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所有商業活動,出不了15分鐘生活圈!
未來,誰抓住了社區媒體誰就掌握了社區市場的發聲權。
近年來,各大城市有關“十五分鐘生活圈”建設的新聞越來越多。
2018年,上海出臺的新策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將15分鐘社區生活圈作為重點優化對象。今年三月份,山東也宣布將啟動“15分鐘社區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工程。 上海在2040年規劃中提出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概念,“15分鐘社區便民生活圈”也稱“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也就是社區居民在步行不超過15分鐘范圍內,那些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娛樂消費的社區服務商圈。
簡單來說,就是你居住小區的周邊超市、小賣部、社區服務站,這些能讓小區生活做到吃喝玩樂一條龍的所有商業服務….
為什么“15分鐘生活圈“逐步成為城市建設的重點方向?十九屆五中全會已經給出了答案: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客觀上要求把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到國內市場,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上。
在激發國內市場、居民消費潛力等等關鍵詞背后,最應該關注的是“激發”兩個字;因為有很多數據顯示,中國最有潛力的市場來自于激增的六億新中產市場。而新中產消費不在辦公樓格子間,而是在離家更近的社區!
一、雙循環,可以打破內卷。
在說“15分鐘生活圈”之前,我們先聊聊另一個詞---內卷。
相較于“15分鐘生活圈”只是大量出現在政策綱要上,“內卷”已經從學術界火出了圈,工作壓力大是內卷,工資低是內卷,任何錢少事多的工作都可以與內卷掛鉤…
分析原因時,很多人總是將內卷歸咎于經濟發展的停滯,外部競爭的激烈,或者內部無謂的內耗。其實這些都是表象,內卷真正誕生的原因是“過密化”。
由于行業、公司、人才、崗位過于同質化和密集,所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大家分得的蛋糕自然會減少。
想要獲取更高報酬,原來做智力活的人選擇多干一些體力活,原來干體力活的人,只有增加耐力活才能有競爭力。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并沒有選擇直接發錢,而是提出“國內市場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大方向。以全球最好的市場為主體吸引投資,并通過深耕存量市場形成互相促進發展的格局。
這套策略說白了:就是開源節流,給市場提供更好環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開源即增加新中產的消費力度,吸引外資投放中國市場;節流,即打擊壟斷巨頭增加創新崗位,促進中國市場內部向好發展。
各大城市推行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目的正是為新中產提供更好的消費環境。而當資金流入進社區新領域后,你會發現由此誕生了很多新崗位…
比如說各類社區團購、外賣平臺、社區新零售企業,還有我們今天要提到的社區媒體領域。這些新誕生的領域為社會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崗位,在十年前你根本可能不會想到有人會把送外賣當作工作吧?
由于行業是創新的,崗位自然也是創新的。創新帶來了崗位人才的稀缺,稀缺會產生價值,變相打破了內卷。
如今,15分鐘社區生活圈正在成為離新中產最近的消費場景。不管是同城零售還是社區團購新概念,“天涯若比鄰”不再是形容互聯網的句子,而是整個市場越來越靠近消費者的預兆。
甚至可以預測,未來的真正賺錢的商業都走不出15分鐘生活圈。聯想起新潮傳媒社區媒體的定位和長期在新中產用戶領域的宣傳措辭,我們不得不佩服其商業遠見。當然,從很多情況來看,電梯媒體的確是最適合當下市場環境,最有效的營銷解決方案。
二、電梯媒體助力品牌深耕社區市場。
第一個章節是市場發展的大方向,第二個章節,我們主要講講社區媒體對于社區消費的拉動。
前二十年,中國經濟都是由互聯網驅動的,憑借一波互聯網紅利帶動了整個市場的發展。隨著線上紅利消失,社區市場開始備受關注。
雖然目前社區市場很龐大,由很多零散的小商戶支撐起了萬億市場空間。但社區市場的商業業態其實很陳舊,一家小區超市開了十多年,小區周圍的菜市場賣菜還是那幾家。
不過,我們也慢慢發現線上科技逐漸向線下滲透的趨勢:小商戶也會用微信支付寶二維碼了,社區團購開始整合小商戶資源出售社群服務,甚至房屋中介門店都開始做人臉識別了。
當線上互聯網服務逐漸滲透進線下商業,那么另一個問題出現了:當商業環境越來越成熟,品牌該如何溝通社區消費者?還是靠傳統的地推?門店促銷嗎?這也太不線上線下結合了吧。
且不說效率問題,品牌想要反饋數據怎么辦?電梯媒體有很大優勢。
首先,相較于國外居民習慣住獨棟房,電梯主要集中在企業辦公樓;在中國,大家習慣住樓房,電梯是每個人回家的必經之路。渠道離家門更近,可以實現廣告信息高密度的植入。
其次,隨著電梯媒體的數字化發展,不僅可以支持視頻、圖文等內容的發布,用豐富的內容形式幫助企業觸達不同消費者,還可以利用電梯大數據對廣告效果進行數字化監播,借此優化營銷決策。
除了以上方面,很多企業也沒有別的方式進入社區市場。
比如說,社區團購公司會通過團長組建私域社群的方式進行社區營銷。但團長招募、私域社群對企業數字化要求比較高,大部分企業都沒有滿足前提條件,于是,電梯媒體作為公共媒體也就成為了越來越多企業的必選項。
另外則是流量的問題,隨著線上流量紅利消失的很多企業更難建立起品牌了。可能有的人會舉出完美日記、花西子的案例來反駁,實際上,盡管他們看起來是從線上爆發的品牌,實際上他們并沒有借互聯網紅利,而是靠產品優勢和砸錢砸出的線上品牌。
大部分新零售品牌也是如此,通過在小眾范圍測試后發現效果不錯,經由資本杠桿大量采買流量才逐步打出了品牌。
其實,很多品牌本身產品質量很不錯,但是線上營銷競爭過于激烈ROI并不高。每個平臺圈層化嚴重傳播嚴重受限,假如物料在抖音火了,廣告信息很難無法跨平臺傳到微信。
于是,企業不得不開始采買不同平臺的流量,一分錢一分貨,品牌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像財力比拼。
但線下電梯媒體、街旁商店都自帶流量,根本不需要品牌花大價錢在網上買KOL就能實現品牌的搭建,成本和轉化相對可觀,這也是為什么完美日記在完成線上品牌搭建后,開始逐步與新潮傳媒合作將品牌打造轉移線下的原因。
總結:
總之,電梯媒體的出現不僅豐富了逐漸發展的社區商業業態,為其帶來了更高效的信息傳遞速度,也為大部分品牌營銷進入社區市場搭橋牽線。
而且在雙循環政策驅動下,社區市場還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各種創新產業、創新崗位還將相繼出現。
未來,誰抓住了社區媒體誰就掌握了社區市場的發聲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