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條小思考,與你分享積極的生活方式
作者: 范陽,來源: 范陽
原標題:因為喜歡可迎萬難,2021 年初60條隨機思考
我在養成一個新的習慣,日常思考和自我激勵的話要隨時記錄在筆記本上,或者選用一個記錄工具。現代人類的記憶可能比魚都短,我們收藏起來的東西,記下來的文字,都是保留我們曾經生命的一部分。
過年期間在家呆的時間長,有更多時間看書和思考,以下是1月2月沒有經過分類的思考,分享在此:
01
有一位創業者朋友在我的朋友讀書群里提了一個問題:你們的人生意義/使命是什么?她的答案是 “ 創造、探索、分享超凡美的產品和體驗 ”。另一位技術大咖朋友的答案是:創造一些“有用的”,再創造一些“沒用的”。
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問題,而我也沒有仔細思考過。
不過我最近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創造”,我們的肉身沒有辦法超越物理和時空的限制,但我們可以創造讓自己得以延續的意義。你可以創造一份事業,你可以創造一份精湛的手藝,你可以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等我有了明確的答案,再分享出來。
02
看到一句喜歡的古詩,“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如果翻譯成英文就是:Let's be better human, I'll see you when I'm an old man.
03
對于你,唯一的不可再生資源就是時間。
04
每一個一夜成功的背后都有一個5到6年的故事。
05
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敘事 (storytelling) 往往比邏輯(logic) 好用。邏輯是為了辯論和說服,敘事是為了對話和感染。敘事其實是一種情感豐富的高級邏輯。
06
邁克爾菲利普斯為了備戰北京奧運會連續訓練了2190天,結果是他的得到了8塊金牌。每個人都有6年的時間做好一件事。
07
重新看了一遍電影《John Wick》三部曲,印象最深的兩句臺詞:
(1)酒吧調酒師:I've never seen you like this. 我從來沒見過你這個樣子。
張威克:Like what? 什么樣子?
酒吧調酒師:Vulnerable. 脆弱。
(2)俄羅斯黑幫大佬告訴他的富二代兒子: “John is a man of focus, commitment, sheer will... something you know very little about.”
“張威客是一個被專注,承諾和純粹意志驅動的人,你啥也不是。”
08
馬斯克堅定的信仰科技可以改變世界,自己預先感到了深淵深處人類對科技的恐懼。喬布斯堅定的信仰人,信仰心靈(mind)和靈性(spiritual),但是自己卻沒有做好一個普通人為人父、為人夫的日常。要知道你的信仰有缺陷,你信仰的人也有缺陷。
09
拖延和完美主義應該被當作一種心理疾病被治愈。
10
年輕的時候只看美劇,被美國文化所吸引,尤其是緊張刺激或者史詩科幻的系列。去年才開始看日劇,因為里面講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羈絆與雋永,一種東方文化的少年感,一種寧可被摧毀也不被人生打敗的平和。
11
Clubhouse 這個軟件也許會進化成電影《Her》里的人工智能 Samantha, 相比于表達,每個人更需要被聆聽,而我們的肉身大腦沒有辦法傾聽很多人的聲音,也沒有辦法消化這么多的信息和情感,有一天,有一個人工智能會告訴你:我在聽,我懂你。而你不必懂我。
12
使用 Clubhouse 一個月之后,就像我最早說的,我對于一切會用到FOMO機制設計的產品是謹慎的,我現在主動使用的時間很有限,如果進入了有志同道合的人的房間就當作是意外的驚喜。
聽到很多Clubhouse上的KOL說自己在這個平臺上收獲很多,認識很多人,獲取了高密度的信息,甚至促成了成立公司,我能理解這種喜悅,但是我也會思考一下,at what cost?everything has a cost.
人類原本的好奇心讓我們專注,而現在好奇心讓我們分心。現代社會的困境不是少,而是多。不要掉進多的陷阱。
13
“技術是顯而易見的,其本質是媒介,有人類感官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心等著被連接,技術是實現圍觀這個目標的工具,用來聚焦一切被媒介帶動的欲望,黑鏡指得就是屏幕。” 在豆瓣上看到這一段,為什么黑鏡叫黑鏡。
14
基本可以確定的是,不久的將來,三股改變世界的技術力量是 Bio, Crypto 和 Digital, 生物技術,加密技術和數字化/虛擬技術。三者互相作用而發展,且成競爭和制衡關系,可以參考黑鏡第四季第一集,但是這是一個悲觀的反例。
15
我在Clubhouse上只開了一次房間主題討論,叫做Deep Tech Talks系列, 第一期的主題是社交網絡。我在思考什么叫做 “深科技” 呢,我的答案不在于科技有多么高精尖,而在于能否讓人激發出自己最大的潛能,那它就是一個深科技。
Deep tech is for deep humans.
16
做讓處境變好的事情,而不是做只讓自己感覺好的事情。
17
摘自朋友的朋友圈:韓炳哲在《愛欲之死》里面寫過,我們的時代,個體的內在危機在于,一切事物均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從而毀掉了愛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無處可棲。這是一個沒有愛欲的社會。
18
過年回西安的時候,母親給我一個全新的駝絨被,反復叮囑一定要把被罩裝好,不要弄臟了里子。突然意識到,年輕人更重視被子的外套是不是舒服和好看,而里子反而沒那么重要。這也是一個代溝吧。
19
過年回家我爸不爽我喝可樂,我勸我爸不要再碰煙和酒,誰都聽不進去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癮,一旦養成很難戒。
20
想進入心流狀態(flow state) 的最佳方式是著手解決自己的焦慮,當你覺得有壓力又能戰勝這個壓力的時候,就是心流的開始。
21
大多人都想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現實是都在以一個方式生活。
22
最近覺得有點遺憾的是,年輕的時候沒入門,錯過了電音和蹦迪,缺少了和很多朋友一個共同語言和集體記憶。音樂可以瞬間改變我們的情緒,和留下長久的回憶。
23
很多時候,你的競爭者才是理解你的知己,是你想在世界上找到的同類。其實我們真正的對手是我們自己。
24
有時候,人的一些“毛病”,被當作病癥來看待,會讓人有病人恥辱感,但是矛盾的是,如果不被當成疾病,人性使然,又不會重視和改變。
25
作為一個數理化專業出身的人,真的感嘆,科普太重要,但是科普太難了,我每次給朋友講一些事情的原理,朋友的反應是你應該去B站做KOL, 也許確實應該提上日程。
26
99% 別人的意見都是噪音,但是你需要聽過100條意見后,才能抓住1% 的信號。
27
為眾人成功,為自己成仁。
28
看到一家比深夜食堂更好的店名,森夜食堂。
29
寫在筆記本上的:膽大,心細。抓大,放小。
30
看一本書里寫到日本三得利的產品開發理念,強調“理念”先行,理念是品牌的生命。如果不能創造超越競爭對手的“先進理念”,那整個產品開發團隊就不用開動,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一旦找到了讓消費者情感共鳴的理念,所有蓄積的能量都能爆發出來。
31
二十不怯,三十不惑,四十多慧,五十常樂。
32
《西風東土》里的一段話: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本質,最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到的。用心看追求意義,用眼看尊重事實。最好的狀態是心眼并用,意義不否定事實,事實不替代意義。
33
我理解很多人對比特幣的狂熱,終極意義還是人類對自由的追求。
34
愛是無序,熵增和混亂,也是人的內在牽引力。
35
寧靜致遠,看到一個很好的翻譯,Tranquility yields transcendence.
36
樂觀的人發明飛機探索天空,悲觀的人發明降落傘防止墜落。處置得當,每種情緒都有力量。
37
有一個我創業的理由:I feel a call of duty, if I wouldn't do it, nobody will do it.
38
你想打破一個舊系統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一個新系統,而不是修修補補。
39
企業家的優秀品質往往都是反人性的,所以常人難以學習他們的經驗。
40
比“對不起”更難說出口的話是"我錯了”。
41
大多焦慮不是心理問題,來自我們的能力不足。
42
最近看過很棒的一個抖音廣告是Swisse邀請雷神錘哥的最新廣告,錘哥提到了健康飲食,訓練自己和being mindful的重要性,品牌的口號是The Quest Continues, 應該翻譯成繼續你的探索。
這讓我想到,以往創業者往往看到成熟品牌(established brands) 都在注意不足挑毛病,我覺得反而應該深入發掘成熟品牌的優點,學習優點并且發揮這種優點到極致。比如Swisse 它的設計審美和專業感都在線,和品牌代表生活方式的指引都做的不錯。
43
審視自己人生的一個方法,就是想想現在的生活是不是8歲和80歲的自己想要的。
44
把早睡早起,提升專注力和停止拖延,當作日常健身一樣來鍛煉。
45
長期主義很重要,但是要多做一些讓自己馬上看到效果的事情,積累信心形成正循環,比一場大勝更重要。
46
量變產生質變的前提,人需要看到切實可見且可以量化的變化。
47
沒有一種思想是原創的,但是自己不能騙自己,要知道哪些思考是自己的,哪些是拿別人的。
48
新陳代謝對普通人來說依然是個高級詞匯,我查了一下詞源,新陳代謝可以簡稱代謝,而代謝的意思就是“新的物質取代舊的物質”,這就是生命的本質。每個人的代謝水平不同,也代表生命力不同。
49
Being young is being free.
50
人類騎上自行車的時候能量利用率就能超過一只獵豹,人類效率提高需要借助工具,我熟練使用的工具還不夠多,這點要提高。
51
一個女生朋友說“護膚是玄學,超過自己的經濟能力的護膚品女生才覺得有用”。 創業者也一樣,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才覺得興奮不已,才能超越自己。
52
Chaos create new orders. 混亂年代是創業者的朋友。
53
“說到做到” 其實不夠,“說到且做的超級好” 才是正途。
54
最近Metaverse(元宇宙)的理念越來越火,游戲+社交+虛擬現實+創造者經濟會催生出來一個著實讓人興奮的未來。我們的肉身確實即將跟不上這個世界快速的發展,有一大部分人應該會選擇遷移到一個數字化的新世界找尋生活的意義,可能少部分想保持覺醒狀態的人會繼續建設物理的世界,這個未來越來越確定。
想起來 Elon Musk 說他創建腦機接口公司的一個目的是與人即將到來的肉身長壽與永生去競爭時間,讓人的肉身不要無限占據地球上的資源,只有形成另一種生命的狀態才能打破這個未來。
想想這個問題可能真的是無解的。我們終將選擇紅色的藥丸還是藍色的藥丸。
55
整理自己關注的人跟整理自己的書架一樣重要。
56
為了多了解“中男” “中女”的生活,朋友推薦在看一部講述中年人人生感悟的日劇《倒數第二次戀愛》,果然看到片中出現了Fancl的廣告贊助,覺得很合時宜。
57
人工智能一直在學習和被訓練,而人類停止了學習和訓練,這才是可怕的。
58
以前的商業,有些是賣比特(Bits)的公司,有些是賣原子(Atoms)的公司,以后會有越來越多賣比特驅動的原子的公司(Bit-empowered Atoms)。特斯拉是其中一個例子。
59
創業的最終目的在于創造出來你相信的事情,與你喜歡的人一起工作,幫助你在乎的人。
60
在傳播中會自行變異,并且可以被其他人再創作的信息就是迷因(Memes), meme is digital virus, 迷因就是電子病毒。
61
build things that don't sleep to make money while you sleep.
62
跟朋友聊到尼采哲學,還有尼采提出的 Superhumanism 超人主義,當代超人主義的代表就是Elon Musk, 相信人類應該不斷超越人類本身,而通過技術的進步才能讓人類進化。我上學的時候也喜歡尼采,覺得“上帝已死”是多么酷的宣言,人類有一天就會成為上帝。但是越來越覺得我們在為科技進步興奮不已的時候,人類缺少了和“自己”的對話,何為人?這并不是恐懼科技,200年前的人一定會被我們今天的科技嚇到。但我們大跨步邁入一個美麗新世界的時候,當代只有至高話語權的科技偶像,而缺少了對人性反思和文化進步的哲學領袖,這是一個讓人擔憂的事情。
盧梭說過一句話,人和獸的區別就在于人可以完善humanity本身,而動物沒有這個意識。希望每個創業者在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時候,也會思考我們為humanity進步做了什么。
63
SeeSaw的Sally邀請我來嘗嘗他們新出的三款咖啡,我留意到店里的一個日歷很棒。人就是這樣,即使你懂得了一萬個道理,但是日常還是很難做到,我們只有每一天啟發自己,啟發別人,并且堅持去想,去做,才能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作者公眾號:范陽(ID:beingmorehuma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