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和你的審美之間,差了一個戛納國際創意節
看完剛剛結束的戛納創意節獲獎作品
感覺自己的腦子又下線了呢
普通的一件事物
被賦予了設計的奇思妙想之后
分分鐘被設計師的腦洞所跪拜
那么今天帶大家欣賞一下
這些創意大開的優秀作品
1. Health & Wellness 健康獅
作品:Meet Graham (遇見Graham)
交通事故委員會(TAC)
這則廣告的畫風打開來長這樣:
還有這樣
這么詭異的畫風
感覺走錯了片場…
仔細看了之后才明白這個人體模型叫“Graham”,是在交通事故中唯一幸存下來的人。隨著交通傷亡人數每年都在遞增,交通事故委員會(TAC)以這樣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人體結構需要進化成什么樣子才能在交通事故中幸存。
但是長成這樣子更可怕好嗎?!
注孤生
這則廣告來自BBDO以極具視覺震撼力的表現形式和腦洞大開的創意為我們敲響警鐘,掀起全球對于交通安全的熱烈討論。
2. 平面和戶外兩座銅獅獎杯
作品:Block out the Chaos
JBL 降噪耳機
作品分為Dogs狗狗篇、Babies嬰兒篇、Mother&Daughter母女篇三部曲。
用了這款耳機
感覺世界都清凈了呢!
把降噪的功能特點以插畫的形式放大再放大,聲嘶力竭的喊叫和主人公戴著耳機怡然自得的表情,強烈的畫面感已經深深印在腦海里。
戛納創意節上優秀的獲獎作品實在太多,明明有違常理、和現實相背的設計,但隱隱想要拍手叫好的感覺是怎么回事。
設計師的創造思維和你的審美相比,難道差了不只一個戛納創意節?
設計不是脫離大眾的重新創造
我們對大眾審美往往存在一個誤區,下意識地認為:“好low”、“毫無特色”,盡管我就是大眾本人。
但每個人都有評判美丑、愛憎分明的權利,大眾審美是一種更貼近生活、平凡瑣事中所產生的認知方式。可能是冬冷夏熱、柴米油鹽的日常、衣物面料的選擇…我們都會有自己的喜好和理性判斷。
這是更表層的一種審美,似乎少了些情趣,不會像設計師一樣充滿對世界觀察入微的細致。就像是在一幅世界名畫前,懂的人會沉浸在繪畫者的心境中,情到深處淚流滿面,不了解的人可能一臉懵…
原作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所繪《吶喊》,表現主義的代表作,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和恐懼。
審美不在高低,設計師的創造力同樣源于對生活的感知。比如我們所提到的戛納創意節獲獎作品,TAC聯合BBDO創作的交通事故中幸存的人是由于每年都在上升的交通事故發生率;JBL的降噪耳機以一種夸張的插畫形式表達我們生活的日常情形…這種設計的張力直擊要害。
Pinterest首席產品設計師Jason Wilson,被譽為「幾乎能去任何公司的設計師」。曾在Adobe、Facebook、Apple等全球知名公司任職。
在他看來,設計師的審美源于對世界的好奇。他喜歡攝影,在鏡頭下記錄不同的人和事物,用日常新鮮的角度去做設計,而不是流于俗成的方法,為設計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
設計的本質在于解決問題,而不是自我表達。設計師的每一次創作都是對大眾審美、產品本身的再加工,不會脫離用戶的重新創造。
設計師能引導大眾審美嗎
一位真正的設計師能引導大眾審美,創造出更高層次的美學追求。
人們的審美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從遺址挖掘出來的貝殼項鏈、陶罐器物,到貴族封建社會的絲綢玉器金飾,再到近代社會工業革命帶來的機器化產物、包豪斯主義、極簡設計風潮…我們的審美逐漸從功能性向簡潔、美觀、創新轉變,甚至經歷一個循環。而設計師走在每一次時代變革的前沿,不斷顛覆著我們舊有的認知,引領新的創造。
甚至從過時的、傳統的作品中尋找新的靈感,稍加改變形成新的風格,又重新被大眾所喜愛。這種對世間萬物的敏銳感知,是設計師高于生活的生命力所在。
日本的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曾策劃一場“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與許多設計師合作,通過再設計賦予日常已知事物新的風貌。
來自日本設計師面出薰將火柴與樹枝的形狀相結合,喚起人們對自然、火、人以及各種各樣的世間萬物的印象。是對火這種物體存在感的再設計。
日本資深廣告導演佐藤雅彥再設計的出入境章,出境是向左飛的飛機,入境是向右飛的飛機,當人們看到時,一定會留下難忘的驚喜。
在我們看來再普通不過的事物,像是地板、墻壁、杯墊、書籍、啤酒瓶、CD…設計師卻能從這些日常用品中進一步捕捉到新鮮感進行再設計,賦予了新的意義,也為大眾審美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尤其在互聯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設計師為產品差異化拉開了距離,誰能通過創新占領用戶心智,誰能引導大眾審美,誰將贏得更大的商業價值。
設計師和大眾審美之間
差了一個戛納創意節
而你和競爭對手之間
只差了一個Designup
自由對接業內頂尖設計師
讓你的產品創意大爆炸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