牌策略,現在的主副品牌策略不合適。
3、 雖然娃哈哈的渠道很強,但推新品已經不能用老渠道,陣亡率極高。之前的新品可能就是這么掛掉的。
4、 推新品可以采用項目孵化制,不光是公主當老板,其他人也可能是項目老板,娃哈哈提供資本支持、平臺支持和其它資源支持。
5、 娃哈哈原來的渠道體系需要重新梳理,基于增量考核的方式會把渠道鏈搞散掉的。
6、 出新品不能光“后發制人”了,要學會“先發制人”,即做前瞻性新品。
7、 提高互聯網及自媒體的傳播水平,娃哈哈被輿論的這幾次,其公關團隊得分不高。
8、 宗老板以后要多曝光,少說話。
這位宗老爺子是一向很實干,話不多,但屬于大炮型的:以前就說過“市調公司騙人的,全靠自己走市場”;別的企業家說情懷,他說是“虛的,最關鍵的是賺錢”;別人借助資本力量,他說上市是“圈錢的,自己又不缺錢”;大炮經常開,人沒少得罪人。現在仍然這樣,比如說馬云“胡說八道”之類。
這在以前的傳播環境中沒有問題,主流媒體會把你的話進行深入理性解讀。但互聯網傳播,一切都變了,這里傳播的是情緒、是戲劇化,宗老板大炮式的言論,往往正中下懷,被斷章取義傳播。得罪人,被抹黑也在情理之中。
這不,“尸檢報告”都出來了,呵~呵。當年“八瓶三株喝死一條老漢”,宗老板應該記憶深刻吧。
延伸閱讀:《少俠,饒了我們這些老家伙吧,我們真的不需要“騷浪賤”》
上海益合營銷機構首席顧問,營銷及品牌專家,專業自媒體”老苗撕營銷”作者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