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迷茫?這樣思考,就不困擾
來源:圈外(微信號:iquanwai)
作者:孫圈圈
知乎上曾有個經典問答:“你心中的完美愛情是怎么樣的”,點贊最高的回答是“可以有不完美”。
正式交往前,彼此都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狀態,滿滿地全是愛,天天給你打電話,那是“關心”;迷迷糊糊不認路,那是“萌”。
可一旦成為真正的“情人”,在一起久了,天天打電話,就是“不獨立”,而迷迷糊糊不認路,就是“蠢”。
其實工作跟感情,本質是相通的:別的行業總是更有發展,別人家的公司總是更好,做不好的工作就是不適合自己。
體制是圍城:身在體制內,總覺得遼闊的體制外才是適合策馬奔騰的草原;而身在體制外,又會覺得體制內更加安穩和便于顧家。
高薪高壓的工作也是圍城:工作挑戰太大,就總想要休息一下、輕松一點;工作挑戰太小,又覺得太過無聊,想要焦慮一點。
到最后,誰都在羨慕別人,誰都對別人不滿,誰都想跳出圍城。
究竟該如何看待轉行或跳槽呢?該以什么樣的姿勢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呢?
我總結了三個要點:掌握全面的“一手信息”進行決策,做好內外“兩手準備”增強轉型成功率,衡量選擇的“四大要素”來挑選公司。
一、決策:掌握全面的一手信息
很多人是怎么萌生跳槽想法的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看到身邊人在另一個行業混得風生水起,相較之下覺得自己吃了虧、荒廢了青春。
RISE的一位用戶,做HR九年之余,在群里提問說,想要轉行到銷售,原因是:HR性價比不高,而銷售上班時間靈活,業余時間多,方便帶孩子,待遇也豐厚,而且如果業績做得好,還能有帶團隊的機會。
但所有的銷售都是這樣嗎?顯然這個回答是否定的。那所有HR又都性價比不高嗎?但我一位工作4年拿著50萬年薪的HR朋友說:HR真是職場上少有的高性價比崗位了。
還有一位研二學生,不清楚自己畢業后是該讀博還是就業,我建議他可以利用暑假去公司實習,看自己是否更喜歡工作,還是更熱衷于科研,而且我也可以幫忙推薦一家大公司。
但這位學生說,他同學去那家公司實習過,每天就是打電話,所以做了不到一周就辭職了。
我當時很驚訝,因為那家公司我知道,實習生是有很多鍛煉機會的,而且也曾經推薦過別的小朋友過去,人家已經在那邊獨立寫分析報告了。
所有這些例子其實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決策的時候,總是太依賴于身邊個別人的信息。請教當事人、拿到一手信息沒錯,但關鍵在于,如果一手信息的樣本量太小,根本不能說明真實的問題。
那么該如何確保你的視角全面,以作出合適的轉型決策呢?
1、找足夠多的樣本量
首先,需要找盡可能多的當事人,保證樣本量足夠大。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這個職業做得好的人和做得不那么好的人,兩種情況做對比。
比如你作為HR要轉行銷售,肯定不能找銷售行業做得最好的,和HR行業做得最差的人來比較。你需要去看銷售這一行的平均薪資、發展潛力、生活狀態、晉升速度等等。
另外,我們找的人,最好是行業里面做了多年的人。很多應屆生會去問大自己一兩屆的師兄師姐,關于行業前景、發展趨勢等等,我負責任地說:這些99.9%不靠譜。
大多數人進入某個公司(尤其是大公司)1年的時候,連自己崗位的工作目標都沒理解透,根本就搞不清楚行業狀況、公司整體狀況,甚至連公司是否有政治斗爭、關系有多復雜,都沒體會到。
2、提問自己
其次,通過提問來進行信息的對比分析。為了確保你的信息是反映整體真實情況的,你需要通過不斷地提問,來做對比分析。
比如,你是HR,你的朋友是個出色的銷售,告訴你銷售很好:工作時間靈活、有時間陪孩子、有機會帶團隊。對比之下,你覺得HR的性價比實在太低了,因為你這些都沒有。這時候,你需要問自己一些問題:
1)是不是大部分銷售都能夠做到你朋友這樣;
2)是不是大部分HR都是事多錢少;
3)如果真是這樣,為什么大家不都去做銷售,還要有人做HR;
4)如果不是每個銷售都能做到你朋友那樣,那么,你朋友做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5)如果有些人可以在HR上面做得很好,那么,他們能夠做好的關鍵因素又是什么;
3、匹配優劣勢
最后,經過上面的信息收集和一連串問題,你掌握了整體信息,就需要結合自己的優劣勢來做判斷了。
拿自己的優勢來說,是否能夠勝任一個好的銷售。如果你發現自己并沒有這方面的優勢,那就不要轉行了,因為這份工作不僅不能發揮你的優勢,還會有很多機會成本。
所以,做到如上三點,才有可能讓你的決策不“想當然”,優化決策效率。
另外,關于什么時候要轉行,也給個簡單的參考:從兩個維度來思考。這個二維矩陣的橫軸,代表行業或職業前景,縱軸代表你的個人情況和該行業/職業的匹配度,按照高低劃分成四個象限后,我們分別來看下:
第一種情況是行業/職業發展前景好,你的個人適配度也高,那繼續保持努力就好;
第二種情況是兩方面都低,行業不好,工作也不適合你,可以考慮轉型;
第三種情況是行業/職位發展的前景不太光明,但是你個人的適配度非常高,那有兩種性價比高的選擇:
一種選擇是你可以繼續發展,爭取成為該行業的頂尖人才,因為大部分的職業,即便不再朝陽,但仍然需要有人做,如果你能夠做到頂尖,那么也不會被淘汰;
另一種選擇是,你可以找相關的朝陽行業/職業,比如傳統教育轉到互聯網教育,等等。
最后一種是該行業/職位的發展前景非常好,但是你個人目前的適配度不高。這時我們需要分析下:二者不匹配的是哪些要素?這些要素在所在行業/職位是否關鍵?同時,是否可改變?
因為有的要素就是難以改變的,比如工作跟你的價值觀和個性不符,那么可以考慮轉崗。但是,有的要素是可以改變的,比如你的溝通能力有些欠缺,那么下力氣去提升就是,不必要轉型。
二、行動:做“內外兼修”的兩手準備
確定了是否轉行跳槽之后,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轉、如何跳的問題了,我從內外兩方面來講。
1、對內
對內,首先我們要清楚自己的需求,也就是你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之前有學員跟我說,想從傳統行業轉到互聯網領域。那么,你想去哪個細分領域,是互聯網醫療,還是在線教育,或者是文化娛樂?
是換個行業繼續從事原來的職能,比如從傳統企業HR跳槽到互聯網企業做HR,還是挑戰高姿態,行業職能一起轉,比如從傳統企業市場研究直接到互聯網企業做運營?
其次,對內還要看目標崗位的要求,你想要跳到那里,總得知道要做什么:這個崗位都需要哪些知識、技能和能力?跟哪些個性特質更加匹配?還是要結合“冰山模型”去做考慮。
最后,當你知道了目標,明確了差距,就是具體落地了。比如你是要通過買課程學習,還是看書提高,還是要向行業內的高人請教?
其實這里面最難的部分,就是確定自己要做的事。這里有兩個小技巧:
技巧1,盤點自己的優劣勢,看哪些崗位能夠匹配上。如何盤點,之前的文章有提過一些《作為個人,你的商業模式有沒有問題》,之后還會仔細來寫。
技巧2,可以去看自己能做哪些事,比如,自己原來是體制內從事醫藥行業的相關工作,想要轉行到體制外,那可以找一些相關領域的外企醫藥公司。傳統行業向互聯網行業轉型也是如此,原先在快消企業做市場工作,那么比較相近的,可以去一些消費類的互聯網公司做運營。
2、對外
說完對內,我們來看對外準備。
對外,也有三方面,首先是認識人,其次是認識人,最后還是認識人!為什么說認識人這么重要呢?
一來,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式是有差別的,多認識相關人士,可以幫你快速進行思維方面的轉換,加大面試成功率;
二來,因為是轉行,如果沒有相關人士為你做背書,即便你能力不錯,目標公司也不敢要,因為它大可以招一個有相關經驗的人,風險更低。
至于如何認識人,其實機會很多,只是我們都忽略了。比如,之前一個學員來問我,要轉行去做產品經理,但苦于自己是傳統行業出身,找不到相關人士去了解,該如何結識產品大牛。
后來我跟他說:你所在的那個圈外學員群里,200多個人,僅僅我知道的,就有6個產品經理,但你卻跑來問我。
實際上,我們每一次在一群人中的表現,都是一次“勾搭”和“表現”的好機會。
今天幫我一起整理這篇文章的,是圈外一位神奇的教練,還在上大學,她在學習課程的時候,就爭取到了很多表現機會,比如:成為學習組長、代表小組做案例演講、成為優秀學員、爭取到了教練資格、成為對學員輔導最積極的教練之一。
后來怎么樣了呢?半年時間,很多職場資歷頗深的圈外學員都主動認識她,3個人主動給她提供了很多大學生夢寐以求的實習機會,圈外主動給她提供了實習機會,她還結識了各行各業的資深人士從而有更多信息做職業選擇。
沒有人說過,大家一起學習,就只能學習,而不能交友。
留心去看你身邊的那些機會,而不是去等著別人來認識你。
三、拍板:衡量“四大要素”識別靠譜公司
當我們決定轉型、并做好準備、最終拿到了機會之后,在挑選機會的時候,我建議可以考慮這四個要素。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考慮要素基本都是外部因素,是為了幫你在幾個都適合自己的工作中進行挑選。如果本身工作就跟自己的優劣勢不匹配,先考慮自身,再考慮這些外部因素。
1、看行業
公司所處的行業,成功要素和發展速度如何。當你的職場經驗慢慢培養起來,會發現其實每個行業的成功要素是不同的,比如一些壟斷型國企,靠的可能是資源和政策;快消品公司,主要靠品牌;咨詢公司,靠的是人才。
不同的成功要素,其實也側面反映了個體在這個行業中的價值。比如,依靠政策就可以活得很好的公司,你的話語權是很弱的,公司對人才的投入通常不會太大,走你一個,一點波瀾都不會有,但相反,你在這里待了很多年,離開公司是不是還能夠活得下去,就不好說。
另外,不同的行業發展速度也不同。高速發展的行業,對你來說上了一部快速行駛的車,就算你自己不動,也會被推著向前走,所謂早期紅利。
2、看公司
知道了行業的大概狀況,還要看你挑選的公司在行業所處的地位,阿里的運營和騰訊的產品,不管個體能力如何,起碼公司給了你很大的背書,以后出去,身價自然更高。
另外,看公司是否靠譜,還需要看它的文化。文化之于公司,就好像性格之于個人一樣,所以識別你和公司是否匹配還要看你倆的“性格”是否合適。華為招了很多外企咨詢顧問過去,但我所知道的,真不是每個都能適應華為的文化的,最終還是離開了。
3、看部門
接著我們還需要看你所在的部門或者說職能,在公司的價值鏈中究竟處于一個什么位置。比如同樣是快消企業,你處在市場部和行政部,所發揮的價值、受到的重視程度肯定是不同的,因為市場部是快消企業的核心部門。
4、看老板和同事
以上的分析角度都相對比較理性,但是,人都是感情動物,我們肯定會有好惡之分。如果兩個選擇都很好,這時候比的就是感覺了,看你面試的時候,跟未來老板和同事是否有眼緣、是否有共同語言。
當然,以上這些要素,都是識別大公司是否靠譜的方法,但是對于初創公司,判斷標準就不一樣了。為什么呢?因為創業公司前途未卜,不像大公司那么穩定。我自己的建議是看老板。
很多年輕人都以為要看商業模式、市場前景。這些當然重要,但問題是,投資人都未必能夠判斷準確的事情,你工作2/3年,確定自己有能力通過一個面試就判斷一個公司的模式有沒有前途?倒不如去看老板,人可以,那么事兒也不會錯到哪里去,至少可以相信ta選擇的領域。
總之,轉行也好,跳槽也好,關鍵在于,我們不要陷入單純地轉不轉、跳不跳的問題,也不要跟沒頭蒼蠅一樣有一搭沒一搭地想,而是努力從煩惱中抽身出來,拔高自己的思維層次,進行有序的思考。
最后送大家一句話:不要用N年時間成本來為自己一次沖動的快感買單。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