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平安再升維,科技成第二增長曲線
如果我問你:華為、騰訊、平安誰是2018-2020全球AI專利排行里排名最高的,你一定會回答是平安,因為在很多人的認知里,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是反常識的。
反常識的認知就代表,其實我們并不覺得中國平安是科技企業,或者說低調發展的中國平安并沒有給人很強的科技感認知。
12月初發布的《深圳市金融科技產業知識產權發展狀況》白皮書顯示,自2017年以來,中國平安金融科技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知識產權影響力全球第一。
同一時間,國促會數字科技發展工作委員會與零壹財經聯合發布的《2018-2020年全球AI專利排行榜TOP100》榜單顯示,平安集團憑借9255件專利位列全國第一、全球第三,全球前二的是傳統科技巨頭三星和IBM。
事實上,平安一直在撕掉自身的標簽,試水保險行業改革,科技賦能是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包括生態賦能、壽險改革也是集團的核心戰略,他們在重塑平安在大眾的認知,也重塑平安的企業核心。
居安思危、不斷突破是平安過去三十余年的縮影。
“去年的馬明哲,領導不了今年的平安!”
馬明哲說這話時正值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波及之下,國內金融行業也在悄悄發生改變,面對未知的環境,擁抱未來和不斷改變的危機意識滲透到這個企業的骨子里。
20年之后,在第四個十年到來之際,中國平安確立了“金融+科技”的戰略目標;2019年,中國平安更新了品牌LOGO,新版LOGO底部的“保險·銀行·投資”更換為“金融·科技”,決心可見。
而當我們討論科技時總繞不開科技人才。
2019年,中國平安員工總數為34萬多人,卻擁有一支11萬的科研隊伍,其中包含3000多名科學家,科研人員占總員工比例為32%。而同年發布的一份全球科研人員占比排行榜顯示,排在前十的微軟和FACEBOOK也才不足30%。
科研投入除了人力成本外,資金也是重要的因素。過去十年,平安集團累計投入科研費用近千億,而且每年都會把營業收入的1%作為創新科技的研發,未來十年按此比例還會有超千億元的科研投入。
《經濟學人》雜志12月初的一篇名為《蛻變:從保險公司到金融科技公司,平安是如何做到的?》的報道中這樣說道“科技本身就能實現盈利,而不只會增加成本,這讓平安與眾不同”。這種不同在于平安的科技投入轉化為盈利的鏈路已經打通并且形成了良性的循環,而大多數公司的科技投入是不確定的。
基于以上的科技投入,平安在在金融科技、醫療科技、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許多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探索出多項創新成果。截至 2020 年 9 月末,平安集團科技專利申請數累計達 28037 項,較年初增加 6654 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
而以“科技”為基礎,「科技 + 金融」及「金融 + 生態」的戰略原則下,平安集團的金融科技業務涵蓋了從保險、銀行、醫療到教育等一系列的服務,陸金所、平安好醫生、平安醫保科技、金融壹賬通等平安旗下科技互聯網企業的成功亦是科技力的表現。
而平安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和表現也引起了大量國際媒體的關注,先后被默多克新聞集團《巴倫周刊》、《華爾街日報》以及前序提到的全球閱讀量最大的時政雜志之一《經濟學人》所點贊,紛紛肯定中國平安的發展戰略,以及看好中國平安所發揮的社會價值與作用。
以上,會讓你對平安作為傳統金融企業有所改觀,那平安到底算不算科技企業?我覺得不能這么簡單定位,科技是金融的驅動力,是賦能金融發展的工具,是平安壽險改革的助推劑,但這一切都必須回到金融的本質去看。
黃奇帆總結金融的本質有三,拋開其中關于信用、杠桿和風險的描述,其余兩點可以總結為“服務人”和“服務實體經濟”,所以金融業本質上就是服務業。
“賦能自身服務”
以信貸業務為例,在信用卡審批環節,從之前的兩天變成現在的兩分鐘,大數據和信用風險模型為基礎,不斷引入和優化新技術大大提升效率。甚至于,平安還嘗試將聲紋識別、微表情分析等AI識別和預測技術應用于金融風險防控,這在業界是大膽創新。
而保險業務上則更直接和快速反應,平安車險服務通過技術手段支持快速派工,市區撞車5分鐘解決問題,郊區撞車10分鐘解決問題,大大提升出險的效率;同時開發了可以通過手機傳感器上檢測到的動作來追蹤客戶駕駛習慣的算法,為車險更好定價、給用戶更好的服務。
“賦能實體經濟”
金融賦能實體的基礎就是探索如何更好的保障企業運營,比如小微企業。
小微企業的抗風險性很差,尤其是資金端,如何保障小微企業臨時而快速的資金需求對金融行業是一個考驗。平安推出了一個服務小微企業的平臺,把對小微企業的線上交易、服務都集中在這個平臺,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支撐起一個完善的風控模型,保障優質小微企業獲得貸款變得更加容易、定價更為精準。隨著平臺越大、服務的小微企業越多,這個群體從中獲得的金融支持力度和便捷度就越強。
截至三季度,平安銀行表內外授信總融資額3.8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5.6%。其中,新增投放民營企業貸款客戶占新增投放企業貸款客戶達70%以上,民營企業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10%。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發放額為1,925億元,同比增長14%。
“賦能社會”
金融的本質就有很強的社會基礎屬性,而有了科技的加持后,平安可以系統性立體化的更好服務社會。
涼山“懸崖村”25歲的蘇不惹是家里的老大,除了父母外他還需要照顧一對弟妹,同時他也是三個孩子的父親,農活和導游帶來的一年1萬收入顯然無法支撐這個大家庭。
2018年起,平安產業扶貧項目落地,支持涼山油橄欖產業,為當地超過8000畝橄欖園提供累計4100萬元的"扶貧保"免息免擔保產業貸款。2019年,蘇布惹和其他三位村民在平安支持下,共同作為技術工人前往涼山首府西昌接受“農業種植技術和MAP項目”培訓。蘇布惹已經是油橄欖企業懸崖村基地的管理員,負責照顧村里近200畝的油橄欖樹,通過土地流轉、銷售分紅、勞務務工等方式,他已成為了村里年收入超過4萬元的“致富帶頭人”。
近年來,在馬明哲領導開展下的“三村工程” 已在全國21個省或自治區落地,累計提供產業扶貧資金265.96億元,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7036人,人均增收2500元,惠及貧困人口73萬余人。而聯合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開辦的“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已經培養了3593位像蘇不惹一樣的“致富帶頭人”。
除了經濟上的輸血、造血,作為一家在醫療健康領域布局已久的企業,平安依托醫療硬件和平安好醫生平臺有效提升基層醫療的設備設施和醫務水平,健康扶貧體系初現成效。
同樣的,在教育領域,基礎設施和基層培訓搭建的“村教工程”致力于實現立體化教育扶貧,通過AI技術實現的“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項目的投入就超過3717萬元。UNLEASH秘書處主席弗萊明?貝森巴赫對"青少年科技素養項目"給予高度評價。
科技不僅成為平安服務用戶、賦能實體經濟、服務社會的核心,也在成為這家傳統金融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平安科技業務總收入650.28億,同比增長8.3%;2020年上半年,平安AI驅動產品銷售規模達1763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AI在服務過程中帶來的產品銷售規模達1059億元,覆蓋總體平臺協同業績的57.9%。
科技業務的收入以及科技驅動的業務增長正在成為平安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投入轉化的科技收入是持續且健康多元的。
除了業務貢獻外,平安的內部科技新基建也成為平安大刀闊斧進行壽險改革的基礎。
平安進行壽險改革是基于市場、環境、消費者需求的巨大變化進行的自我顛覆,亦是馬明哲居安思危的又一次體現。
從工業化時代到信息時代再到移動時代,社會結構從以家庭為主體變成了以生物個體為主體、以標簽個體為主體。基于消費、金融、理財的決策行為從之前的家庭決策變成了個體決策,故傳統的保險人海戰術顯然不適合當下的環境。
“朋友與朋友的關系”是平安重塑保險代理人形象、打造精英代理人團隊的第一步。理念上有改觀,行動上也要有配套。
從代理人招聘、代理人產品運作能力、優化發展路徑、高品質培訓、產品和數字化營銷等多維度的壽險改革,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在新人招聘上, AI 面談官輔助完成代理人篩選工作,AI面試覆蓋率達 100%,累計面試超 600 萬人次,減少人工面試時長 68 萬小時;在培訓上,平安人壽借助大數據分析,根據代理人的個性特征類型、崗位能力要求、自身績效表現等因素,智能診斷出最適合的培訓方案,實現課程“千人千面”,科技讓代理人團隊整體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在代理人的日常工作中,平安通過數據大腦,實現線上線下的結合,幫助代理人打造私域流量池。在平安代理人使用的專屬APP中,聚焦于公域流量的“三板斧”和私域流量的“八寶箱”都已在探索使用。
“文化為魂,科技為器,讓每位業務同仁真正成為科技武裝的新保險人!”平安集團執行董事、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陸敏在最近的一次企業內部峰會上如是說。
平安未來會變成科技公司嗎?再次提出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已經不重要了。
科技也好、數字化也好,未來還會出現類似的改革、跌代、突破、煥新。或者10年、20年,或是馬明哲或是其他人,“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或是“金融+X”,平安或許還是那個平安,居安思危、不斷改變去適應發展的平安。
而平安想做的除了服務好自身的用戶、服務好社會和經濟發展外,更想成為一個受尊重的中國企業和百年品牌。
<end>
編輯:Chuck
總編:沈帥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