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鳥哥筆記
《戀與制作人》熱度猶在,最近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小游戲,不知不覺刷屏朋友圈,昨天登頂App Store榜首,把微信、抖音、王者榮耀紛紛擠下去。如果說《戀與制作人》勾起了女性玩家的少女心,那么這款模擬游戲《旅行青蛙》(旅かえる)則激起了廣大玩家天生的母性(男性玩家你們是什么心態?)。
一、登頂第一
神奇的是,這款沒有中文版、沒有做推廣、版本為1.0.1的游戲,就在昨天,已經成功沖上了App Store國內免費游戲排行榜的第一名,微信指數也正在火速上升。
它到底有多火?朋友圈微信群微博到處都在分享養兒心得:
APP應用商店里,類似下面這樣的評價數不勝數,甚至讓我一度懷疑這是官方請來的水軍:
二、一只熱愛旅行的青蛙
《旅行青蛙》游戲節奏緩慢,界面整潔,只有兩個主要場景,一個是蛙的起居室,另外一個是室外種三葉草的地方。
游戲主角是一只青蛙,一只熱愛旅行的青蛙,給青蛙準備好口糧,他就外出旅行了,而你除了等待還是等待,等待你的蛙帶回它周游日本的旅行采風照片和土特產或者是它的朋友們。
游戲的通行貨幣就是院子里生長的三葉草(你也可以消費購買),收集院子里的三葉草可以拿來購買青蛙的食物與外出用品,偶爾也會有四葉草混在其中,四葉草可以拿來當旅蛙的護身符。
食物便當是小青蛙旅行最主要的道具,你只需要把購買食物并放進背包(かばん)里,按下「かんりょう」再重開游戲,小青蛙便會自己帶著便當出門旅行了。當然,你也可以為他添購護身符,或者放入四葉草。
商店內的東西極具巧思,玩家每次準備的便當與道具不同,似乎會影響青蛙旅行歸來的成果:
在社交網絡上,#旅かえる的話題中,玩家們紛紛分享了彼此的蛙旅行照片。毫無疑問,旅行的照片看起來都非常地治愈,也極具傳播效應。
蛙兒子的旅行照片
青蛙出門旅行后一段時間便會回家,玩家可以在屋內梯子后的門簾掀起來查看這次的青蛙帶回什么樣的土特產及照片。
有趣的是,由于青蛙的旅行歸來時間不確定,登入游戲后很有可能青蛙又跑出門,玩家們迫切地想見到蛙兒子的心不免又失落一番。但蛙兒子帶了禮物回來啊,帶了超治愈的旅行照片回來啊,也就稍微得到些寬慰。
另外,青蛙回家時,也有可能會帶著朋友一起回家,有的時候是鍋牛,有的時候則是蜜蜂。這些朋友們還會送給玩家轉蛋券,每 5 張便可轉一次景品當作獎勵。
開發者也在官網表示,青蛙用“機智”來決定旅行的目的地和路線,旅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會長達四天。玩家需要耐心等待,無論如何青蛙都會回來。如果屏幕的左下角顯示“!”標志,如果在這種狀態下讓青蛙出去,青蛙可能就不會回來了。
「日本網友說,這張大飛蛾抓著蛙飛翔的圖,是在用了3000塊的幸運鈴、1500塊的提燈、750塊的高級帳篷以及抽獎得到的牛蒡餅干之后得到的……果然,不是我的蛙沒朋友,是貧窮限制了它的交友圈」 微博@高高在上的麻里子。
沒有表情包怎么能算火?網上關于這只青蛙的表情包早就快速刷屏:
三、背后是誰?
其實這款游戲的背后,是日本的Hit-Point。
2017年11月24日,Hit-Point發布《旅行青蛙》Android/iOS版本,游戲只設置了日文,但玩法簡單,操作簡單,即使是不熟悉日文也能通過和菜單與游戲進行交互,慢慢拼湊出游戲運作的方式。
實際上,對游戲的陌生感也為游戲增加了更多的神秘感,當你嘗試去理解游戲時,發現自己也能夠完全自如的玩《旅行青蛙》,無疑是有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Hit-Point為大家所熟知的《貓咪后院》在未開發英文版時就成為了全球熱門游戲。《貓咪后院》的項目經理Yutaka Takazaki也曾在2015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我們做游戲的時候,我們沒有想到外國用戶,我們只考慮了日本玩家。”
《貓咪后院》推出后飽受世界各地玩家喜愛,制作團隊也從2人增加到了5人,之后也推出了英語版本。此外,在今年《貓咪后院》也將上線PS VR版本,3D立體吸貓,聽起來很強勢。
《旅行青蛙》和《貓咪后院》有許多共同之處,都是等待和收集,而且游戲角色都很可愛。但在某種程度上,吸引力是不同的。在《貓咪后院》你買了食物和玩具,這樣貓就會出現在你的房子里享受一頓飯或者嬉戲一段時間。只要你保持食物器皿是滿的狀態,當你打開游戲中,幾乎總會看到一些可愛的小貓出現。
但《旅行青蛙》略有不同,游戲主角只有一只青蛙,它往往會外出很長一段時間,外出時房子是空的,你除了去院子外收割三葉草和給青蛙準備下一段旅行的行囊,此外無事可做。
四、佛系養蛙
玩了這個游戲,就好像養了一個孩子,大家一下子都變成了操心又慈祥的老母親,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蛙蛙在家賴著不走的時候,老母親會操心:東西都給你買好了,怎么還不出門?蛙蛙不在家的時候,又只剩老母親一個人獨守空房。
自從養了這只蛙兒子,小伙伴們總忍不住打開APP看看娃兒子在做什么,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玩了后感覺就像瞬間當媽了,整天腦子里想的都是這樣的~
自從去年“佛系”這個概念走紅社后,越來越多的人都把這個詞當做了自己的標簽。《旅行青蛙》可以算是佛系手游了,安詳寧靜,毫不傷肝,更是無需氪金。蛙兒子每次旅行都是隨機的,它出不出門、何時出門、去往哪里、何時歸來,全都是隨機的。
你點開它時,它也許也會不在,也許也在忙碌,也許也沒空陪著你。它一直在自己的路上,埋頭做著自己的事,不會因你而改變。
玩家無法主動去控制青蛙進行任何行為,更多的則是觀察和等待,最大樂趣也正來自這里。玩家如同空巢老人一樣期盼著“蛙兒子”的歸來,不斷查看它寄回來的一張張旅行照片,以及當它回來時帶的各地特產。
五、為什么被這只蛙蠱惑?
吃瓜二丫在文章中分析到:
1、省心。正如上文所說,蛙寶寶不需要你操心喂養,也不需要你去安排它的日常,它會自己吃飯看書和出門旅行。作為一個養兒子的老母親,你只需要偶爾拔一拔門前的三葉草,去商店買點吃食,給它準備外出的行李。
2、神秘。蛙寶寶的旅行從來不知道出發和歸來的時間,也不知道它回來會給你帶來怎樣的禮物,一切都充滿了未知的驚喜。
正如《夜雨寄北》中所描寫的那樣:“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蛙寶寶的行蹤未知,反而讓等它回來變成了一種令人期待的經歷。這在信息高速發達可以輕易和別人聯系的社會,可是很難得的一件事。
3、治愈。雖然蛙寶寶不會和人對話,也不會按照任何人的安排做事,但是它的存在就是一種無言的治愈。
有人說,從擔憂蛙寶寶的經歷,體會到了家里父母對自己的一片苦心;
有人說,生活枯燥乏味,看著蛙寶寶出去旅行的照片就像自己去旅行了一樣;
有人說,蛙寶寶一個人靜靜的看書、寫信,專注做自己的樣子真的太可愛了;
還有人說,現實生活一地雞毛,唯有蛙寶寶這里才能體會到歲月靜好
……
來看看這群“空巢老人”們都在說些什么:
@Cyan夕
我的蛙,下午一直看書的時候我老想讓它出去,真出去了我又不停點開看看她怎么還不回家。
@火星妹妹是地球的
我的傻兒子一直擔心他跑掉了,終于剛剛回來了,還給我帶了明信片,現在在吃飯呢,感動!
@夏晚茗
寶貝,你寫了一下午,寫論文呢?
@菠蘿郵包少女
今早小蛙還乖乖的出一會門就回來削木頭了,下午就出門,連個信都不寄回家,想念想念,在家割草的麻麻想你。??
六、為什么會火?
孫金龍在文章《「蛙的旅行」為什么會火?》中分析到,一個東西能火,通常有三個條件:環境附著力,本身傳播性,足夠的信息密度。
1、環境附著力:
我們需要一款無壓力游戲。
從「喪文化」到「枸杞保溫杯」 到「佛系」,都是今天的年輕人,對負面情緒的輸出。
人生太短,生活太難,賺錢和KPI的壓力,已經讓人透不過氣,休閑的時候何必再為難自己呢?養只蛙,只需要偶爾拔拔四葉草,準備點行李。不用火急火燎的工作養活野男人,不用小心翼翼的聽著腳步聲防著LYB。
你只要看著它就好。
出不出去隨便,去哪兒隨心,何時回來隨緣。佛教講求「無常」,既然一切無常,不如享受當下。
預測下,順著蛙的旅行,無壓力養成游戲、甚至實體硬件,會再出一批。
2、本身傳播性:
蛙兒子的萌點很多,看書的時候還會打瞌睡,擊碎了好多人的心啊~
游戲制作也很良心,明信片很多取自實景。
3、足夠的傳播密度:
這點被很多人忽視。總覺得一個東西能火,就是足夠好,用戶會自發傳播。Naive~要知道一部電影里,宣傳費用一般占大頭。現在這時候,什么東西能火,主要靠忽悠。
《小蘋果》當年據說準備了一年多,找了很多隊伍拍攝,然后以youku首頁為主陣地做了大量的傳播,才生生推火了。現在的宣發陣地,從中心化的網站入口,轉向了去中心化的朋友圈,某個綜藝節目上線,找幾百個公眾號寫軟文推是常事兒。
一兩個人說好沒用,朋友圈里大家都反復說好,才是真的好。
一旦你的傳播密度到了某個臨界點,你就會發現,一大批戲精會自發入場。他們喜歡表達自己,酷愛賦予內涵,朋友圈、微博基本每天一更(甚至幾更),養生火了追養生,佛系火了扮佛系。蛙對他們來說,也不過是談資和道具而已,象征著豐富的生活情趣。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