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中場戰事:特斯拉向左,上汽R向右
多頭和空頭正在搏殺。
有人斥資數億美金做空特斯拉,有人加杠桿數倍豪賭寧德時代。有人短短一年,從屌絲變富人。有人深夜哀嚎著大不了從頭再來。下周回國的賈老板據說要借殼上市了,恒大汽車車還沒有出來,市值已經超過4000億。
這一切都在21世紀的第21年,上演到了極致。
新能源整個板塊,無論是整車,還是電池相關概念。無疑成為了2020年至2021年,資本市場最閃亮的星,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
而絕大多數的人參與其中,或者說感覺自己參與其中,靠的還是聽消息,看片段式的分析,以及酒桌上的討論。
那這個行業到底將走向何方?又有哪些變量即將發生?趨勢又是如何呢?
2020年4月,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將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2020-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
好消息是采用平滑退坡策略,逐步從政策驅動轉向消費驅動。
當然“壞消息”是最終各家廠商還得靠自身產品能力來獲得市場。
2020年11月2日,國務院正式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kWh/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這意味著,到2025年 ,新能源汽車的理論銷量是600萬臺一年。
據中汽車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
與此同時,國產新能源車還在實現過去整車廠一直無法實現的夙愿,向歐洲發達地區出口。
挪威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達79.9%。歐洲之星德國接近30%
而根據民生證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截止11月)中國特大型城市的純電動車滲透率為18%,大型城市約7%,攤至全國平均約為8%。較上一年有很快速的增長。
我想這其中滲透率的不同,除了經濟發展層次的變化,消費意識的不同,還有基礎設施的普及,市場教育的深度,補貼政策差異的問題。
總的來說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一線城市的滲透率大漲,消費習慣正在養成,讓新能源車成為年輕人的第一臺車,成為中產家庭的市內代步車,成為一種新的icon正在逐漸地從空談變為現實。
由于我個人長期出差,虹橋機場的停車場就是我特別常去的地方,從偶爾看到一輛新能源車,然后心想:真的有傻帽買這個車?到看到一排車里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都是新能源車。只是短短的兩三年時間。
另一方面,吹得再好,如何印證市場需求真的在上升呢?我們看下上游生產電池的原材料:碳酸鋰,磷酸鐵鋰的價格走勢會發現,2020Q4起價格激增。
還有六氟磷酸鋰的走勢(電解液)
故而,市場正在由政策驅動,良性的向消費驅動轉化動力。
新勢力無疑是過去幾年特別火的詞,用以指代非傳統主機廠創業做的汽車品牌們。他們中有坐著過山車起起伏伏的蔚來,小鵬等等。
新勢力的對面,就是舊勢力或者老勢力。好像一聽就不是啥好詞的感覺。
但是,汽車工業不是快速消費品。更不是純APP類創業。
現在說新能源進入下半場為時尚早。但說進入中場,并不為過。
當傳統主機廠們,以沉淀幾十年的綜合性技術及資源優勢,并帶著整個產業鏈條進入的時候。戰局會出現明顯的變化。
這種感覺,就好像早年大牌和線下品牌不進淘寶商城,隨便你淘品牌怎么折騰。但是當他們意識到電商的重要性后,淘品牌還剩幾個?
當然,我們不否認確實會有最強的新勢力團隊撕開一道口子,活下來成為下一代超級企業。
未來競爭的核心,最為重要的還是誰抓住了真正具有核心價值的技術,誰真正抓住了真正未來會普及的標準。
不是用上電池的汽車就是一樣的新能源汽車。同時,在車里搞一個更大的屏幕,里面多裝一點APP,能更換電池,也不等于互聯網智能汽車。
在上半場,大家以各自探索,圈地為主。總的來說,有共識,有分歧。
共識是,自動駕駛是高地必須攻克,分歧則是選哪條路。
而這就大致形成了幾個流派。
而這其中又分為不同國家因資源稟賦與戰略不同的選擇不同,以及各品牌之間的思路與技術發展方向上的不同。
這個怎么理解呢?
我們可以看到在德勤的這一份新能源汽車報告中顯示:中國和美國的情況有很多差異。比如中國的4G/5G基站數量 4G是美國的20倍。5G不算增速的差異,現有的就是3倍。
并以中國速度,五年內會出現巨大的差值。同時,中國國家隊對于參與新能源汽車參與度很高。而美國的優勢更多體現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技術之上。日本德國呢?以過去的整車制造家底優勢比較明顯,在高精密制造上的優勢比較明顯。但一個潛在風險是:未來的汽車或許將由軟件定義,而不只是硬件配置。
目前“分歧”發生在了特斯拉的單車智能路線主攻視覺感知,通過現有的百萬級的跑在路上的車來收集數據,訓練模型。(依賴視覺感知進行周邊環境的高準確率識別,但視覺感知仍存在遮擋物和盲區的問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國內部分新勢力選擇了類似于Waymo(谷歌旗下)的路線,以激光雷達作為主要感知設備,實現的是高精度地圖和高精度地位。但主要問題就是貴。(比較有意思的是Waymo和特斯拉還互懟上了,都認為對方不太行)
而以上汽即將上市的MARVEL R為代表的國家隊,則選擇了5G與V2X車路協同的路線。這是一條更容易“換道超車”的路,但同時是對于大多數車企來說無法切換的道路。
當然,特斯拉作為智能汽車這一品類的開創者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作為品類創新者,他們獲得了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共同關注,是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當很多人在為特斯拉的智能化水平而稱贊時,特斯拉其實一直在做產業鏈垂直整合的事情。很多人艷羨冰山的峻美,但實際上支撐冰山的是其龐大的根基,這一塊,恰巧也是上汽正在做的事情,多年的前瞻布局與探索積淀,現在正進入收獲期!
如前分析,5G的道路選擇有兩個本質,一側是需要該國的新基建,如果沒有新基建說了也白說。另一側是技術的底蘊,普通人以為5G和4G的區別是提高了網速,但其實不是。其需要一個超級班底和巨大的資金與資源才能完成技術的累積和迭代。
正如德勤認為:2020年3月,隨著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正式定調,“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公眾新焦點。4月發改委明確新基建范圍。在新基建涉及的細分領域中,5G、物聯網、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均與自動駕駛技術密切相關,自動駕駛站在這幾大領域的交匯處,將作為重點落地場景推動新基建的發展。
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是影響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最大變量。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和商業化程度加深,汽車將不再是從屬于人的駕駛工具,而是成為多功能移動終端、超級計算終端、儲能終端與人工智能助理,并重新定義用戶出行體驗、整車銷售模式和價值分配格局。
而根據華西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份資料分析,“十四五”規劃將重點發力智能網聯技術的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預計會繼續作為“十四五”規劃汽車部分的重中之重,在承接“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原有內容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并最終實現“智慧城市”的終極構想。如果說“新基建”是地基,那么5G V2X和車路協同就是智慧城市的“中樞系統”,讓萬物互聯成為真正的可能!
5G V2X
我第一次看到這組詞的時候懵了,這是啥東西?
V 就是Vehicle(車輛),V2X即車與“X”通信。包括了V2V:車對車;V2P:車對人;V2I:車與道路基礎設施通信;V2N:車與云端網絡通信。
當中心云與路上的車,與行人,與道路基礎設施相連后,才形成了真正的萬物互聯,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新能源汽車。
再看這個由德勤制作的圖,大概意思就是以后一切都將由無窮次的多邊運算和信息交換組成。一切都將安排得明明白白。
通過與上汽R的技術團隊溝通,我們發現一個整車廠以解決核心場景問題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的中場戰爭已經開啟。新能源戰場將不再是秀秀新硬件和外圍沒什么用但是很酷炫的小功能的戰場了。
僅基于智慧出行的場景就有50+,而第一批17個將率先在首款智能電動SUV MARVEL R上率先實現。
智慧交通信息服務-V2I:紅綠燈信息推送/停車起步引導/闖紅燈預警/車速引導
智慧道路信息服務-V2I: 彎道速度預警/減速區預警/前方道路施工提醒/道路標志牌下發/道路擁堵提醒/關鍵路段提醒/潮汐車道提醒/限速提醒
安全預警類服務-V2V: 緊急剎車預警/故障車輛提醒/交叉路口沖突避免/緊急車輛警示/左轉輔助
實現V2X的基礎必然是5G,支持 5G 車聯網是 MARVEL R 產品力的突出體現,在 5G 的部分功能落地方面是全球首款。MARVEL R采用視覺感知+雷達感知+5G V2X感知方案,擁有2個前視攝像頭、4個周視攝像頭、4個環視攝像頭、1個實景攝像頭等11個視覺感知硬件,以及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17個雷達感知硬件;配合Mobileye EyeQ4H芯片、華為5G巴龍5000芯片2個強大芯片提供的超強算力,也為未來軟硬件的持續升級迭代留足空間。
此外,作為5GAA聯盟的白金會員, 上汽攜手移動、華為等伙伴共同參與了5G V2X標準的建立。聽起來很拗口!但說起這個5GAA,可就大有來頭了。
什么是5GAA聯盟?簡言之就類似是個企業俱樂部,幾個企業成員,有技的獻技,有才的獻才,并且共同制定了一套標準作為行動指導,這套標準的核心目的就是致力于推進全球智能交通的發展。
這就好比是什么呢,類似你玩一個開放世界的3A級的游戲,這個5GAA聯盟就是這個游戲的城市構建師,負責其中的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統的標準制定。
而上汽集團作為白金會員里亞太地區的唯一一家汽車企業,在這個聯盟里主要就是提供智能城市的“應用場景和技術要求”、“系統架構和解決方案”、“技術評估、試驗測試和試點示范”等方面的支持,同步攜手其他的世界巨頭,一起來推進全球智能交通的發展。
一句老話講:頂層設計決定發展方向。一流的公司制定標準,二流的公司做品牌,三流的公司賣產品。正是由于不同企業的不同定位,聯動配合,這才有效推動了整個行業的大發展。
那么,做到06里說的需要些什么呢?我進一步和上汽的技術團隊進行了探討。我想這也是對于全行業非常有意義的體系。
需要起碼四大方面,缺一不可。
在技術儲備方面,上汽是國內最早布局智能駕駛的整車企業,基本做到了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在關鍵零部件方面,全自主研發了iECU和iBOX,其中iECU是國內第一款達到ASIL D標準的智能駕駛域控制器,iBox也是國內第一款獲得5G雙證(SRRC和5G進網許可)的智能網聯域控制器。
在關鍵算法開發方面,上汽有成熟的團隊,在機器視覺、激光雷達、Slam等關鍵的算法軟件方面都做到了全自主開發。
在測試驗證體系方面,上汽結合國內復雜的道路交通環境,建立了全場景的測試數據庫,同時跟同濟大學合作共建了用于智能駕駛道路測試的測評基地。同時,上汽獨立搭建了專用的AI訓練平臺,形成了數據閉環。
在數據積累方面,上汽建立了分布式車云眾包數據采集平臺。采集道路環境數據和駕駛行為數據。道路環境數據主要用于仿真測試場景的搭建、眾包高精度地圖的更新,視覺和激光AI算法的訓練,駕駛行為數據則主要用于動態仿真交通場景的生成和智能駕駛決策控制模型的訓練。通過大量數據收集進行AI算法學習,持續迭代,逐漸向高階級自動駕駛演進,是自動駕駛技術迭代升級的正確打開方式。
當汽車成為萬物互聯的關鍵媒介與交匯點。
當馬力被算力取代成為核心要素。
當石油被電池逐漸替代。
當新基建逐漸變成空氣般存在。
中場戰事已經拉開。
自宋襄公不肯攻擊半渡的楚軍,而宋走向滅亡。此為中國歷史由春秋轉向戰國的標志性事件。
戰國之所以稱為戰國,核心特征為其帝國設計及運轉的一切目的,皆以通過戰爭,一統中原為戰略方針。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親政,開始周密部署秦國統一戰爭。
從公元前230年,滅韓算起,至公元前221年,最后滅齊。僅十年不到。
秦人崇尚黑色,黑色所到之處,聞風喪膽。黑色洪流之所以令人聞風喪膽,在武器的革新上功不可沒。“秦弩,青銅劍和三棱箭頭”。
秦弩是踏橛箭,必須用腳蹬住,借助全身的力量來拉弦上箭,射程可達300米。而弩所用的箭鏃,就是三棱箭鏃。考古專家在墓中發現了許多秦國三棱箭鏃,同時檢驗了900多個箭頭。他們發現,這些箭鏃的三棱,誤差在0.02毫米以內。三棱箭鏃,是流線型的造型,和現代的子彈頭一樣。這種設計,符合空氣動力學,能夠平穩射中目標。
除此之外呢?
靠的是自商鞅起樹立的法制。
靠的是新式軍隊的勇猛和士氣。
靠的是歷時六代人的不懈努力。
而這一切,都將于新能源汽車這一萬億市場再次展開。未來,你想單靠營銷,靠噱頭,靠融資,靠炒作都沒有希望。
在西方世界領先中國百年的傳統燃油機汽車工業,幾無勝算的情況下。
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加之幾代汽車人的努力,雖拉近了百年的差距,但仍大幅度落后。
新能源賽道,將起跑線拉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
中國汽車工業將通過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通過海量的數據源來建立更準確的算法和模型(中國規模大),以此建立全新的領域,并將獲得一次引領世界的機會。
這便是我們的星辰與大海。
<end>
本文作者:沈帥波湃動品牌戰略咨詢 CEO微信:rayshen07124一個立志用真誠的文字記錄商業文明跌宕起伏的人。轉載請后臺回復轉載,未經授權,違者必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