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信誠:社交渠道賺錢的產品都什么特征?
我曾在一家社交電商運營總部負責營銷體系的升級變革,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賺很多錢的從業者與不怎么賺錢的從業者,有巨大差別。
到底有哪些差別呢?
不要說那些諸如勤奮、上進、悟性、創新等看似有道理實則扯犢子的差異,我今天就告訴你最核心的差異——選品。如果產品沒選好,就算你有再大的本事也無力回天。
社交電商(包括社交新零售)從業者最大的失策就是選品的失策!社交電商的特性決定了,產品選擇不對,一切都白費,無可挽回。
賺錢的從業者都是如何選品的呢?他們選產品考慮的標準有哪些呢?研究了數百種賺錢與不賺錢產品,最后發現選品成功有以下五個標準,即選品的五大心訣。
1、可掌控,合法合規
合法合規不解釋。可掌控,就是要有足夠的權限來運作這款產品,比如賣點打造,定價等等,否則,難溝通難落地,甚至為他人做嫁衣無奈離場。
2、利潤高、附加值高
保證零售的利潤,終端才能貨,避免貨都在渠道。保證差價,銷售隊伍才能壯大起來。
當然,胡亂抬價下的高利潤,是不可取的,也經不住時間的檢驗。高利潤必須建立在競爭小、需求強、體驗好、附加值高的基礎之上。
3、重復消耗,回頭客多
如果只做一錘子買賣,你就要不斷尋找新客戶,會很累。現在引流難度大,成本高。提高產品復購率,提高客戶終身價值,是輕松賺錢的最大支點。
4、擊中痛點,另辟蹊徑
怎么理解這一點呢?就是當客戶有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又找不到一個好辦法,剛好你的產品能很好地解決他的問題。
競爭小的產品不等于就是藍海產品。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比較保險的做法,就是做需求大的市場,雖然是紅海,但可以從產品和營銷切入,分一塊蛋糕。
5、 體驗好,見效迅速
人們之所以選擇掏錢購買你的產品,就是想盡快解決掉他的問題,如果花了錢還是老樣子,或者更糟糕了,客戶的信心會受到打擊,不按照要求使用,或者停用之后導致沒有效果。一旦出現類似的問題,首先他不會繼續購買;其次,不會推薦給朋友;再次,說你的產品不好,對口碑不利。
除了這五大心法,《轉型王道》還分析了“長線產品”與“爆品”的區別。一般來說,長線產品,靠客戶痛點驅動購買,利潤一般,但可以持續;爆品,靠營銷驅動客戶購買,利潤高,虛假繁榮,賺一票就跑,難以為繼。
老板和從業者都需要認真對待選品問題。理解了上面這些標準,以后你選產品出錯的可能性就小了,還可以幫朋友把關。
那么,這些標準背后的商業本質是什么呢?
這些點,落腳到商業的本質,就是客戶終身價值。不管是選擇產品,還是打造產品,都要落在這個點上。
社交電商,社交新零售之所以發展迅猛,之所以經歷各種質疑還能一路高歌猛進,就在于它比傳統電商在連接客戶、提高客戶終身價值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1.社交成為流量入口,因為聚集了大量的用戶,使用頻率高……人聚集在那里,哪里就有商機,哪里就有商業行為。
2.社交圈用戶圈層化,人以群分,當你找到一個精準客戶,可能就帶出來250個經精準潛在客戶(喬吉拉德“250定律”)。人以群分,也具備了“病毒傳播”的基礎。
3.社交對商業服務,最厲害的不是流量,不是客戶精準度,而是影響客戶的時間得以延長。
這些關鍵是表象,最后無不指向核心——“客戶終身價值”。
以后當別人跟你聊微商、社交電商、社交新零售、OMO模式,如果他講的核心與“客戶終身價值”不沾邊,說明他還是外行,需要謹慎選擇。
我在《轉型王道》中給“社交電商”做了一個全新的定義,這個定義也適用于“社交新零售”。
社交電商是借助智能電子設備,利用互聯網資源以及線下資源獲取用戶、影響用戶,并通過移動社交網絡以最大化客戶終身價值為目的,持續影響用戶,滿足用戶需求,促成商品銷售的商業模式。
社交電商格局圖
與簡書合作出版的《轉型王道:微商社交電商實戰系統》最新上市,可在各大網絡書店訂購,需要簽名版請私信作者。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