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3》遭遇口碑崩盤,主題創新觀眾并不買單
來源: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公眾號ID:lanjingcj)
作者:陸鵬鵬
原標題:《《舌尖3》導演回應“口碑崩盤”質疑,但愿冒險創新不是資本毀掉紀錄片的借口》
6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喚醒了我們對傳統飲食文化濃厚的興趣,大年初四,國民美食記錄大片《舌尖上的中國3》如期而至,超高的話題熱度足以證明觀眾對該片的期待。
自2012年起,《舌尖》從1拍到3,在成為超級IP 的同時,口碑卻一季不如一季。6年后的今天,當《舌尖3》再度開播時多數網友和觀眾并不買單。
如今《舌尖3》在網絡上已是槽點無數,與前兩季不同的是,這一季導演陳曉卿出走,制作班底也進行了大換血。
為新一季《舌尖》執導筒的,是1993年開始在央視《東方時空》欄目組從事紀錄片創作,制作過《中國人的活法》《中國人在非洲》和《我們這五年》的女導演劉鴻彥。
除此之外,制作方則變成一家新三板影視公司,名為蘇州傳視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公開資料顯示,這家于2015年6月掛牌新三板的企業,掛牌當年就實現凈利潤1742萬元,較上期增長263.20%。
據悉這次傳視影視的初次參與,為《舌尖3》提供了包括前期航拍、DIT數字影像工程管理、后期剪輯以及包裝等專業服務。
口碑淪陷,舌尖3變成挑錯大會?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由陳曉卿導演,豆瓣9.3分的超高成績迅速收割了一大波粉絲。2014年《舌尖2》仍由原班人馬打造,評分卻降至了8.4,直至第三季《舌尖》徹底“走下神壇”,豆瓣評分5.0,直接變為不及格。
公開資料顯示,第三季一共8集,每集50分鐘,主題分別是“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融合”,其中“器具”“食養”“融合”是三個新的創作主題方向。
對此網友卻指出,劇集里只見器具不見美食,另外還出現較多常識性錯誤等等。一時間網絡上抨擊不斷,《舌尖3》驟然變為網友的挑錯大會,這也使得本來人氣下滑的《舌尖》系列更是雪上加霜。
在第三集《宴》里,一處關于鱸魚的段落引發熱議。園林設計專家葉放,去太湖尋找花鱸,想應和“莼鱸之思”的典故。但最后鏡頭一轉,廚師從魚缸里撈起來的“太湖魚中之冠”竟然不是花鱸。
《新聞晨報》的報道中也采訪了上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專家在觀看相關視頻后,并經過反復比對確認,廚師從魚缸里打撈上來的養殖鱸魚是大口黑鱸。
大口黑鱸
另據金陵晚報報道,在第三集《宴》中主人公葉放拿著把剪刀在園子里轉了一圈后,剪下一株植物的果實,拿在手中使其搖曳著。
對此專家表示,該植物是南天竹,果實含天竹堿,汁液含微毒,沒有揮發性,不食用就沒關系,做園林綠化常見。南天竹的果實可以制成中藥天竺子,但不是常用中藥,偶爾會有處方中用到,但對非中醫藥業內人士而言,在不清楚植物成分,當食品使用時,存在一定的風險。
除了一些常識性問題之外,還有網友表示,《舌尖》看了半天沒記住幾道菜,倒是記住了一堆廚具,章丘鐵鍋、淮陽菜刀等等。其次,快鏡頭的頻繁使用,混亂的剪輯和敘事手法讓觀眾無法感受到劇中的主次之分。
知乎上一眾網友表示第三集「宴」是有史以來最爛的一集,《舌尖》首先是個美食節目,再靠美食來穿起食物背后的文化,匠心,鄉愁。「宴」一沒有講個好故事,二沒有對美食的極致追求,三沒有傳達出美食之美,在用典上還一塌糊涂。
評論兩極分化:主流媒體叫好,自媒體唱衰
在開播之前《舌尖3》的宣傳并不算少,眾多媒體官微與公眾號,如新聞天天報、濟寧新聞網、銀川晚報、丹陽日報等均參與傳播,甚至@中國共青團網 @山東共青團 等政務微博也助力宣傳。
顯然口碑的淪陷始料未及,但媒體評論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南方日報、文匯報、廣州日報等主流媒體仍保持正面宣傳態度。
南方日報發表了《中華餐飲蘊含豐厚文化底蘊》的報道,文章稱,與以往不同的是,第一集講的是制作承載美味的器皿。
第一集播出后,“圈粉”的不再是某道美食,而是一口鐵鍋。從這也能窺見,《舌尖3》除了關注美食本身之外,還富有更多關于歷史文化、人物命運以及食物關系的思考。拿總導演劉鴻彥的話來說,“想拍出中國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出今天的樣子”。
文匯報則在《以全球視野,展現中國美食的獨特性》的報道中表示,“舌尖系列”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吃”這個人類的共同話題,更得益于把“吃”這件再日常不過的生活體驗,解讀出了人情、人性,生活觀、價值觀,甚至歷史文化,成為了解中國與中國人的一扇窗。在第三季中,這樣的敘事風格被延續下來。
與之相反的是多數自媒體以唱衰為主,隨著多位微博大V陸續發文指出《舌尖3》的種種錯誤與不走心之處,導致網絡負面批判之聲越發激烈。
《舌尖3》回應質疑:即使冒險也要創新
面對網絡鋪天蓋地的質疑聲,《舌尖》官方也給出了回應, 公眾號“CCTV舌尖上的中國”發文《為什么要創新?創作背后有哪些“味道”要變?》。
文章表示,《舌尖3》大可模仿第一季來制作,這無疑是最簡單省力的辦法,風險也是最低的。在這種情況下,明知創新是冒險的,導演組還是決定冒險一搏。就算冒險,也要對美食文化的創新表達進行探索。
對于網友在第一季中“器具”的吐槽,該集導演駱永紅回應稱,“器具”放在第一集,是因為所有的食物再精美,它的源頭離不開灶、離不開鍋,離不開從食器到盛器。就比如說鐵鍋,它的意義不僅體現在成就了魯菜,還體現在因有鐵鍋才有了“炒”,而“炒”在中國烹飪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如今,觀眾的期待和反饋都已不同,在前兩季的基礎上,第三季如果沒有更多的創新、突破和發展,受眾也不會滿足。
《舌尖3》冠名費達1.18億天價,紀錄片市場引資本“一哄而上”
直至昨日(23日)《舌尖3》已上演到第五期,距離收官也僅有3期時間了,在口碑上逆轉的希望已十分渺茫。從第一季到第三季,《舌尖》口碑一落千丈,與之相反的是收益卻日益攀升。
公開資料顯示,此前《舌尖2》冠名費為8900萬元左右,而《舌尖3》已經達到了1.18億元,最終由五糧液的經銷商寧夏懿豐中標。
值得注意的是,《舌尖2》投資僅用了約1000萬元,但收益卻超過3億元,此次的成功也點燃了投資者對于紀錄片的熱情,大量外界資本開始涌入。
現如今各路資本都在紛紛瞄準紀錄片市場,《舌尖上的中國》這個超級IP也順勢成了資本的寵兒,但即便如此也難以掩蓋低評分和差口碑。
優秀如《舌尖》一般的紀錄片也難免走下了神壇,未來紀錄片市場又將何去何從?
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公眾號ID:lanjingcj)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