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如何變成好的生意?
01流量服務于生意
在《網服熱下的冷思考》一文中,我歸納了幾個要點:網服企業進入“拉活”比拼;好的生意要符合三個基本要素——流量、轉化率和利潤率;用戶價值是持續增長的動力。
因此,我理解的“流量-生意”關系是:流量不是目的,流量服務于生意。
隨著騰訊廣告營銷策略的升級,我看到這種“流量價值觀”的方向性更為突顯,即騰訊廣告正在成長為生意增長平臺。數據顯示,2020年,騰訊廣告為大網服行業帶來10.9億新增激活數,行業整體次留率提升20%以上,oCPX次留雙出價達成率提升1倍以上。
所謂的增長紅利,往往藏在迭代、變化之間。在本期內容中,我就盡量以現實的投放策略角度,去還原騰訊廣告從流量到生意的邏輯鏈條。
02騰訊廣告升級路徑
最樸素的生意邏輯,無非是開源和節流。
例如我經歷過的一家鮮榨果汁店項目,當初的選址在大公司云集的食堂。從流量來看,這真地是一塊黃金地段。每天一到午飯時間,各大公司職員涌入食堂,而且他們的收入水平較高,這也意味著消費能力。
但試運營一個月下來,結果與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為什么?
因為食堂普遍的單價是20多塊,鮮榨果汁的單價也差不多,這就形成了對比,很少有人愿意花一頓飯的錢,去買一杯果汁,但鮮榨果汁的成本很難降下來,以活動引流的方式也不可持續。
其次,即使有人在其他時間點,或者有社交需求,去喝飲品,也被門口的星巴克給截流了。
這就是生意的邏輯,流量只是其中的一環,它很重要,但不是生意的全部。
無論是IAP(應用內購買,例如你在直播平臺買了一套化妝品)還是IAA(應用內廣告,例如你通過觀看30秒廣告,解鎖了新的網文章節),只有在創收端大于成本端,再討論規模化增長才有意義,不然就是我說的“耍流氓”。
以這個角度去理解騰訊廣告平臺,我將創收端對應的是用戶質量,它是數個“0”前面的“1”;成本端對應到成本優化,它決定了效益的“正負值”;規模化對應到消耗規模,它就是“1”后面跟著的“0”,下面我就逐個去講解。
用戶質量 一門好生意的起點
為什么第一個講用戶質量?
因為用戶質量決定了商業價值,它是決定用戶增長與變現效率能否同步的關鍵。
以電商直播引流為例,頭部主播有增量焦慮,更多中腰部主播想快速沖上一個體量,因為后面的流量成本越來越貴。
在另一方面,直播傳統引流需求也多樣化——“提升直播間熱度,促進轉化成單,沉淀用戶粘性”,并會隨著直播進度調整策略。在一場典型的電商直播中,直播前10天大預算加粉,直播前半小時小預算加粉,直播中優化直播間停留時間,直播尾段以提升轉化為主。
傳統模式需要不斷上報人工數據,在時效上存在滯后性,尤其在拿量需求比較大的時候。
騰訊廣告的RTA技術,正是匹配策略導向的投放能力。
在定向環節中,RTA能將流量的選擇權交給廣告主,并擴充了覆蓋網服行業的5大典型場景:拉新排老客\全網點擊頻控\拉活圈目標用戶\拉活用戶分層競價\mDPA商品實時推薦,以場景化的形式去分層用戶,擺脫過往繁冗的細節。
接入RTA后,廣告主在廣告曝光前,根據后端自薦人群數據庫自行判斷目標人群,實現了人群策略實時更新,更高效地滿足「拉新」、「拉活」等個性化需求。
除了直播間引流,GMV也是電商直播的關鍵指標,它對應的是產品與用戶需求的關聯度。
騰訊廣告商品廣告(DPA)所對應的,正是基于商品找人,并在此基礎上延伸為單商品廣告(sDPA)、多商品廣告(mDPA)兩種營銷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sDPA對應的是爆品策略,選定一個爆品創建多條廣告,用于拉新;mDPA對應的是產品矩陣策略,一條廣告可應用多個有關聯度的商品,通過商品動態實現千人面。
站在另一個維度來看,隨著電商主播競爭愈加激烈,直播內容也從“全域品類”走向“品類分化”,即占據某個品類的認知,可以形成用戶預期,例如“釣具”、“家居”和“數碼”等品類正在產生“垂類主播”,這便是DPA能力的契合點。
因此,無論是騰訊廣告的RTA能力,還是DPA能力,都是決定“拉新、拉活、轉化”指標的關鍵,這也順應了網服行業的投放需求,平臺整體次留率提升了20%以上。
優化成本 增加生意的確定性
這個世界少有絕對性的東西,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豐富的、不確定性的層次感,過往老客和新客的二元劃分,是對商業邏輯簡單化處理,同樣對于網服行業而言,“安裝后不注冊/活躍/付費”的用戶,組成了用戶的層次,不同層次的用戶有不同的權重,因此也有不同的出價策略。
面對不同的層次和價值的用戶,傳統廣告投放就容易陷入到“玄學化”。
例如在CPM(曝光)和CPC(點擊)投放模式中,就存在幾個“靈魂拷問”:能否起量?哪條計劃能起量?如何兼顧廣告成本與拿量能力?
過往的解決路徑是什么?就是不斷上計劃,看哪條能起量,運氣好就撞上了……(允許做個悲傷的表情),與之對應的是——KPI壓力大,人工盯盤,手動調價,效率低。
而騰訊廣告的oCPX智能優化廣告,就是在量級和成本之間找到均衡的點,讓廣告投放變得簡單,降低人力成本(以及提升投放專員的幸福感)。
回溯到oCPX的投放鏈路,網服企業可以通過預估點擊率和轉化率,評估每次曝光的轉化價值,高轉化價值的流量出高價,低轉化價值的流量出低價,盡量讓轉化成本不高于出價,幫助網服企業在預算范圍內獲取盡可能多的轉化量。
比如為推廣一款在線閱讀APP,我需要獲取更多新用戶,對于這個目標,我先評估下轉化價值,設定能接受的平均成本是40塊錢,系統就會在40塊錢的成本的前提下,尋找適合這款閱讀APP的用戶。
直白點說,騰訊廣告oCPX就是一個,讓網服企業更貼近預期投放成本的工具。
根據騰訊廣告平臺數據統計,網服行業的oCPX次留優化消耗占比60%,企業主對oCPX體現了極大的熱情。
在基礎能力之外,騰訊廣告oCPX也在不斷升級。
在投放后的歸因環節,騰訊廣告推出新版歸因,讓角色更清晰,操作更集中,配置更靈活,實現更高效、更準確的數據上報,將后續轉化指標匹配到具體廣告上,讓廣告主能夠更好的衡量轉化效果,并進行后續效果優化,進而將廣告投放“去玄學化”,提升成本端的可控性和準確性。
目前,騰訊廣告新版轉化歸因消耗占比45%,1月底預計覆蓋85%,這也能看出網服企業對成本優化的重視。
消耗規模 生意增長的時間窗口
解決了“創收端>成本端”的對比關系后,下一步就應該討論消耗規模了。
消耗規模離不開粉末化的數字環境,每個用戶手機里可能裝了幾十個APP,每天可能會打開十幾個APP,對應的用戶數據也離散在不同的數字平臺,這造成了網服企業觸達潛在用戶的難度變大。
越是碎片化、離散化的數字化環境,越容易讓網服企業迷失在泛濫的、多平臺的原始數據中,缺少方向性,也因此阻礙了規模化增長的能力,以及把握優勢窗口期取得領先的能力。
因此,網服企業需要一個中心化平臺。而騰訊正是一個內容場、社交場,更是生意場,構建起社交、視頻、資訊和工具等流量入口,各平臺間組成一個生態系統,讓正確的廣告內容、形式,出現在正確的地方(場景),并通過精準推送,讓內容找到對的人。
隨著騰訊廣告升級了新版投放端,一個投放端支持所有資源投放。2020年,網服企業在微信投放廣告數量提升89%,微信消耗新端占比達95%。針對新廣告前期起量成功率,騰訊廣告聚量優選增加雙路優選通路,廠商應用直達能力也使CVR也提升了15-200%。
在規模化起量下面,網服企業另一大細分需求點,就是規模化拉活能力,即喚醒沉睡及非活躍用戶。在實際投放中,網服企業也在結合騰訊廣告RTA能力。
例如針對某短視頻產品進行拉活時,廣告主可以通過后端用戶數據庫,去判斷需要觸達、轉化的目標人群,根據投放實時更新排除活躍人群,實現了人群策略實時更新,讓流量價值和轉化效率最大化。
正是基于騰訊廣告多樣化、規模化、精準化的觸達用戶能力,支撐起了網服企業快速增長的底層基礎,以2020年數據為例,大網服整體CTR(點擊到達率)提升19%,CVR(用戶轉化率)提升13%。
03生意生意,不斷生出主意
網服生意不一定會變得傳統,但它會走向本質。
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在學校旁邊,有大量做家裝生意的店鋪,這源于學區房的旺盛需求(無論是租房還是買房),以及擁有孩子的父母,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家庭單元,他們是優質的流量資源。
雖然生意的模式不同,但本質性的東西是一樣的,都是實現可持續的創收邏輯。
騰訊廣告代表的“生意增長平臺”,不斷升級適配變化中的生意模式,從買大曝光,向買“生意增長”演進,從“用戶增長渠道”升級至“生意增長平臺”,找到持續創收的生意本質。
數據平臺組成的強大生態效應,能夠讓每個細分領域都有充足的用戶,同時配合降本增效,提升轉化,達成生意增長的乘積效應。
騰訊廣告在其中的意義,在于找到“感性”、“失序”和“玄學”背后的生意增長規律,快速地響應網服企業最前線的投放需求。
因此,流量是“術”,生意是“道”,好好做生意是網服企業的第一要義。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