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利總是屬于那些勇敢經營的人
用一個詞概括2020,你會用什么?
雖然不知道大家的回答,但我想絕大多數人用的恐怕都不會是一個很好的詞。
過去我們曾說,今年是近十年來最差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未來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但2020無疑不能這樣描述。
今年幾乎是所有行業的至暗時刻。
河北唐山。
這座因唐太宗李世民駐蹕而得名的城市,擁有將近800萬人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32%。
這里春季風多雨少,夏季高溫高濕,秋季多晴,冬季寒冷。
1995年,年方20歲的菜販子劉建松,正騎著他的電動小三輪走街串巷。那時候唐山最有名的是評劇和趙麗蓉,這個沒什么文化也沒有一技之長的小伙子,只是這座巨大的工業城市里的小小配角。
看著別人四個轱轆的小轎車,劉建松的眼中是羨慕和期待。
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將來到底在哪里。同齡人都已經自謀生路,有的人風生水起,有的人風里雨里,比如每天披星戴月買菜賣菜的他自己。
第二年,小有積蓄的劉建松終于抹開面子,跟親戚朋友借了八千塊錢,加上自己一萬多的存款,精挑細選買了一輛二手小貨車運菜。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但有運氣。
沒多久,這輛劉建松憑眼里選出的小貨車,被人出價三萬六買走了,賺了一萬多塊錢的劉建松第一次發現,自己還有除了擁有挑選蔬菜水果的眼光之外,還有選二手車的本事。
菜販子劉建松很快放棄了自己每個月只能賺兩千多塊錢的老本行,投入二手車倒賣。
二十多年的經營讓他手里的車從桑塔納和夏利逐漸升級成了蘭博基尼和法拉利。
飛速發展的生意,飛速發展的城市。似乎靠著自己的眼光和口才,45歲的劉建松已經走過了人生的最低谷,一切不美好的事情都已經隨風而去。
元旦剛過,唐山就下起了2020年第一場雪,本以為瑞雪兆豐年,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切,打破了所有人的幻想。
“那時的生意都可以說是一落兩三千丈了。”
春節前后本來應該是二手車市場的旺季,同期銷量達到三位數的車行,業績突然被腰斬成了個位數。
與其說是斷崖式的下滑,不如說是滑鐵盧式的暴跌。
早已在唐山成為行業領頭羊的劉建松和他的兄弟們,都覺得扛不住了。
人心惶惶,平時能言善道的銷售們像沒頭蒼蠅一樣在會議室里戴著口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方向。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二十五年前。
對于已經有家有業,人到中年的劉建松來說,這場噩夢遠比當時只有夫妻兩人相互支持的創業階段更加難熬。
“大家都得生存,是吧?”
四川成都。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成都的歷史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上部是和洪水的斗爭史,下半部是安居樂業的巴適史。
而出生于都江堰市,從小聽著李冰的故事長大的陳斌,并不算巴適。
也許他從來沒有一天會當起農民。因為電子科大畢業的他沉迷過登山、愛過普洱茶、開過咖啡館,做過銷售、搞過軟件開發,怎么看都是跟面朝黃土背朝天毫無關聯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路線。
直到他有了一個兒子,一個對農藥殘留嚴重過敏的孩子。
那段時間,他一直在尋找能讓孩子吃得放心的方法。
最終他在自己的另一個愛好中找到了答案:養鯉魚。
他找到了一篇關于魚菜共生的文章,于是自己依葫蘆畫瓢做了次試驗,結果證明,魚菜共生確實能收獲安全的蔬菜,以及相當肥美的水產。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它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把水產養殖與水培種植協同共生。
經過一段時間深入了解后,陳斌發現這是一門被忽視的大生意。于是,他便辭去年薪百萬的工作,轟轟烈烈投入養魚種菜當中。
就這樣,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2013年底,陳斌在100塊錢一個月的簡易大棚里開始了創業準備工作。經過半年的研究和試驗,他知道,事成了。
不久后,陳斌在商標局注冊下“漁耕田”三個字,即用漁來耕田。
和很多創業者一樣,陳斌的事業并非一帆風順。他經歷過整個池塘飄滿魚尸的無力、求爺爺告奶奶的窘迫,以及銷售無路的迷茫。
當上農民后, 抗50斤重的魚糧是家常便飯,4000多匹磚一下午搬完以為是家常便飯,身兼泥水匠、水管工、電工、焊工、油漆工等多職也是家常便飯。
即使是這樣陳斌還是堅持下來了,公司銷售額從0做到了年入千萬。終于付出有了回報。
正當他躊躇滿志的準備下一步擴張的時候,疫情來了。
在經歷創業初期的九九八十一難后,陳斌一直樂觀的覺得沒有什么困難是跨不過去的,但是這一次他遇到了百年都難得一見的不可抗力。
陽歷2月底,元宵節的第二天,劉建松開通了抖音企業號,和所有唐山土著一樣,劉建松的唐山話口音很重,以至于他的短視頻必須配合字幕。但這并沒影響他的個人魅力。
他的單次直播最高觀看600萬人,單月最高銷售288臺車,均價52萬,月營收破億。
三月初,漁耕田的一條短視頻爆發,單品銷售額翻了十倍。 無數人涌進他的農田買菜,也有無數人加爆了他的群,向他請教魚菜共生的生意模式。
以上這些故事,來自于抖音企業號《看見》系列企業主紀錄片。
研究商業,不止是研究巨頭,研究熱門,研究大商戰。這些都很重要。但想要看到全貌,始終得研究更細致而瑣碎的那些,那些小企業,乃至個體戶小店。
29號,我冒著寒潮中的雨夾雪參加了巨量引擎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辦的年度引擎大會。
巨量引擎產品高級副總裁周盛在會上提到,2020年,短視頻用戶每天的使用時長已經超過即時通訊,達到了110分鐘,僅僅上半年,互聯網電商直播的總場次超過1000萬場,今年前9個月,線上零售額突破了8萬億,數字化經濟整體的體量超過40萬億,在今年這種情況下,年增速依然超過15%。
在過去,想要獲得有效客戶,幾乎只有通過購買廣告流量才能最高效的將流量及時轉化到外部交易。而現在,獲客已經不是終極目標,而是一個基礎要求。
因為越來越多的品牌意識到,在廣告之外,內容與經營也同樣重要,企業需要有能夠與用戶進行深度溝通的能力。企業開始逐漸嘗試在平臺內通過達人、UGC的內容等各種各樣的方式獲取生意機會。
于是平臺開始順應這種潮流,開始研發不花錢也能玩起來的打法,也就是陣地的雛形——企業號。
2018年,首批藍V企業號入駐抖音。彼時抖音企業號剛剛起步,各種功能尚未成型,所謂的企業號,還是以賬號認證的功能權益為主。花了整整半年的時間,申請藍V的賬號僅有10萬個,而且幾乎都是已有一定規模的大中型企業。
又經過一年的發展,企業號逐漸成為品牌在平臺上影像視角的一個載體,展示企業內部的形象,通過精致的內容和與粉絲們的互動,去換取更高瀏覽量,產生更深度的品牌認同,讓更多曾經高高在上,離消費者非常遙遠的企業主和內部員工們,成為能夠和更多潛在客戶面對面,構成人格化落地的一種渠道。
與此同時,國民級別的平臺用戶數,漸漸象征著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影響力。
這但在那個時候,品牌在平臺到底能獲得什么,抖音也好,巨量引擎也好,都還沒有摸索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和方法論。
最近,在用戶需求的促進下,巨量引擎(也就是字節跳動旗下的營銷平臺)逐步搭建了交易能力,廣告和內容營銷同時支持了內外部交易,實現了陣地和交易的打通,進一步增量提效。
至此,原生經營的模式正式成型,企業可以在這個生態里全面的組織營銷和生意,而作為陣地的企業號就是那個中心點。你可以在這個平臺里面獲得你想要的用戶,經營自己的生意,然后獲取更深度的品牌認同和更增量的獲客效果。
大會稱,巨量引擎未來計劃將商業產品向“一體化、原生化、科學化”三大全局目標推進,也就是說,一方面實現平臺內線的鏈路提速,一方面打造原生陣地化經營,同時動用巨量引擎系擅長的科學營銷,去建立數據洞察和可持續增長。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巨量引擎將在未來把流量與內容整合,爭取全場景提效;讓營銷與交易一體,深入經營體系;同時研究與實踐合一、合作與服務融合。
生態能力的全面升級,并不僅僅包括新產品的推出,技術能力的進一步優化,也包括對企業主的專門服務,和第三方的更多合作。
根據抖音后臺數據,抖音企業號發布的內容每天都能被用戶看到200億次,每天關注企業的粉絲有6000萬人次,而平均每個視頻能帶來至少18個商機。
其實,無論在商業多么發達的國家或者地區,都終究不可能讓所有人全部卷入到大的商業機構中去,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只是靠自己的雙手和毅力,去摸索著生存和生活的方式。
于是在2020年,企業號覆蓋量超過了500萬,粉絲總量完成了兩年15倍的增長,突破300億。
第一批“下海”的企業主們依然活躍,巨頭們早已把這里當成了重要陣地,比如寶馬、Gucci、小米。
而像小松汽車、花豬印象、漁耕田這樣的地方二手車行,特色餐廳,生態農場們也蓬勃而興。
對于像劉建松的小松汽車,陳斌的漁耕田,花豬印象餐廳這些小微企業來說,抖音不再只是一個能在無聊時打法時間的潮流小玩意兒,而是真正能夠帶來轉化,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
星星之火,在短視頻和直播崛起的時代風口下漸成燎原之勢。
在企業號里,大量的投放和內容營銷帶來了數據、內容和粉絲,以前,這些存量是很難被引導和沉淀下來的,所謂一錘子買賣,完成交易以后雙方就消失在人海,而如今,“陣地”這個概念的誕生,讓所有內容帶來的效益能夠被沉淀在賬號當中,使賬號慢慢形成了陣地,而陣地則為生意轉化帶來了增效。
如此,才有了更深度的品牌認同和更增量的獲客,劉建松的小松說車,才能月收入破億,花豬印象才從2月底的門可羅雀,實現了整體客流200%的逢春。
我的一個朋友問我說,你覺得企業主有沒有必要去做企業號?為什么去做?企業號能給他們帶來什么?
我的回答很簡單:在我們生存的這個時代里,任何機會都有被抓住的必要。
你憑什么確定下一次崛起與你無關?
最近我在B站發了一些視頻,講述了一些我在做實體商業時走過的彎路。彈幕給了我一個外號叫“開店倒師”,如果那時候有企業號,或許我就不會在這里寫文章,而是跟松哥他們一起,站在巨量引擎的大會上分享我的成功經驗,而不是倒閉經驗。
好在,走到今天,擁有一家屬于我自己的店,已經不再是最能振奮我的幻想。
因為我更想要去觀察一些事,發現一些規律,找到一些關于整個商業運作的蛛絲馬跡。
我想,如果這個世界有什么事情一定能獲得成功,那應該是不斷的嘗試,去了解一些原本你不愿意了解的事,尤其是在這種嘗試并不會消耗太大成本,卻很有可能有很高回報的時候。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到底是這些平臺創造了需求,還是需求創造了平臺?
我個人認為:至少在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其實是需求創造了平臺。
在廣袤無邊的土地上,有無數種細微的需求隱藏在看不見的各處,在科技和傳播還不夠發達的時代,這些需求或是被隱藏,或是被更大的商機所淹沒。而隨著時代的不斷進化,他們發出了自己的吶喊,借助著平臺被更多人看見,讓更多愿意信任科技與未來的人加入其中,從而逐漸浩浩蕩蕩,逐漸成為有能力披荊斬棘,被人們所注意到的機遇。
企業也好,企業號也好,二者都已經站在了時代選擇的路口,是選擇共生共贏,還是各自安好,應該是一個很簡單的答案。
很多人總是懷著一種“平臺一定是想薅我的羊毛”的心態去抗拒這些選擇,殊不知,自己所抗拒的并不是平臺,而是時代巨輪所給予的巨大機會。
<end>
編輯:文昭關
總編:沈帥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