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有多長》神廣告致敬科比,這次真的被戳到淚點了
2017年12月19日中午,在美國洛杉磯的斯臺普斯球館,湖人隊退役了球星科比·布萊恩特的“8”號、“24”號兩件球衣。這個特地為他舉辦的致敬儀式,不僅開創了NBA同時退役兩件球衣的先例,還在相隔半個地球的中國,引發了一場全民熱議。
有一種青春,叫“科比”
從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到5座冠軍獎杯的榮耀加身。那個投籃飄逸美如畫的紫金色身影,在很多球迷的青春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外號“黑曼巴”的科比,既創造過輝煌的紫金王朝,也經歷過被眾人指責的低谷。而一直陪伴球迷20年后,終于到了跟他最后說再見的時候。
NBA官方直播平臺的騰訊體育,洞察到用戶的關注話題趨勢。在球衣退役儀式的前夕,精心打造了一支“一鏡到底”的催淚長圖文H5。用這份特殊的禮物,送別科比離開。這份真誠瞬間戳中了球迷們的情感淚點,紛紛一致給予好評并轉發分享,掀起了一陣刷屏熱潮。
有網友看完表示:“本來完全不關注體育的,看完H5感覺好像看完了一個傳奇的一生。”
點擊鏈接查看項目詳情:http://www.dh-gg.com/projects/24643.html
腦洞穿越H5,回顧科比生涯高光
坐在熟悉已久的湖人更衣室內,身著筆挺西服的科比,正靜靜等待某個特殊時刻的到來。直到聽到工作人員的召喚,他站起身推開大門,卻目睹了自己18歲時,挑戰“籃球之神”喬丹的一幕……
從科比從推開更衣室大門開始,到最后離開走向球場聚光燈下。這支H5以科比的第一視角,通過還原過去無數經典時刻的方式,回顧了科比20年的傳奇籃球生涯。
單場拿下81分,以一己之力摧毀猛龍隊的整條防線;
生涯中期更換球衣號碼,曾經青澀的“小飛俠”成長為終極殺手“黑曼巴”;
意外受傷跟腱撕裂,仍堅持罰完兩球后退場;
仿佛是穿越進入了一個時空穿越隧道,那些球迷腦海里無數記憶猶新的瞬間,在科比的眼前不斷浮現。而球迷們也跟著他從年輕無畏的8號,到榮耀無悔的24號,一路感受成名、低谷、巔峰的階段式成長。經歷第二次人生的科比,感嘆一路走來終于遇見了最好的自己,而被他烙下青春印記的球迷,也難以抑制地回憶起了自己一路以來的經歷。在長圖文的最后科比穿越回到了球場的聚光燈下,而被激起強烈情感觸動的球迷用戶,也自然而然被導流到騰訊體育的視頻直播間。
匠心手繪插畫,用細節圈粉
除了出彩的創意之外,整個H5的設計和制作,也充滿了值得玩味的亮點。
H5的整體設計以經典的藍紫和明黃搭配為主色調,不僅在視覺體驗上并不突兀,同時也契合湖人隊標志性的紫金二色。處處可見達利筆下的時鐘,代表著球迷與科比的記憶。而例如OK組合的恩怨糾葛、總得分超越“籃球之神”喬丹等等,那些曾在科比一生扮演重要轉折點的事件,通過一種細節的寫實化還原和蒙太奇般處理方式,產生了一種非常奇妙的視覺反應。
除了盡可能還原那個偉大,但可能并不完美的真實科比之外,這支H5吸引人們尤其是忠實球迷的,還有它的故事主題#20年,有多長#。用耐人尋味的故事主題,體現科比20年,只因深情如此,全力以赴,致敬親愛的籃球!而“一鏡到底”的長圖形式,恰巧擁有足夠的長度,去釋放科比20年經典時刻歲月的長度。
對普通的體育球迷來說,科比可能僅僅是一個著名的籃球巨星之一。而對伴隨科比一路成長的科蜜(科比的粉絲)和湖人球迷來說,他就是心中唯一的英雄。深諳用戶球迷心理和籃球文化的騰訊體育,巧妙地通過一系列設計和小巧思,強化了科比身上的英雄屬性。
整篇長圖的人物形象和場景表現,有意借鑒了類似DC、漫威等經典美漫的手繪風格。不僅貼合了NBA的美國文化背景,并且同為表現超級英雄的題材,也在某種層面傳遞了科比球衣退役的意義。
“一鏡到底”長圖廣告為何又刷屏
基于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平臺本身樂于分享的文化氛圍,牢牢抓住TA情感觸點的優質內容,非常容易擴散和傳播。但無論單純采用文字圖片或是視頻等形式,似乎都難以完美呈現,科比橫跨20年的傳奇籃球生涯。
而2017年開始火熱的“一鏡到底”的長圖文廣告,卻擁有足夠的篇幅和長度,去盡可能展現每一個信息和細節。這支H5很討巧地采用了長圖文的內容形式,并在此基礎上將用戶體驗升級。加入旋轉的籃球的控制按鈕,以合適的瀏覽速度和互動形式,層層釋放科比的經典時刻。同時還創造性地在長圖文中加入音樂元素。精美制作的插畫,配上喬丹退役主題曲《Hero》的動人旋律,用音樂的力量將球迷情緒自然帶出。
讓鐵桿球迷熱淚盈眶,讓泛互聯網用戶感受體育的魅力。在如今的體育營銷大年,成功借勢科比球衣退役引發全民關注,用長圖文廣告制造一次現象級的亮眼傳播,從中不難看出騰訊體育深耕精品內容的決心和能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