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言:“電商”PK“實體店”,兩者的運營區別到底大不大?
最近有個粉絲朋友提問:“我們是做傳統服裝店的,今年行情不好,想做電商,但是電商我們完全不了解,我們可以轉型嗎?”。在溝通了幾次之后,宿言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即使馬上2021年了,依然有很多人對“電商”有著莫名的恐懼...
媒體的渲染加上電商從業者的吹噓,讓電商莫名其妙的看起來“高大上”了一樣。讓很多從事傳統行業的人堅定不移的認為“電商”是一個很難做,很難接觸的東西,甚至認為從事多年傳統行業的自己沒有“電商思維”,所以絕對做不成...
電商確實通過互聯網技術解決了很多生活問題,但宿言認為開實體店的學問也決不低于電商,實體店也絕不是有個好位置、漂亮裝修和專業導購就一定能生意火爆的~
我們以“目的”為導向去分析。無論是實體店還是電商,其目的都是賣出產品或服務,最終完成盈利。想要完成盈利就需要一個不變的公式: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我們接下來就以這個公式來分別拆解到電商與實體店當中,來看看其運營的方式到底有沒有區別,到底誰更強~
一、關于流量的獲取
實體店流量獲取方式:
電商流量獲取方式:
關于流量的獲取方式我們來做一下PK(如下圖),我們僅用幾種基礎的推廣方式來舉例(畢竟推廣方式太多,篇幅有限...)可以看出電商的外部引流環境相對于實體店有著絕對優勢。但被動流量的獲取相對于實體店也有著明顯差距。因電商的競爭環境激烈,產品的展示效果需要大量工作去提升搜索排名。而實體店的被動流量相對穩定,畢竟在服務不差的前提下,沒有人愿意多跑幾公里去買一個低價產品。
當然高價的產品實體店的優勢也很明顯,“實際體驗”是線下店的王牌。
二、關于轉化率與客單價
實體店的轉化與客單價:
電商的轉化與客單價:
從轉化方式和客單價來看,兩者的區別并不明顯(如下圖)。電商只是把實體店的銷售變成了客服,但在產品的售價上一般情況下很多電商確實比實體店的價格要低一些,這也是因為很多電商都在大型批發市場附近,有著不可小視的優勢。在賦予產品價值和促銷方式上,基本能用的招數都差不多,僅僅是平臺不同而已。
三、關于產品的復購
實體店的復購:
電商的復購:
復購是銷售額持續穩定增長的關鍵,我們拿產品的更新速度、體驗、VIP及情感關聯四個維度來做對比(篇幅有限,拿4個基礎方法對比),我們會發現雖然平臺不同,但是做復購的技巧基本都是一樣的。只是實際的操作方法根據平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已。(如下圖)
總結
現在線上及線下的邊界在逐漸地模糊,實體店也在不斷的擁抱互聯網來為店內引流,比如一家飯店可以入駐某點評,通過評價來吸引用戶進店。通過大V探店來吸引消費者進店。電商也在通過社區團購來為自己帶來新的流量。
在目標為“增加銷售額”的前提下,綜合對比下來,我們會發現在運營的“手法”上兩者并沒有過于明顯的區別。都需要依靠運營的手段來優化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復購率。其最大的區別在于不同平臺中內部的規則和實操經驗。
如果你有更多想法要補充,歡迎在評論區互動,讓我們來一場激烈的PK賽(不罵街那種)~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