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一線廣告人:為什么我會感覺越學習越迷茫
數英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這是一個一線廣告人的啐啐念,但沒準可以讓你少走些彎路。
優秀的廣告人總是擔心被淘汰。
廣告行業從來就不乏努力上進的人。
你要知道廣告是一個進入門檻很低的行業,而你自己就是個產品,所以你的競爭壁壘真的高到老板不能開掉你?現實就是你敢呲牙提要求,老板就敢分分鐘從市場上再拉來個人一腳踢掉你。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你寫的東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獨一份啊?真要這么厲害,為啥還天天被甲方吊打?
其次,廣告跟娛樂圈一樣有點吃青春飯的味道。甭管你是真本事還是假忽悠,趁著年輕去大公司鍍鍍金養成角兒,以后你說個屁都是香的,這是很多廣告人荒謬但又樸實的想法。否則人到中年,加班就能熬死你,腦子都轉不動了,你還怎么拼?
而且現在又趕上廣告大變天的時代,以往單一穩定的創意流水線變得老化松垮,關于怎么修理又眾說紛紜撲朔迷離,生怕被落下的工人們敢不緊跟潮流?
所以但凡有點想法/焦慮的廣告人,是很努力的。但努力不代表提升,甚至可能還會更加迷茫。比如:
越努力,越迷茫。你可能是遭遇了以下幾個雷區。
內容:不是開卷就有益
方法論&工具。
中國有多少家廣告公司,就有多少個廣告方法論。但這里面有的是為了提高方案附加值好要個好價錢,有的是老板包裝自己的面子工程,有的是祖上的遺訓必須得出門帶上...所以你面對的是一個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雜貨店。
此外,一些打過硬仗打出名氣的方法論,我們也要心存思考。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方法論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這次你做出了很成功的案例,但下次同樣的方法就沒效果。我很納悶堅持一個方法論的公司是篩選客戶保障成功率,還是把錢賺了再說。所以請不要迷信,請去偽存真。
經典書籍和廣告。
其中的好處不再多說,這里說兩個值得規避的地方:一是別人的經驗都是有感而發,別強行認同,為賦新詞強說愁;二是對待經典廣告先感受,再研究。沒有感觸的經典,就算知道了lemon(檸檬)在英語中有瑕疵的含義,那你就能體會甲殼蟲廣告的魅力所在啦?如果一個廣告沒有觸動你,那你基本是不可能從中學到真正的精髓。
身邊的案例。
別管什么高大上,別管什么理論模式,也別管用了什么技巧,生活中遇到觸動你的廣告,就值得跟它學。要是有廣告讓你掏錢了,就更應該好好想想為什么。那些在只在圈內刷屏的廣告還是算了,哪怕看著創意再好玩建議你也少碰。獵人跟隨錯誤的足跡,只會到達危險的地方。
微信文章。
說真的你沒必要天天翻閱手機里的專業公眾號,每天8個小時的工作已經讓你的視界和思維變得很狹窄,為什么不抽點時間體會下生活,干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有時候去經歷比去充電收獲會更大。
我自己寫微信公眾號幾個月,深知做到每日一更(原創)是有多難,不止是精力時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你哪有那么多非說不可。
方式:小心典型的陷阱
越是典型的案例,越要小心。
這種案例在講述的時候,就已經剔除了當時所有不確定的環境因素。作為讀者你已經處于一個封閉真空的學習環境,宣講人給你砌好了一座只有一個出口的城,你自然會覺得是是是對對對,就得這么干。
可是你想想,事情要真像所說的一切理所應當,那他們豈不成了多智而近于妖的諸葛亮?
局部的真理也要小心。李叫獸之前舉過一個例子:
這個例子有理有據,乍一看確實如此,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局部的真理。
一個在新聞客戶端偽裝成新聞式的標題盡管點擊率會更高,但它吸引的是想閱讀新聞的人。而真正需要手機貸款的人,他們會是什么樣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只能2選1的情況下我認為B會更合適(ps:B方案這么隨意簡直就是拉來湊數陪襯A的)。
類似的案例其實有很多,你學到了一個正確的技巧,不代表你用它就能寫出對的廣告。
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是以偏概全。
談到AVIS出租車你是不是條件反射地想到那句“我們是老二”,想到了定位。不過這個被奉為定位經典實踐的案例,卻是伯恩巴克DDB公司做的,所以事后解釋是一回事,當時做出來又是一回事(為什么你每次聽課覺得很厲害,但自己做不出來?因為也許壓根當時就不是這么做出來的)。是時候該看看完整版了。
看完廣告,我就在想如果下次租車我也要租這家。不過老大后來的反擊相當精彩,看完后覺得還是租他家的吧(作者原話是90天內,這個系列的反擊廣告徹底瓦解了AVIS的策略經年以來對Hertz所造成的傷害,We are NO1的口號又重新占據路面)。
以上部分廣告中文翻譯可參見《創意之道—32位全球頂尖廣告人的創作之道》和《創意之道2:全球28位頂尖廣告人的創作之道》。你一定要去看看這兩家的廣告,在我看來,它們是史上最偉大最具實戰的文案對決。
所以看完完整版而不是只言片語,你就明白它的成功在于告訴了讀者我對你會更有益,那句“我們是老二”只是其中一個非常漂亮驚人的引子,如果不明白這點就囫圇吞棗,早晚誤人誤己。
13年電梯口的廣告。你們是老二,然后呢,跟我有啥關系?
應用:廣告是一種少許
占有和消化是兩回事,消化和應用又是兩會事。
想想你微信里已經收藏了多少篇文章,云盤里存了多少個G的資料,但捫心自問你有看過嗎?我關注了,我參與了,我就努力了。但你從來就沒動過心,這不過是你麻醉自己而已。
廣告是一種少許。
做飯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同樣的食材,不同的人做,味道也是不一樣,這是個奇妙的過程。中國的菜譜中往往見到“少許”一詞,醬油少許,食鹽少許。少許的含義是“一點點”、“少量”。一點點是多少?少量又是多少?沒有準確答案。
廣告就是一種少許:方法之上,酌情酌量。
每種食材有自身的特點,每個廚師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每個食客有不同于他人的喜惡。口味重就多放點鹽,喜歡辣就多切點辣椒段,“少許”一詞恰恰給了我們自由發揮的余地。
少許是一種手感,經驗,講不來的。所以平時不練手妄想盯著菜譜就做出大餐的廚師不是好文案。所以你要是做文案,就寫去吧,寫什么都OK,每天都寫。你要是做策劃的,沒事就去終端市場轉轉看看。你要是做新媒體的,問問你身邊廣告圈外的朋友,他們怎么看那些刷屏的廣告...
關家戲班大班主早就告誡過我們:人得自各兒成全自各兒。
二十四個小明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