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媒派(微信號:quanmeipai )
作者:騰訊傳媒
本文已獲得騰訊傳媒全媒派授權
屬于吃瓜群眾的九月已過去,“人設崩塌”成了人們圍觀大戲時最常發出的感嘆:“深情段子手”在實錘中難以翻身,“有文化的老干部”尷尬露餡遭遇群嘲……一出又一出人設崩塌大戲讓人應接不暇。
圖為百度“人設”關鍵詞9月的搜索指數和相關詞分布
從何時開始,“人設”成了這個時代繞不過的詞?它因何而火爆,又為何而崩塌?本期全媒派(quanmeipai)要當一回優質吃瓜群眾,談談“人設”那些事兒。
人設=標簽化的人格
你平時在消費什么樣的人設?
人設即人物設定,它是一種帶戲劇感的角色定位,原指動漫人物的外貌特征(如樣貌和服裝)、性格特點和生活背景。既然是一種“設定”,就意味著它給人物的調性圈定了范圍,人物得在設定的軌道內進行表演。
社交影響力:KOL如何凹造型
明星堪稱時下對人設運用得最為熟稔的群體,從發通稿到社交賬號經營,均熱衷為自己貼上某類貼近粉絲/大眾的標簽:
女明星化身“×爺”、“×攻”上演跨性別撩妹,為的是卸下同性觀眾的敵意;
大眾情人式的“國民”人設,比如“國民媳婦”、“國民校草”,自帶席卷全國的光環;
也有自黑式人設,無論是“三傻”、“高仿號”,還是“逗比”、“×胖”、“深井冰”,都是已經被成功實踐過的類型。此外,直接打出“吃貨”牌,也被證明具備屢試不爽的標簽效應。
明星本質上就是一種“人格消費”,這里面有顏值、身材的標準,也有人品和道德要求。社交媒體為他們提供了直面粉絲的渠道,我們更樂于看到親自上陣“賣人設”的名人,仿佛伸手就可以夠到。
自我人設:社交人格的A面與B面
回歸到普通大眾,事實上,我們也早已開始一場“人生表演”。開放或閉環,無論哪種社交形態,每一次按下發布鍵都是一次形象輸出,區別在于你愿意呈現的是哪一面:
有人自稱學渣/學沫/學酥,最常發“學不下去了來局農藥”、“DDL是第一生產力”,配圖永遠是題冊資料和各色圓珠筆,但總有天會冷不丁曬出一張雅思總分8.5,寫上“可惜,本來寫作單項能沖滿分的,╮(╯▽╰)╭”;
有人是“我的心里只有工作”,加班餐、深夜寂靜工位、車窗外的冷清公路都是配圖素材,就連“今天月色真好”都能變成一句深夜下班感慨;
有人是參會social咖,他們活在行業會議標題背景板、嘉賓合影、參會胸牌的九宮格照片里,學習感悟來一打,人脈資源沒在怕;
還有人是神級吃貨,早午晚三餐打卡,飯前消毒啟用十層濾鏡,;網紅圣地最早拔草,從喜茶鮑師傅,到熱播劇的原型餐廳,都有照片為證……
聚光燈也好,朋友圈也罷,哪里都是人生舞臺啊。
大型人設塌方現場
人設崩掉,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強行立人設,總有崩的時候。9月大型“求錘得錘”的人設崩塌不必多言;這段時間網紅博主和創業先鋒貢獻了不少人設垮掉的案例:
一位自稱中日混血、20歲拿雙博士學位、繼承家族一百多個愛馬仕Birkin包、去KFC刷卡買雪糕被銀行“從未在這種地方消費過”為由停掉信用卡的“貴族美妝博主”Natsuki,近日被網友扒出學歷造假、盜圖、抄襲、編身份等黑料,可謂相當精彩。
網友吐槽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承認自己因為虛榮騙人之后,這位戲精博主又上線發視頻了……
還有前些日子大火的“00后天才CEO”李昕澤,也在短短幾天之內就跌下神壇——產品粗制濫造甚至被扒抄襲、公眾號畫風堪比新聞聯播……難怪網友們認為他是“一本正經地過家家”、“QQ群群主”。
而面對涉嫌抄襲的Diss,這位年輕的CEO辯稱:“每輛汽車都有四個輪子,不能說有四個輪子的都是抄襲。”
這位少年,可能得從天才互聯網企業家轉行當天才段子手,才比較符合人設。
此外,各大論壇也常年流傳身邊人設崩塌的歡樂吃瓜貼,隨意截取幾例博君一笑:
這些堪稱豆腐渣工程的空心人設,因為嚴重偏離本人的軌道,被拆穿是遲早的事。
價值觀與保護色
消費人設時究竟在消費什么?
我們總是習慣將人貼上標簽。就像小朋友會拉著大人問,電視里的那個角色是“好人”還是“壞人”那樣,我們似乎總會跳過人性中錯綜復雜的部分,用最粗暴的方式給人下定義。
如今,看似更多元的人設標簽博得大眾青睞,它的背后到底蘊含著怎樣一套邏輯?
印象管理
作為社會動物,人總是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在心理學理論中,歐文·戈夫曼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這一概念。他認為,社會交往本身是一個戲劇舞臺,每個人都會在別人面前扮演屬于自己的角色。人們會使用一些策略來整飾自己的形象,從而去影響他人心目中對自己的看法。
左:《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右:戈夫曼
在這樣的語境中,“人設”即“角色”。人們選擇套路化地扮演自己,可以說是天性使然了。
認知抵達
社交媒體賦予了人們展示的自由,即“理想自我”的釋放。瑞士學者克拉斯諾娃的一項研究表明,很多人使用臉書后會感到“失落和疲憊”,而最大的原因是“嫉妒”。
大多數人會選擇在社交媒體上呈現有利于自我的一面,渴望得到認同,因而人設趨于積極、健康和完美。“社交藝術家”Amalia Ulman曾做過名噪一時的實驗:
她歷時4個月,堅持在Instagram上曬美食、紅酒、名牌包、馬甲線、奢靡派對和海灘度假照;甚至還經歷了“小城姑娘為夢想闖蕩天涯”、“認干爹開啟名媛模式”、“日漸沉淪吸毒生活”“改過自新再次出發”等人生階段,這一切,讓9萬多名粉絲相信自己在見證一個模特的生活蛻變。
但事實上,這不過是場“網紅養成”實驗,Amalia Ulman 本尊是倫敦中央圣馬丁學院的學生。
這是對社交時代“人設”建構的絕佳諷刺,一切皆為認知映射的游戲,我們不過被玩家精心布置的關卡帶著走而已。
快時代的必然
在這個速食化、碎片化的時代,人們總是匆匆地輸入、消化、產出信息,對“人”也不例外,因為“人”本身,其實也是“信息”。
面對復雜的人性,很少人能有充分的時間和耐心、足夠的信息處理能力解讀他人,而總是習慣將人進行“降維打擊”,變成扁平的人設——今天的“老干部”、“吃貨”等人設雖然并不是“好人”、“壞人”那樣的黑白極端,本質上卻仍然是一種方便人們分揀歸類的標簽,只是比“好人”和“壞人”多了一些個性化色彩罷了。
而GQ實驗室此前策劃的“矛盾人設”也是一種另類標簽,就像撞色那樣將看似不搭邊的兩種特征糅合在一起,衍生出“娘直男”、“佛系浪子”、“Geek文青”……其實所謂的人設自由,也是以標簽來書寫的。
人設價值
作為名人,人設關乎其商業價值:影視劇、綜藝節目、品牌主能更快速地識別你的人設匹配度,給角色、簽代言都要符合人設。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總給人留下博學睿智的“正經”印象,杜蕾斯的廣告也利用禁欲系人設做文章,打出“正經讓我性感”的口號。
以“元氣少女”人設大火的陳意涵屢屢參加戶外綜藝節目,在爆火的《花兒與少年》之后,還參加了貝爺的《越野千里》;而她的品牌代言也多和運動、健康有關,發起的“意起跑”還吸引了超百萬公里的跑量。
對粉絲而言,則會對偶像產生情感投射:如果人設高高在上,那便是“我做不到的TA能做到,為TA打call”;如果人設平易近人,則是“原來偶像跟我一樣愛吃/懶/沒心機”……總之,立了人設才能方便諸位圈地自萌。
而對于普通人來說,人設則是自身社交形象的塑造,它可以讓你不斷收獲社交貨幣,最終獲得社會歸屬感——說白了,無論是學霸、吃貨還是social咖,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點贊,不是嗎?
人設的正確姿勢
雖然人設崩的例子太多,但“立人設”本身未必是一件壞事。人設立得好、立得久,足以圈粉無數。不過這一切的前提在于:你的人設是真實、立體的。要知道,人設應是人的延伸——人設不應該胡編亂造、架空虛構,也并不是匱乏想象力的標簽。
而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人,要立住人設就意味著長久的自律和足夠的底氣,畢竟誰都不是天生的奧斯卡。
你還聽過什么人設崩塌的故事?歡迎分享,祝大伙兒吃瓜開心:)
- END -
全媒派(微信號:quanmeipai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