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效理念】連接用戶之后,如何將用戶信息整合?
在所有觸點連接都打通了之后,用戶信息從各個渠道涌入,接下來的大挑戰,就是如何將用戶信息整合,從而解決企業營銷的核心問題之一——我的客戶是誰?
By Wayne W. 2016.10.9
第四章
連接之后
這里面有個概念,就是數字指紋。顧名思義,數字指紋就像指紋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人的唯一身份代碼,而且是生理代碼,應用簡單,無法偽造。
數字指紋有兩種做法,一種是事先,一種是事后。事先,指用戶登錄前,就先要求用戶出示數字指紋,其形態可能是用戶名+密碼的組合,可能是語音,也可能是人臉,但是起到的作用和指紋一樣,無論用戶通過哪個觸點登錄,都可以識別出是同一個用戶,從而將用戶的信息進行整合。但是,并非所有應用都需要用戶登錄,否則會顯得很奇怪,門檻太高,所以,事后的數字指紋仍然不可少。事后的數字指紋采集,就要采取靈活的data mapping的方式進行。
“數字指紋”技術出自于對版權保護的應用,用來監控數字發行產品的非法拷貝,保護發行者的權益;最早的數字指紋主要基于對用戶物理指紋的數字化,發展到今天,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APRA已經研發出基于用戶“打字節奏”、“習慣性重擊和輕敲”等個人特點的真正意義上的數字指紋技術,并已在歐洲多家銀行的手機APP上得到應用。
借鑒 “數字指紋”技術的實現方法,數字環境下傳統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電郵地址以及精準性很低的cookie ID等加上已趨于成熟的數字指紋技術,產生了一種新的用戶身份識別體系——數字身份(digital ID)。像“數字指紋”體系的組成一樣,“數字身份”體系也包括算法和協議兩個組成部分。
算法完全由數據的持有方(如現在手中掌握千萬客戶數據的廠商)來定義,一千家廠商就會有一千個算法,無論是包括在算法中的具體信息還是編碼的規則,可以對源數據中的敏感數據充分脫敏;
協議則是不同的數據持有方能夠進行可控數據交換的統一規則,分為三種類型:公共、私有和混合。
共協議適用于開放環境下的非敏感數據交換的快速實現,是對典型個人身份信息的編碼,往往是服務于在公共數據交換平臺上多個獨立實體間的數據交換;私有協議主要是企業兩兩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的規則,雙方能夠充分自定義需要交換的數據類型、范圍和內容;混合協議則是介于公共和私有協議之間,往往是具有相近數據需求的多家企業甚至多個行業之間實現數據共享所需要的規則。
共協議將作為未來公共數據交換平臺的一個要件存在,此類平臺目前國內已經初現,盡管還沒有看到較成熟的運營模式,但前景毫無疑問是 大好的;
私有協議其實早已存在,現在很多企業之間在共享數據時或者用身份證號碼,或者用手機號碼,這都是私有協議的一種,而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私有協議存在,因為數據的共享規模在不斷增長;
混合協議的應用可能是未來應用規模最大的一個分支,將有很多在各自行業里有領先地位的企業會積極推動協議的發展,以便最大可能的獲取需要的數據,在高度數字化的商業環境中搶得先機。
在下面這個場景中為大家描述一個典型的應用模式:
汽車廠商A已經實現了客戶溝通全渠道管理,通過官網、手機App、微信以及4S店銷售App廣泛收集銷售線索,或者提供車主服務;游戲運營商B擁有巨大的用戶量,并積累了豐富的用戶游戲偏好、虛擬物品購買以及客戶畫像數據;電商網站C則是細分市場的交易量處于領先地位,手中握有詳盡的客戶購買記錄、消費信貸記錄、住址等客戶數據。當這三家企業為了獲得外部數據來補充自己的客戶畫像數據時,都來到數據交換平臺尋找適用的外部數據,并遵循平臺數據交換協議(混合型)在平臺上根據“數字身份ID”的匹配結果獲得需要的數據,見下圖:
當眾多數據持有者都達成統一的“數字ID協議”標準時,數字ID的匹配將在公共平臺上完成,但用來交換的業務數據則可在他們之間以點對點的方式進行,表現出“去中心化”的特征,這樣既確保了數據的安全性,又提高了數據交換的效率。
“數字身份ID”的應用還遠未成熟,其體系的建立就需要數據大玩家們投入很多精力和財力共同努力,但未來的普遍應用將為大數據應用的價值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