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CNY急救指南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節。
也到了第二屆在家隔離,在家辦公的日子。
新年嘛,總會給你玩點新花樣,比如今年的新花樣就是——就地過年,老家不歡迎你。
滿心歡喜的買了新衣服,就等著走親戚的時候艷壓群芳,結果卻被告知只能在家孤芳自賞,你理解這種心情嗎?
到了我這個年紀,不串門唯一值得高興的事情,就是不用給熊孩子們包紅包了。
省下的紅包錢,都是下個月的房租或者月供,想到這兒又突然高興不起來了。
既然回不了家,過年的氣氛還是得搞起來。
比如,貼個春節氛圍組的門面——對聯。
缺乏流動性的社會
現在的對聯也是會玩得很。
從“不勞而獲”到“一夜暴富”,簡簡單單一副對聯,不出二十個字,卻能寫盡了屋主的白日夢和不思進取。
我在微博找對聯的時候,看到一條十分有意思的對聯。
簡簡單單十三個字,寫出了多少當代年輕人的心聲:莫挨老子
整個社會,最具活力的一個群體,主動選擇與外界切斷聯系。
個體失去了活力,仿佛一灘灘的死水,這些死水又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缺乏流動性的社會。
首先,對我說的流動性缺乏,做一下簡單的說明。
在大空間上的缺乏流動性,核心表現就是“春運”。
2020年的春節停擺了半次,大家可以準時回去,但是無法準時回到各自所工作地城市。
今年,干脆就提前號召大家不回家過年,就地安頓。雖然依舊有很大一部分人會踏上春運的旅程,但肯定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不回家過年。
人類史上,最大的遷徙運動,在規模上出現急劇的萎縮,這是一種人口流動性缺乏。
在小空間上的流動性缺乏,核心表現是互聯網帶給大家的便利性。
早些年,網絡上出現過一個詢問,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
其中的一個高贊票回答是:我要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千兆寬帶,能叫外賣,快遞直達。
以現在快遞和外賣的發達,只要年輕人的經濟條件允許,他們完全可以不出門的度過自己的一生。
年輕一代,在物理空間與他人的必要接觸和交流的減少,這是個體的流動性缺乏。
最后一個不流動性是階級的不流動性,用一個流行詞就是階級固化。為避免過分制造焦慮,這兒就不做展開了。
大家知道有這一層意思在就行。
在今年春節這個特定的時間點上,大空間與小個體流動性缺乏導致的共振,將會導致很多品牌原本的CNY Campaign面臨巨大的執行挑戰——CNY Campaign到底會以怎樣的一份報告收尾。
線下場景失效
我猜,現在肯定有不少的品牌和乙方陷入了抓狂的狀態之中。
去年攢著沒用到的創意物料,快在D盤中發霉了。原本以為終于可以拿出來,小修一下直接拿來用來了。
從業多年,終于可以執行一波輕松些的CNY Campaign了。
結果,國家發布了就地過年的倡議,并且每天升級一次疫情防控措施。
真就是做夢娶媳婦,空歡喜。
這個時間點,CNY Campaign取消是肯定取消不了,但繼續搞下去,肯定會有很多的資源打水漂。
現在應該怎么辦?
解決問題,從問題產生的原點出發。
這次CNY Campaign遇到的問題是,回老家的人會大量減少,即使回到了老家串門頻率也會降低。
線下場景是失效的。
這是一個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確定性。
確定性意味著可控性。
線下場景的失效,必然導致線上場景的爆發。一如2020年游戲、直播、社區團購的火爆。
在線下場景失效,線上場景必定再次集中爆發的情況下,品牌可以如何搶救CNY Campaign?
“大家”與“小家”
依舊,先確定思路方向。
一條思路走“自己”路線,另一條思路走“家人”路線。
走“自己”的思路指:“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這個思路不是要去說“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而是在自我意識空前泛濫的當下,引導消費者建立一種“心安即是吾鄉”的意識。
再來說一下“家人”這條路線的思路。
在2021年就地過年的大背景下,一個“大家”被拆成了兩個、甚至三個“小家”。
受到中國傳統“家”文化的印象,“大家”的概念是高于“小家”。
當父母在維護“大家”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們自己的“小家”是被置后的。
每一個孩子的歸期,都是父母的神經高度緊張的日子。
正因為“大家”這個概念太過深入人心,所以品牌們會讓婆婆和媽媽在一個廚房吵鬧,然后越吵越熱鬧;高齡老父親在大雪天為孩子鏟雪,只為給孩子一條回家的路;農村的老父親與隔代的孫兒變著戲法,希望變出一個團圓年。
大過年非要去父母家?
把父母接到自己家,不行嗎?
開輛車去接一下,車胎一定會爆還是咋地?
父母想見孩子是真的,見了孩子之后血壓會飆到180也是真的,三天之后更是會琢磨,孩子回家其實是想對自己圖謀不軌。
在“大家”概念下,其實大家開心不了幾天。
大家在一起過年不好嘛?當然好,這屬于傳統,只屬于除夕夜。
“大家”不在一起過年不好嘛?當然好,雖然反傳統,但屬于這個缺乏流動性的時代。
說完思路,再說手段。
上文提到了“大家”與“小家”的兩條思路。
這兩條思路沒有優劣,沒有對錯。考慮到今年國家號召就地過年的特殊情況。個人覺得“小家”這個思路可能會更合適。
“小家”,各管各的過年。父母享受老年的二人世界,年輕人遠離三姑六婆的嘮叨,擁抱B站、抖音和王者榮耀。
這是一個反傳統的思路,支撐起這個思路的手段必定也需要是反傳統的。
看一下在傳統認知里,春節有哪些傳統元素。
由近些年過春節的細節來看,很多傳統的“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
年夜飯不必是家里親自開火做的,春晚不一定非要看央視的,紅包不一定非要紙質的,拜年不是非要物理空間的面對面,春聯不一定只祈福。
“福”字不一定要倒著貼,正著貼可以顯得很正氣。
透過形式,看春節傳統的內核,我們發現傳統本質是一個彩頭。
比如,“紅包”在我小時候還不叫“紅包”,而是叫“壓歲錢”。
壓歲,是“壓祟”的意思。寓意壓住不吉利的東西,保佑平安。
參與者而非消費品
在我看來,品牌的CNY Campaign不應該是“畢其功于一役”的玩法,而應該是碎片化的玩法。
一句“XX一下,年味到家”之類的話術已經明顯不夠用了,而且采辦年貨僅僅是春節的一個小場景,支撐不起春節這樣一個持續性的狀態。
當品牌抓住單個場景或彩頭后,很容易就發生顧前不顧后的情況,比如抓住了年夜飯,就可能顧不上初五的迎財神,以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在傳統與彩頭之間,存在著一大塊可供品牌靈活操作的空間。
在CNY 這個節點,我一向主張:用彩頭的碎片化來應對消費者時間的碎片化。
碎片化這個詞已經被提爛了,但我今天還是要把它拿出來。
我說的碎片化不是要品牌拍個幾分鐘的品牌視頻,然后去搶那5分鐘10分鐘,而是讓消費者在5分鐘或者10分鐘的碎片化中,盡可能多地使用品牌信息。
比如一些列高清的“福”字,不僅可以用支付寶掃,還能打印出來貼門上;“大吃一京”,“可把爺整樂”表情包;微信8.0推出后,品牌甚至可以占據消費者的“狀態”,讓消費者免費成為你的廣告位。
總之就是,品牌為消費者備足線上交流的“彈藥”與“物資”,盡量讓自己在春節期間有用起來,成為人們春節的參與者,而非僅僅是個買回家就放在一邊的消費品,或者串門時的敲門磚。
如果真想走“大家”的路線,不如和騰訊游戲合作。直接承包春節期間的“歡樂斗地主”。
玩家每天上線之后,“地主”就在游戲內喊一嗓子:“XX品牌,送您30,000歡樂豆。歡樂斗地主,全家也能一起逗!”
當歡樂斗地主的背景音樂響起時,我就想起了那個男人的那杯卡布奇諾。
小結
在今年春節這么一個特殊的節點,以及未來年輕一代流動性缺乏的大勢下,CNY的傳統思路及手段都將逐漸失效。
打破傳統將會成為品牌CNY Campaign的常態命題。
哪個品牌能率先打破傳統,哪個品牌就能先拿下CNY Campaign的勝負手。
從這個CNY開始,接受和擁抱變化。
畢竟,“世界上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化。”
最后,祝大家明年春節都能陪在家人身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首發公眾號:左爾擊(ID:leftearj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