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打造數字化電梯---社區媒體未來的唯一解法
以新潮傳媒為代表線下社區媒體,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數字化變革,試圖將電梯廣告從傳統的“手工時代”推進到數字化時代。
如今像廣告換刊以及廣告效果測量等步驟已經實現了完全的線上化,而且針對每一個小區及人群還有不同的大數據標簽以實現效果歸因,智能匹配。
有關社區媒體數字化的想象正在被夢想家逐一踐行,但盡管如此,在新潮傳媒張繼學眼里,電梯媒體的數字化進程也不過百分之五六十,未來還大有可為。
其實,物聯網讓很多原來沒有互聯網屬性平臺有了數字化的能力,互聯網也因為物聯網的發展而有了更多場景衍生。 他們就像兩條反向衍生的螺旋線,在命運的安排下最終交織在一起,成為支持創新和發展的命脈和DNA 。
而著眼未來,從線下社區報到移動互聯網,再到重新回歸到線下數字化社區媒體的過程中,一切互相映射、互相參考的發展都有跡可循。
01. 以社區報為開端,社區媒體進入新階段
2004 年到 2011 年是社區媒體的開始階段,特別是2004 年前后批量出現了大量都市報主導創辦的社區報或社區版。 比如長春的《巷報》,當時的創辦理念是:立足長春市,面向東北三省廣大城市和城鎮社區,北京的《華夏時報》定位為“中國第一份商圈社區報”,長沙的《東方新報》定位為社區報。
而新潮傳媒創始人張繼學也創辦了《新潮》,這樣一本立足于全川發行的媒體。
只是盡管當時社區報發展迅速,但這一時期帶有都市報烙印的社區報,依舊沿用傳統的大眾媒體傳播理念來經營,因此也難逃與都市報相同的厄運。 不過,相較于其他報業均獲得短暫發展后迅速停刊,《新潮》刊卻均期穩定印數25萬余份。
在成都,《新潮》成為繼《成都商報》、《華西都市報》之后迅速成為發行量第三大的平面媒體,占成都周報市場近60%的市場份額。
有關社區報的概念,你可以理解為服務于社區居民、商家需求,通過廣告創收的報刊。對社區報而言,市場占有率就是生命線。
在這種情況之下,2007 年前后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發展分支。 第一種,是在其他報社在寄托于新媒體轉型未見穩定盈利的情況下,為了擺脫都市報模式而產生的新玩法。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為2009 年創辦的《社區晨報》,他們與上海 30多個街道合作創辦的社區報,蓋了上海市 3000 多個小區,通過規模化讓廣告營收獲得穩定增長。
第二種,是社區報線上發展后誕生的社區網站,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為2008年張繼學將新潮刊升級后,創辦的新潮網。
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互聯網的出現顛覆傳統的傳播模式,這一階段,提升參與性和互動性成為媒介的發展趨勢,社區網站與社區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廣泛的參與性和及時便捷的互動通訊。
02.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區媒體有了服務意識
如今看來,社區網站應該最適合社區報的發展路徑,目前新潮生活周刊依舊在穩定運營。
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報紙報刊的業態在現在的確有些過時。在新媒體摧枯拉朽的變革過程中,他們都已經被歸納到傳統媒體的范疇中。
這也是一段有意思的發展過程… 最大的變化奇點,應該是2011年伴隨著微信等移動社交軟件的誕生,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網站開創了新媒體的傳播方式。
在這一階段中,社區媒體發展與變革同時進行。
進入新媒體時代,社區媒體發揮“小而美”的力量作用,社區報深入到街道及其轄區單位,成為真正貼近社區居民生活中去的報紙。
社區微博則成為社區對外宣傳建立形象的傳播平臺,社區微信公眾號除了發布原創內容外還可以與社區報進行品牌合作,“報微一體”模式彰顯生機。 對新媒體從業者而言,說“報微一體”還有點陌生,但說“本地號”大家都懂,也就是那種包含本地新聞,也有商企合作的玩法。 2014 年左右,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入最高峰。
無論是本地號還是社區媒體,都憑借深耕社區多年的嵌入優勢不斷突破變革,社區媒體開始突破“社區圈”的局限,以打造另類媒介的公共性為目的。 其實,所謂的公共性其實就是指社區服務。
具體的應用體現,大家可以參考這次疫情期間各類“本地通、本地寶”等微信公眾號提供的防疫政策查詢、綠碼通行證等服務。 總之,在現階段,無論本地號還是社區報都不止打造媒體、居民、社區三者之間的關系圈。
而是基于社區媒體的公共屬性,從構建社區文化生活圈、社區信息、社區服務上,吸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發展建設事務,一定程度上賦權于社區居民,服務于居民。
03. 大數據賦能下,電梯媒體的新想象空間
互聯網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已經走過了Web2.0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今進入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物聯網時代。
隨著5G時代到來,以往的媒體業態還將進行一輪重新變革。
正如同新潮傳媒張繼學所言,“新技術(的誕生)會讓很多行業在未來8-10年重來一遍。線上媒體的發展軌跡,在線下將重走一遍。”
社區媒體進行自我變革的方向,在筆者看來以下兩點最值得關注。
1). 找到新的內容承載平臺
無論概念有多先進,模式有多合理,歸根結底還是看誰離社群居民更近、誰能更好的溝通社區居民。
類似電視、機頂盒子之類的數碼產品都太過于私人化,不能當作媒體,只有電梯智慧屏幕才能兼具公共和媒體的兩種屬性。
2). 找到新的內容生產者
在傳統媒體時代是PGC生產內容,也就是專業新聞工作者生產內容。
到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主導內容生產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的沖擊,導致以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集體轉向為移動互聯網。
而到了物聯網時代,真正的內容生產者一定是企業和機構。
很多企業以為電梯媒體只可以打廣告,實際上電梯媒體是企業和社區居民溝通的唯一平臺,也是企業用內容服務社區居民,提高品牌溢價的新方式。
總之,倘若社區媒體的使命是打造一個基于社區物理基點而展開的、充滿粘性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區傳媒互聯平臺。
那么想要社區居民與社區媒體間真正建立“強關系”形成多端聯合的媒體平臺,電梯一定是其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一環。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