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心急的全球首發,究竟錯在哪里?
來源:懂懂筆記(dongdong_note)
在上周舉行的2017年MWC(上海)大會上,vivo“全球首發”了屏下指紋識別技術。雖然手機越賣越火,但vivo這兩年一直被業界詬病 “沒技術”、“低配高價”。這一次全球首發,確實讓vivo揚眉吐氣了一把,居然搶在了蘋果和三星的前面。
全球首發的新聞引來不少關注。如果vivo能夠在下一款產品上實現商用,其在國產手機領域的技術進步意義將非同尋常。
不過,隨后vivo的“隱形指紋識別”被媒體指出是“PPT”技術,短期內難以量產,搶發只是為了“噱頭”。
再之后有業內人士質疑:這一核心技術是屬于高通,vivo只是在高通解決方案的基礎之上做一個應用。
還有,三星中國設計研究所所長@李炫弘ShaneLee發了微博,指出該項技術的兩大硬傷:
1、目前良品率還不足以大量生產,并且只是拿了高通+某廠的方案。
2、只能穿透OLED,OLED只有三星能穩定供貨,并且產能還在爬坡中。
總結下來,vivo在上海2017MWC上搶先發布了一個亮瞎眼的“隱形指紋識別”技術,貌似搶在了蘋果和三星的前面,但事實是:
1、核心技術是高通的。
2、目前良品率還不足以大量生產,只是一個PPT產品。三個月后的蘋果可能是真正首發。
3、必要的OLED屏,還在產能爬坡階段。
結論是:短期內vivo無法實現商用。如果非要馬上商用會怎樣呢?那可能就要付出更高的代價:比如高通的專利費,不良率導致的成本過高,以及為了拿到供不應求OLED屏付出更高的成本。并且,還要冒著技術和原器件不成熟的風險,以及用戶的抱怨。
這么做值不值?這是很多企業都會面臨的選擇題。
記得小米在2015年發布小米Note的時候,原本是沖擊高端市場的一次絕好機會,恰好那一年三星在中國市場開始衰退。
小米在面對一些新技術的時候,做了一面保守、一面激進的選擇。
保守是第一代Note上沒有使用指紋識別技術,那一年其他品牌的主流機型都開始向指紋識別技術靠攏,當時的華為Mate 7就是一個例子。
而激進是第一代Note使用了高通驍龍810。恰好,驍龍810是高通比較失敗的一代新品,因芯片導致手機發熱而被用戶抱怨,很多款“積極搶鮮”的手機,都被這款芯片所拖累。
那一年市場分化的結果是:三星衰退,華為憑借Mate 7崛起,小米沖高端受挫。
保守,不使用指紋識別技術,小米錯了。激進,使用最新的芯片,小米還是錯了。
這是什么邏輯?不矛盾嗎?
我想說的是,在技術創新與商業轉化之間,還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
比如,一項技術非常創新,但是對用戶體驗來講并沒有明顯的提升,你覺得需要嗎?
再比如,一個技術非常創新,但是還不成熟,十個人用,有五個人用得很順暢,另外五個人天天用著出毛病。這樣的技術,你覺得適合商用嗎?
再比如,一個技術非常創新,但是成本極高,如果商用意味著要將成本轉移給用戶,你覺得用戶會買單嗎?
這讓我想起了《吳軍的硅谷來信》里面,講到了愛迪生為什么不使用交流電的故事。
這封來信里只講了兩個人:
一個人是愛迪生,吳軍認為他是一個秉持實用主義的人,一生獲得的專利無數,但大部分屬于“實用新型”專利,而不是發明專利。
另一個人是愛迪生的“宿敵”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特斯拉是一個超越時代的人,他的很多超前的創新(比如無線傳輸電力)直到今天才被實現。
特斯拉一生有無數的發明,他靠轉讓專利賺的錢比辦公司多得多。在他所有的發明中,最重要的是交流電和相應的發電機、電動機等等。后來他將這個技術高價授權給了西屋公司。
交流輸電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在幾乎不損失什么電量的前提下傳輸幾百公里,而直流輸電傳輸的距離只有幾公里,否則在線路上損失的電量會高過實際使用的電量。這樣明顯的輸電效率差距,使得堅持直流輸電的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Edison General Electric)在競爭中落在下風。
那么為什么愛迪生不采用交流輸電呢?因為愛迪生不是一個單純的發明家,更是一個商人,他要考慮企業利潤。
在那個時代,西屋和特斯拉的交流輸電、發電和交流發電機技術是受到專利保護的,并不是愛迪生想用就可以用的。事實上,西屋采用了特斯拉的技術,為此支付了高額的專利費,這個費用幾乎使西屋破產。
而特斯拉和愛迪生一生交惡,怎么能指望特斯拉讓愛迪生低價使用專利呢?從商業的角度考慮,如果專利的成本比發電成本還高(當時西屋面臨的情況就是如此),任何人在愛迪生的位置上一定是寧可在電路上損失掉一半電量,也不會支付高額的專利費。
通用電氣和西屋電氣的競爭是商業競爭,不是學術上的競爭,因此不能以科學家或者發明家爭論對錯那樣的眼光看待直流和交流之爭。作為科學家,如果愛迪生認為交流輸電是對的,他必須這么說;但是作為商人,那可不一定,這要看能否給他帶來利益。
對此吳軍表示:為了在商業上打敗對方,愛迪生一直詆毀交流電,但這不等于他真的相信自己的那些鬼話。美國的專利保護期一般是17年(加上三年延長期),愛迪生要做的就是在這17年里不要輸掉,而他采用的方法就是在商業上壓垮對方。
看到這里,是不是仿佛看到很多今天商戰背后的原因了?很多技術之爭,很多所謂的專家站臺,除了技術本身的因素之外,還有更多的商業因素在左右真相。
再看看特斯拉與愛迪生的結局。
特斯拉一生靠專利,賺了很多錢,但他把錢又投到下一個超前的發明中去。其中最大的投入就是在1900年建立的瓦登克萊弗塔(Wardenclyffe Tower)。這其實是一個大功率的無線發射塔,按照特斯拉的設想,它可以向大西洋對岸傳送電話、廣播,甚至無線輸電。
有沒有被嚇到?1900年,無線輸電……對,這個近幾年才剛剛被實現、到今天還沒有被廣泛應用的技術,特斯拉在一百多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究了。但特斯拉這個想法太超前,花盡了特斯拉的所有資產也沒能實現。
而愛迪生的晚年則是風光無限,除了電燈,愛迪生一生還有很多重要發明。他去世后,為了紀念他,美國全國停電一分鐘,在這一分鐘里,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陷入了一片黑暗。一分鐘后,整個北美大陸又燈火通明。愛迪生如同現代的普羅米修斯,向歷史宣告人類“電的時代”的到來。
這里重點講一下吳軍老師的結論:很多時候,看似很奇怪的決定是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具體涉及到和商業有關的時候,盈利才是硬道理。
在面對新技術的時候,有時候會因為看不清技術發展而錯失良機。但也有很多時候,過分強調新技術,會因為成本過高,用戶不接受,反而成為先烈。
企業就是企業。拿一個短期內實現不了的、并且還不屬于自己的技術,秀一下PPT,又如何呢?所以,懂懂想說,vivo應該學一學愛迪生。另外,企業在創新的時候也要更務實才行,讓用戶能明顯體驗到創新帶來的實質性變化。要先做后說,而不是先說后做。
-EN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