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馬太效應正在發生
這個月很忙亂,很混亂,一直無法靜心,在公眾號的更新上特別懈怠,還好并沒有指望這個賺錢,也才能讓我在這里說一些大實話。
2021年的第一個月還有幾天就結束了,很快就迎來立春,民俗上我們很快就度過冬天了,一月份的上旬上海特別冷,我居然還穿起了秋褲。
這個月到今天為止,在上海的房地產中介們,炒股和買基金人們,每一天腎上腺素都很多,打了雞血一樣,甚至有些人有了股神的感覺。
我也沒想到開年的第一個月,從A股到美股到港股一路高歌,籌碼越來越聚集在各個熱門行業的龍頭,以茅臺為代表,出現了豬茅、醬茅、電茅、雞茅等等,今天又出現了一個新詞,鵝茅——騰訊,一家超過6萬億市值的公司居然可以一天漲幅超過10%,這里面蓄積的資本有多少你無法想象。
過了年,上海的房子迅速的升溫,但現在又要被政策強勢的壓下去。
我的心得是大量的熱錢涌入股市,大量的散戶手上的閑錢進入基金,通過基金和機構購買大量的有穩定業績支撐的行業龍頭股票,于是股市里的一九效應越來越明顯,比如今天上漲的股票是少數,大部分股票是下跌的,但指數是漲的,這說明什么?上漲的股票都是大盤股,大部分都是過500億和千億市值的股票,而下跌的都是幾十億甚至只有十幾億市值的垃圾股票,他們已經被資金遺忘,并且繼續下跌,以至于無人問津或者最后退市。
很多炒股的人不敢買高價股票,比如過百元的,但今天你會發現越貴的股票越漲,越便宜的股票越跌,以前指望買一些垃圾股一飛沖天的邏輯逐漸落伍了,如果還不修正你的邏輯,很容易在這些低價的垃圾股票里沉淪下去。
請記住,不要以為這些股票不漲不跌就沒什么損失,你忽略了最大的成本要素——時間,在同樣的時間里你的股票哪怕價格不變,但是其他股票在漲,其實你就是損失的。
這就像很多人覺得房子如果不跌也是保值的觀點一樣,其實是錯誤的。
回到房子,一買一賣的交易成本,包括稅費、中介費等至少得考慮15-20%的成本,如果你還有貸款,至少每年還有5%的貸款利息成本(請注意,銀行房貸的利息在開始十年會特別高,實際的成本遠遠超過5%),如果你買房子還裝修,少說占房價的10%,多的20%也不算夸張,還有物業成本,同時凍結在的房子上的資金如果你放在銀行買低風險的固定理財差不多年化4-5%的收益,這樣下來每年如果房子的市場價格沒有15%的增長,實際上虧損的。
同時最容易忽略的一點是,如果目前的市場價格是10萬/平方米,但在實際成交時考慮到流動性,往往會有一定的折價才能比較快的賣掉,比如95000元/平方米,如果你堅持市場的最高價往往會要等很長的周期,這樣一來又會產生資金的時間成本。
有朋友問我房子能不能買,我的回答是如果自己改善生活,讓生活品質上升,那肯定值得買,但如果是投資就算了,房子作為投資品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如果你用基本的生意模型算算賬就知道了,如果你還懷疑這個結論,多看看《人民日報》和新聞聯播也應該有一樣的結論。
你有沒有留意最近寫字樓里分眾上的廣告,有沒有注意到基金的廣告越來越多。
去年基金做廣告最猛的還是在10月螞蟻金服上市前打新的基金,除此之外基金行業并不是分眾最大的廣告主,甚至連主要的行業都算不上。
今天隨著財富的邏輯改變,基金行業開始了新一輪狂歡,我今天和朋友說,基金業的朋友們這個春節的紅包會非常非常的大,每一只基金靠管理費已經賺爆了,超千億規模的基金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接下來基金經理們就會開始買豪宅買豪車,上海和深圳的豪宅價格還會繼續上漲。
注意,我說的是豪宅,在上海可以將10萬/平方米單價的房子定義為豪宅吧,對富人來說,房子依然是保值品,一來豪宅還是繼續突破價格想象,二來豪宅對他們也是身份象征。
這一輪上海房子的上漲,和大部分人無關,因為很多人放棄了對房子的想象,未來租房越來越多,對富人來說再一次通過房子實現了資產的累積,對在這一波上車的中產來說雖然購置了資產,但手上的現金基本被清空,同時還背負了每月的按揭,家庭的資產負債表里現金大幅度減少,資產增加了,但日常可支配收入和實際用于消費的購買力大幅度減少,生活質量也受影響,可以說是對中產是一次現金掠奪。
你看財富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對有資產者是通貨膨脹,因為資產體現在貨幣上的數字越來越多,而對普通人來說是通貨緊縮,隨著物價上漲,實際可購買的商品價值會減少。
對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賺錢永遠比理財更重要,中國還是全世界機會最多的國家,你看悅刻電子煙的母公司上周上市,2年6個月就成就了一家幾千億市值的公司,它的創始人用這么短的時間成為中國商業女首富,最特別的這是一家只有不到1億凈利潤的公司,市盈率高的可怕,但是這是泡沫么?你可以說是泡沫,但又如何,很多新商業模式和公司的估值被重新定義,無法用傳統的估值和定價模式可以定義的,如果我們只用傳統的財務模型去看新商業企業,或許就被時代淘汰了,就如同還在堅持買垃圾股票投資者們。
財富馬太效應已經發生了,并且會繼續下去。
但中國機會多,有準備,才有機會。
歡迎朋友們私信交流投資理財心得和故事。
下一篇見,朋友們。
歡迎加微信,說明身份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